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1 . 1937年9月18日,重庆市各界民众在夫子池体育场举行纪念“九一八”六周年的抗敌救国大会,参加大会的党政机关共64个,学校54个,军警机关27个,工商团体146个,各界群众共约10余万人。这说明当时重庆(     
A.战时陪都地位确立B.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C.抗日救亡运动高涨D.广大民众踊跃参战
2024-01-18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四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2015年9月2日,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仪式上说:“天下艰难际,时势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特别是8年全面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谱写了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其中14年抗战和8年全面抗战分别始于(     
A.九·一八事变、八一三事变B.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D.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2024-01-19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B卷)试题
3 . 早在公元前6世纪末,雅典人便利用酒歌(soklia)纪念哈默迪乌斯和阿里斯托格同两位英雄,称他们杀死了僭主,让雅典的法律变得平等。酒歌是会饮中最后被演唱的诗歌形式,只有精英中最有才学的人才有资格吟唱。这种在酒歌中歌颂诛杀僭主者的传统,一直被保留到公元前5世纪末期。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受贵族政治文化传统影响B.注重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
C.反对僭主成为公民的共识D.平民与贵族矛盾十分尖锐
4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恣意妄为,封建统治者孱弱无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英雄的中国人民始终没有屈服,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是抗日战争中一个重要转折点,是实现全民族统一抗日的重要会议,1937年国共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达成。毛泽东指出即便是统一抗日也要坚持独立自主,要保证共产党队伍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都要独立。相对于国民党提出的“速胜论”,共产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了符合国情的《论持久战)。国民党正面战场先后组织发动了包括淞沪会战在内的20余次大规模战役,实现了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目的;共产党在敌后发动群众联合抗日,并开展游击战收复失地。中国在进行反法西斯战争时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和支持,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

——摘编自陈春好《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探讨》


(1)指出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材料一中“文明蒙尘”的典型例子。列举1840—1919年间的重大史实,证实中国各阶级阶层“在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一次次抗争、一次次求索,展现了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顽强意志。”
(2)列举洋务派的三个代表人物。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023-01-11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某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20世纪70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C.“另起炉灶”、“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斗智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2022-02-17更新 | 662次组卷 | 99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发行了《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一个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另起炉灶”、“分道扬镳”、“播种友谊”
B.“斗力斗勇”、“再次较量”、“峰回路转”
C.“求同存异”、“跨洋握手”、“扬眉吐气”
D.“扬眉吐气”、“跨洋握手”、“冰释雪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32年2月底,国立武汉大学全校师生陆续迁往珞珈山新校舍;3月7日,时任武大校长王世杰发表讲话:“本来,关于新校舍建筑告一段落,我们是打算在这里举行一个纪念仪式的,但目前国难日亟,仪式将延到一个相当时期举行。”“国难日亟”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B.国民政府第五次“围剿”革命根据地
C.官僚资本主义巧取豪夺激化矛盾D.日本在东北和华东地区不断扩大侵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2022年7月24日,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商博良的冒险:象形文字的秘密”特展闭幕。这一展览旨在纪念古埃及象形文字破译200周年,在3个多月的时间里吸引了大量参观者,大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下图哪一个最有可能是被破译的古埃及文字:(     
A.B.
C.D.
9 .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的探索。下面不属于辛亥革命在民主政治方面取得的成就的是(     
A.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B.建立了共和政体
C.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D.推动了移风易俗
2023-02-25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年8月1日,《人民日报》升格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成为传播中国共产党声音的喉舌。每逢建党节,《人民日报》通常会以社论的形式表达纪念。下表为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


——摘自齐卫平,樊士博《中国共产党建党记忆的话语变迁与逻辑建构》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人民日报》高频词汇的变化概括一个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表述成文,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2-06-06更新 | 628次组卷 | 5卷引用:重庆市沙坪坝区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复习历史试题(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