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下表是一位同学在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搜集的部分材料,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材料内容描述材料出处


仰祈二位陛下尽早圣断,将彼等变成基督徒。臣认为,一旦发轫,毋须多久,大批居民即会信奉吾人之天主教,二位陛下即能取得大片领土和财产,这里所有人皆会成为西班牙臣民。哥伦布著,孙家堃译《航海日记》
“城乡间、地区间、国家间、贸易区间、东西方间的商品流通、交换、物资交流都比较广泛频繁,而且品种多、数量大、价值高。”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
随着蒙古帝国的崩溃,中亚的局面变得非常混乱,1340年以后,北部的商路实际上已堵塞,此后,大部分产品汇集到那时以前受控于穆斯林商人的南部的海路,顺海路运往各地……尽管有蒙古帝国衰落和奥斯曼帝国兴起的诸多干扰,但十分重要的香料贸易并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斯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A.①揭示了哥伦布进行大航海冒险的主要社会根源,可直接作为历史根据
B.①是一手史料,②③是二手史料,一手史料的可信度一定高于二手史料
C.③是西方学者观点,带有西方中心论的偏见,无法准确还原历史的真相
D.①②③便于我们运用多重证据互证,多角度考证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原因
2024-04-09更新 | 231次组卷 | 24卷引用:山东省泰安市新泰第一中学东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历史上,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众说纷纭。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中记载:“介甫(王安石)素刚直,每议事于人主前,如与朋友争辩于私室”;钱穆的《国史大纲》提到:“王安石新政,一面忽视基本的人的问题,一面又抱有急功速效的心理,对外开疆用武,对内加意聚敛”。关于历史真相的探究,下列说法最正确的是
A.历史的真相是客观的,探究历史真相要坚持孤证不立原则
B.司马光的《与王介甫书》属于一手史料,结论比较逼真可信
C.由于时代及政治立场不同,研究者得出的历史真相也不同
D.钱穆《国史大纲》属于二手史料,其研究结论更不可靠
23-24高二上·广西贵港·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材料二   改革的步子要加快(节选)(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会见外宾时的谈话)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以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农业实行多种经营,因地制宜,该种粮食的地方种粮食,该种经济作物的地方种经济作物,不仅粮食大幅度增长,经济作物也大幅度增长。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这是我们原来没有预想到的。当然,开始的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赞成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那时候是万里同志主持。我们就是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方针政策。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自中共八大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并说明其对改革开放的意义。
(2)史料按时间与价值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按获取途径和保存状态可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和口述史料等。请依据上述两种标准,指出材料二的史料类型。并从材料二中获取信息,解读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023-12-22更新 | 8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北省高碑店市崇德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016·上海·高考真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4 . 罗马法某学生学习“罗马法体系”一课后,产生了疑问:古罗马的奴隶是否确如书上所说,被“摊斥在法律对象之外,不具有任何权利”?为此,他查找了资料,并撰写了如下读书笔记:

①奴隶指在罗马社会中不具有自由人身份的人,在法律上被视为物;奴隶的身份可能因出生、受到刑事处罚或在战争中被俘所致;奴隶可以被解放而成为自由人.【1】

②奴隶的释放问题是罗马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③《十二铜表法》中就有相关的条文.【2】

④表明当时即己存在释奴现象.共和末期至帝制前期,随着罗马版图的扩大,释放奴隶的现象更加普遍.帝国大法官小普林尼的书信中就有释放一大批奴隶的记录.【3】

历史学家指出:“在罗马法中很普遍的一个观点是:虽然奴隶制度是一种合法的社会制度,但它是和‘本性’相矛盾的”,有古罗马大法学家就认为:“从民法的观点来看,奴隶是什么也算不得的.但是根据自然法来看便不是这个样子.从后者的观点来看,一切的人都是平等的”.【4】

由此看来,…

资料来源:

【1】《罗马法词典》

【2】《十二铜表法》第五表第八条、第十一条

【3】《小普林尼关于释放奴隶的书信三封》

【4】科瓦略夫《古代罗马史》

问题:

(1)上述“资料来源”中,哪些为一手史料,哪些为二手史料?

(2)在笔记的第一段中,哪些是对事实的陈述?哪些是该学生的评价?

(3)请你帮助这名学生解释罗马帝国释奴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

2016-11-27更新 | 1662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5 . 三国时期,孙吴田租改制频繁且剧烈。以下为若干论述。
旱田征收旱米,具体称作“旱租米”、“旱税米”、“旱限米”等。但嘉禾三年以后的吴简未再见到此类记载。

据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

军兴日久,民离农畔,父子夫妇,不听相恤,孤甚愍之。今北虏缩窜,方外无事,其下州郡,有以宽息。

(西晋)陈寿《三国志》卷47《吴书·吴主传》

湖南地区普通吏民耕种的租、税田,每亩收租米12斗,秦朝和西汉当地大约每亩收租1斗3升。

《走马楼吴简嘉禾五年诸乡田顷亩收米乡住簿研究》(2020年)

