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     
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
2024-01-05更新 | 54次组卷 | 89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2 . 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在《往事》中写道“银烛鏖诗罢,牙旗校猎还。不知成异域,夜夜梦台湾”,导致诗人“夜夜梦台湾”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辛丑条约》D.《马关条约》
2024-01-21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环城四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超的“新生”

李超,广西梧州人,先求学于梧州、广州等地,后就读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李超的家庭不支持她求学,因而她生活困难,患肺炎后,无钱治疗,1919年8月病亡。 李超死后,其家庭置之不理,指责她“至死不悔,死有余辜”。11月,北京教育界召开追悼大会,有1 000多人参加,胡适、陈独秀、梁漱溟等现场作了演说。1920年,杭 州女子师范在省女师操场举行了李超追悼会,”各界人士莅会者不下万人,挽歌诗联四 五百轴”。

——胡适《李超传》(《晨报》1919年12月1日)

对于李超女士底事件,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制度上两大缺点:一是男系制,一是遗产制。……李女士之死,我们可以说:不是个人问题,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底重大问题。

——(陈)独秀《男系制与遗产制》(《新青年》1920年1月1日)


作为历史的观察者,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李超之死引发广泛社会关 注的原因。“李超们”新生的出路在哪里?
2023-01-09更新 | 90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在罗卡角临海而立的石碑上刻着葡萄牙诗人卡蒙斯的名句:“陆止于此,海始于斯”。(下图)习近平发表的署名文章《跨越时空的友谊面向未来的伙伴》以此诗句开头。“陆止于此,海始于斯”,葡萄牙“诗魂”卡蒙斯世代传颂的名句生动描绘出他的祖国所处优越地理位置。新航路开辟的四次航海活动中,从葡萄牙出发向东航行的是

①迪亚士   ②达伽马   ③哥伦布   ④麦哲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序幕
B.淮海战役,民众支援取得胜利
C.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
D.渡江战役,国民党大陆统治覆灭
2022-04-19更新 | 224次组卷 | 28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
6 . 中国近代爱国人士谢瓒泰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民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了
A.鸦片战争失败教训B.沙俄侵占大片领土
C.中国边疆地区危机D.列强瓜分中国狂潮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宋人笔下涌现出诸多“好孩子”形象。比如,赵令赫“幼而秀颖,自异于群儿中。记识敏悟,四岁受《孝经》,六岁通《论语》,七岁能为二韵诗。丧父,哀毁如成人”。这表明宋代(     
A.儒学逐渐向基层渗透B.律令儒家化特征明显
C.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D.政府对社会控制松弛
2022-11-08更新 | 830次组卷 | 16卷引用: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8 .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国工农红军
A.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B.粉碎了国民党的三次军事“围剿”
C.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D.开赴抗日战争的前线
2022-04-23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红桥区2016-2017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9 .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具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昂扬进取的精神。但终未摆脱灭亡的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纳鲁编车班班,男耕女秦不相失。

——摘自杜甫《忆昔二首》(其二)

材料二   唐朝户数在639年(唐太宗贞观十三年)的达30万户070年有61万户,40年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为841万户,754年约有918万品

——摘编自冻国栋《中国人口史》

材料三   “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年号)后,园声但花善。我用百众客,世各东机与狸,竖毛怒我啼。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摘自杜甫《无家别》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材料二的数据印证了材料一中哪-句诗所描述的情况?
(2)材料二中,639-754年间唐朝的户数数据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现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3)指出导致材料三中现象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事件带来的危害。
10 . 以下资料可以作为研究虎门销烟直接证据的是
A.虎门销烟池遗址B.电影《林则徐》
C.虎门销烟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D.[英]蓝诗玲著《鸦片战争》(2015年)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