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5 道试题
1 . 二、两次国共合作

1.请将表格内空格填写完整。
2.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主要斗争对象是谁?
3.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什么革命新道路?中国共产党在武装反抗国民党过程中取得过哪些成功?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4.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请各列举一个事例。标志抗战胜利结束的事件是(填写字母)。
A.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
B.日本天皇发布无条件投降诏书   
C.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D.在“密苏里”号上举行日本投降签字仪式
5.请比较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
2022-06-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一、史料中的共和国史
1.请将下列歌曲与反映的时代匹配(填写字母)。。

2.“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是通过哪些制度得以实现的?
3.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农村的变革,请与历史事件匹配(填写序号)。
①土地改革:________②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________③“大跃进”:________

4.下图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________属于阶段二的外交成果,________属于阶段三的外交成果(填写序号)。①中美关系正常化②参加万隆会议③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④中日建交⑤参加日内瓦会议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22-06-26更新 | 22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明的交流

历史长河中的人类文明区域日益拓展,联系日益紧密。某校准备举办主题为“全球化视野下的文明交流”的图片展,由历史社团学生布置。


(1)以下是社团搜集的图片资料,请依据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安排到相应专题下(填写字母)

主题一古代丝路文明主题二整体世界初现主题三近代文化交锋主题四人类命运共同体
(2)社团同学若想进一步研究“主题三近代文化交锋”,他们还可以参考下列中的哪些材料?(________)(双选)
A.《梦溪笔谈》B.《盛世危言》C.印皮阿妈利案(绘画)D.亚历山大东征伊苏斯(绘画)
(3)以下是社团同学为“主题四人类命运共同体”撰写的解说词,正确的有(________)(双选)
A.是中国为改革全球治理体系提供的方案   
B.是中国为解决世界难民问题提出的设想   
C.其理念已被联合国等主要国际组织接受   
D.其准则已被全世界的所有国家普遍践行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4 . 众说秦始皇对历史人物的看法往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秦始皇的评价即是一例

材料一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志,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

——(汉)贾谊《过秦论》

材料二   三代至秦,混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周王道穷也,其势必变而为秦,举前代之文制,一切铲除之,而独持之以法。

——(明)张居正

材料三   在我看来,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我说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统治阶级中的一个杰出的人物,不是因为他是一个王朝的创立者,而是因为他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充当了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开辟道路的先锋,在中国历史上,消灭了封建领主制,开创了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的新的历史时代。”

——翦伯赞(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家)


(1)上述材料中涉及了秦始皇哪些方面重要事迹?
(2)材料二所说的周王道穷的主要表现是
A.华夷交融   B.礼崩乐坏   C.百家争鸣   D.平王东迁、西周灭亡、东周开始
(3)材料三认为秦始皇“不自觉地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倾向”,谈谈你对当时“中国历史发展倾向的理解”。
(4)三则材料分别对秦始皇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5)为什么三则材料对秦始皇有不同的评价?
5 . 革命的“中国之行”

革命——除旧,犹意布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说文解字》载,“革”意为“三十年为一世而道更”。“命”则指由命令而产生的秩序。《尚书》云:“殷革夏命”。《周易》载:“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1)《尚书》与《周易》中的“革命”之意当是
A.观念变迁   B.王权易手   C.篡逆谋反   D.生产变革

材料二   1890年,王韬著《重订法国志略》时,因受日本影响,首次用了“法国革命”一词。该书只有三处涉及“革命”的文字,分别是“定四疆畛域,如革命前”“定法国界,较之革命以前差为袤广”“法国自革命以来,全欧战斗二十余年”。其著中称:“(法国)共和之政,其为祸之烈……古今悖乱之事,固未有甚于此者也。顾迹其祸之由来,不能和众而得民心,自恃居民之上,而好恶不与民同,怨之所及,足以亡身”。


(2)王韬批判“法国革命”意在
A.奉劝天子勤俭奉公   B.标榜本人忠君爱国
C.怒斥法人大逆不道   D.规劝君主顺应民意

材料三   1903年,邹容于《革命军》中道:“扫除数千年种种之专制政体,脱去数千年种种之奴隶性质……洗尽二百六十年残惨虐酷之大耻辱,使中国大陆成干净土,黄帝子孙皆华盛顿,则有起死回生……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3)归纳并提炼上述三则材料中对“革命”认识的异同。

材料四   据学者金观涛、刘青峰在《观念史研究》一书中的统计:19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文献中“大乱”与“革命”两词时常混用,但从总体上看,1900年前“革命”一词的使用次数极少。1919年,“革命”一词的使用频次开始以指数曲线上升。1921年“革命”一词的使用有880次左右,1923年增长到近2000次,19261927年,其使用次数更是达4000次以上;与之相对的是,“维新”“改革”“改良”等词的使用频次被“革命”逐渐抛在身后。1949年,用科学理论和革命精神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至21世纪初,“革命文化”一词开始广泛使用。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中国“革命”含义变迁的认识。
2022-04-30更新 | 115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风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鞅》

材料二:(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1898年)《定国是诏》

问题:(1)—(3)题单选。
(1)《史记·商君猎装》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B.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C.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D.将都城南迁至长安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4)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商鞅和孝文帝进行改革内容和影响。
(5)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定国是诏》颁发的原因。
(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时代与改革的关系。
2022-04-21更新 | 211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等级班)试题
7 . 从收集到的资料中,小周同学对如下特别感兴趣,为此搜集了相关说明文字:
照片
名称全国通用粮票外汇兑换券
说明粮票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外汇兑换券,自1980年流通。是中国银行发行的以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等持有外币为兑换对象,在国内指定范围内同人民币等值流通的票券。

从上述图片和说明中可以读出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
2022-04-21更新 | 12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
综合题 | 适中(0.65) |
8 . 改革开放是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开创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为纪念改革开放,班级同学分组收集资料,对新中国改革开放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选择不同资料可以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仿照示例,选择有关资料完成填空。
A.居民使用的各种票证
B.开放前后GDP增长的数据
C.安徽小岗村农业粮食收成的对比示意图
D.浦东开发开放前后的照片
E.人们60年代和80年代的衣食住行
F.改革开放前后的影视作品代表
……
示例:选择资料C,可以研究改革在农村取得突破。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城市对外开放。
选择资料______可以研究______
2022-04-21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历史试题(A卷)
9 . 武士集团的首领建立了军事机构幕府,控制国家实权的现象出现在中古时期的
A.日本B.印度C.俄罗斯D.朝鲜
2022-03-1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10 . “双重使命”

“使命”意为“指使他人办事的命令,多形容重大的责任。”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双重使命”的论断为理解殖民主义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角度。

材料一:“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材料二:英国工业品如潮水般涌入印度。如1814年英国向印度输入了81.8万码棉布,到1835年剧增到5177.7万码。印度引以为傲的棉纺织业被摧毁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紧密结合被不复存在,村社逐步崩溃,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材料三:英国人在印度建立了欧式军队,创建了自由的报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引入了西式教育,还废除了一些陋染污俗,如杀婴、寡妇殉葬,等等。铁路也被英国人印入印度,到1914年为止,共修建了3.6万英里铁路。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印度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棉纺织业等现代工业获得较快发展。

材料四“那么,英国不管犯下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是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三的主要内容。
2022-03-13更新 | 174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莘庄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