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吴简是出土文物,能真实反映历史全貌
B.后人研究是二手材料,故其可信度相对较低
C.《三国志》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立场
D.吴简与《三国志》记载一致,可断定田租低
2023-05-25更新 | 351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大诗人杜甫不仅有“诗圣”之名,其作品还被誉为“史诗”。他的作品真实而细致的反映了安史之乱爆发前后的社会状况,描绘了唐朝由盛转衰过程中的许多历史细节,下面对其作品说法正确的是(     
A.杜诗的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
B.杜诗情感彩浓厚,无法作为史料使用
C.杜诗作为文学史料可以证史、补史
D.杜诗作为二手史料,可以起到诗文证史的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如图为汉代画像砖图“二桃杀三士”,齐景公与晏婴合谋,馈二桃于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由他们“计功而食桃”。三人述说了各自的功绩,公孙接、田开疆听了古冶子的事迹,认为“取桃不让,是贪也,然而不死,无勇也”,遂拔剑自刎。古冶子耻于自己的言行,自认不仁、不义,也拔剑自刎了。据此可知,该画像砖
A.反映出汉代思想文化多元化B.有利于推动儒学的社会教化
C.是研究秦汉历史的二手史料D.再现了齐国尚武的社会风貌
2022-06-05更新 | 1585次组卷 | 29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下表为陈独秀不同时期对义和团的评价。据此可知(       

1918年

1924年

产生义和团这怪物,原因在于:第一道教,第二佛教,第三孔教,第四以儒释道为精神的中国戏剧,第五“仇视新学妄自尊大之守旧党”。
——摘编自《克林德碑》,《新青年》第5卷第5期
他们只看见义和团排外,他们不看见义和团排外所以发生之原因——鸦片战争以来全中国所受外国军队、外交官、教士之欺压的血腥与怨气!
——《我们对于义和团两个错误的观念》,《向导》第81期
A.实物史料的价值高于文献史料B.口述史料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
C.多方史料互证可确认历史事实D.时代背景可能影响撰述者认识
2023-11-13更新 | 241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五四运动的一个重要历史意义是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性觉醒。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一次集体行动,参与其中的不仅有起着先锋队作用的青年知识分子,而且有极大热情的广大工人、商人、教师、城市居民以及农民群众。如此声势浩大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如果缺少有序的组织引导是难以开展起来的。毛泽东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五四运动表现的爱国主义不是被动地反抗,而是主动地抗争,是为国家地位和民族尊严而战,体现出近代国家和民族意识的真正觉醒。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

——摘编自齐卫平《理解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四个向度》

材料二 “有人嫌井冈山高,井冈山大,今天东山,明天西山,爬山爬厌了,想打到城里去。这种思想错了。要知道,井冈山虽然磨破了我们的脚,爬酸了我们的腿,但是,它给我们存粮食,给我们作根据地,便利我们机动,便于我们打击敌人。”毛泽东还打了一个通俗的比喻说:革命要有根据地,好像人要有屁股,人假如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站着,老走着,定然不会持久。

——摘编自周声柱《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革命实践新探》

材料三


材料四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周松涛口述证言:

三台洞的大屠杀是我在江这边亲眼所见。虽然当时只有十几个日本鬼子,是从燕子矶过去的,但他们打死的人不计其数。这些日本鬼子先用机枪扫,接着又用刺刀戳……1938年,我有一次去下关卖柴,日本兵拿中国人开心,用刺刀戳我的头,我当时血流满面,到现在头上还留有伤疤。

材料五 在谷寿夫部队驻南京之期间内,计于中华门外花神庙、宝塔桥、石观音、下关草鞋山等处,我被俘军民遭日军用机枪集体射杀并焚尸灭迹者,有单耀亭等19万余人。此外零星屠杀,其尸体经慈善机关收埋者15万余具,被害总数达30万人以上。

——摘自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判决书

材料六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没有30万人”“埋葬数之多不过1300到1500具”“城内埋葬数至多为623具”。

——摘自东中野修道《南京大屠杀的彻底见证》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体现中国人民“整体性觉醒”的表现。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体现的思想理论,并说出在该理论指导下中共进行了哪些实践。
(3)史料根据呈现形式可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请以此标准对上述史料(材料三、四、五、六)进行分类,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史料价值的角度,指出材料五、六的论定哪一个更可信,并说明理由。
10 . 下表所示为某学生搜集的不同时期部分文人对唐代藩镇的相关评价。据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天下兵又动,太平竞何时......上天不虚应,祸福各有随。我欲进短策,无由至彤墀。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韩愈《归彭城》
唐之亡,强分其地,国以十数”李攸《宋朝事实》
“世言唐亡于藩镇。而中叶以降,其不遂并于吐蕃、回纥,灭于黄巢者,未必非藩镇之力……藩镇强唐弱,藩镇弱唐亡”顾炎武《日知录》
A.学者立场和时代影响历史书写B.上述材料均为研究唐代藩镇的一手史料
C.历史研究随着时代发展而完善D.历史结论应以今日价值标准作最终判断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