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6 道试题
1 . 下表为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概况。这反映了(     
企业名称创办时间企业名称创办时间
湖北织布官局1891年铜币局1902年
银元局1893年武昌制革厂1903年
湖北缫丝官局1894年模范大工厂1907年
湖北纺纱官局1894年湖北毡呢厂1908年
湖北官钱局1897年湖北针钉厂1908年
湖北制麻官局1897年
A.工业重心日益向内地转移B.洋务运动发展如火如荼
C.健全的工业体系逐步建立D.国人积极探索国家前途
2 . 商周青铜器是按照一定的规矩制作的。在制模阶段,用的是原始的规与矩,即今天的圆规与曲尺;在制 作纹饰的阶段,用的是意识形态的规矩。从先秦的政治家到普通百姓,无不意识到各种规矩的存在。按规矩制作出来的范就是规范。形成的规范(     
A.表明青铜冶炼技术高超B.维持了商周的长治久安
C.植根于匠人的劳动实践D.兼具物质与文化的统一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统治者)通过选择,在诸子百家中逐渐确立了儒家的地位。儒家善于继承前朝的典章制度,并与时推移,加以适当的因革损益,使之合于当世,便于应用。其生聚教训之策,更足以内裕民生而外服四夷。内裕民生应视为安邦之本。在分配经济资源,在财产与权力的再分配过程中,儒家满足人民的一个基本公正合理的要求,强调民生,制民恒产,主张惠民、富民、教民,缩小贫富差距。其推行的文官制度、教育制度,为平民、为农家子弟提供了受教育及参与政治的机会。这种制度的建构本身,是儒家理念促成的。这个制度文明背后的理念,是维系人心,协调社会人心的以“仁爱”为核心的价值系统。

——摘编自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末期到西汉中期的社会是如何通过选择确立儒家地位的,并说明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以隋唐到明清的儒学地位为例,阐述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要求: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有学者曾经写道:“印度洋可以被看作是全球商品、思想和文化交流的最重要的十字路口,在那里相会的中国、印度、中近东的伊斯兰国家充当着主角,而欧洲充当配角,一个渴望接近亚洲滚滚财源的配角。”这段话描写的最有可能是下面哪个时间(     
A.5世纪B.15世纪C.17世纪D.19世纪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称:在共和制政府中,公众推举到重要岗位的,几乎都是精明能干的人,这些人都能很光荣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而在君主制政府中,窃据高位的,往往是一群摇唇鼓舌的卑鄙小人、骗子与阴谋家。在此,卢梭认为(     
A.民主是共和制的本质属性B.君主制与民主制根本对立
C.君主制影响国家政权稳定D.共和制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
2022-12-18更新 | 628次组卷 | 10卷引用: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7世纪以后的一段时期,墨西哥、秘鲁经常出现土著人跑到山洞或他人难以企及的山岭中祭拜传统神灵的现象。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A.世界市场形成过程的残酷性B.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与融合
C.新航路开辟促进了文化传播D.早期殖民扩张的客观进步性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不依附于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行的国家几乎肯定会发现,不依附于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国家很可能也会发现它们被挡在西方的市场和投资资源之外。因此,任何国家追求经济完全自主的代价就是自我流放。”该学者意在强调(     
A.西方经济体系具有排他性B.货币和贸易体系急需构建
C.区域集团化受到诸多挑战D.世界经济朝着制度化发展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公元前4世纪末,罗马修建了由罗马南下通往重镇卡普亚(今意大利境内)的第一条大道—“阿庇亚大道”,到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境内的大道已有372条之多,这些大道以罗马为起点,辐射向罗马帝国的各个方向。据此可知,古代罗马(     
A.扩张促进了交通发展B.道路系统是其建筑最主要特征
C.交通发展维系了帝国稳定D.经济联系的加强推动交通发展
2022-11-18更新 | 1135次组卷 | 27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外国语学校2023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据统计,资产阶级的杂志《建设》在1919年8月至1920年4月的半年时间里共刊登与马克思主义相关的文章约20余篇。受孙中山和国民党指导与经济支持的《星期评论》,在1919年6月到1920年6月的一年时间里刊登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文章50余篇。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根本改变
B.知识分子在救亡图存方式上趋同
C.思想解放运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
D.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的生活方式类似草食动物,逐水草而生活,或采集、或种植、或渔猎,“食尽一山则移一山”,具有非排他性、群体性的特点,且没有领土和势力范围的概念。至秦汉时逐渐形成了单一的种植业生产方式,生产效率高,在所能耕种的有限土地上,以种植业为主的民族要比从事畜牧的民族能养活更多的人口。此外,由于实行多子继承的缘故,家庭中的财产一代一代地被分割,导致古代中国人均土地数量越来越少,不得不从提高土地利用率上寻找出路,如汉代出现了一年两熟制耕作方式。这也使土地始终处于一种紧张状态,正如《王祯农书》中所说:“盖田尽而地,地尽而山,山乡细民,必求垦佃,尤胜不稼!”

材料二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近2000余年发展的北方文明,开始向其他地区寻求新的文明生长点。水往低处流,有水就有生命,也就有文明的灿烂,于是东南一带成为中国文明的新的发展中心。汉代司马迁所叙述的江南地区,还是“地广人稀,饭稻羹鱼”,颇有蛮荒之地的味道,但是700多年后的江南,其制约因素纷纷解除,于是成为农业文明的生长点。

——以上材料摘编自徐旺生《生活方式、生产结构、生态环境与中国古代社会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秦汉以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变化,并简述这一变化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反映的经济现象,并分析其成因。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