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0 道试题
1 . 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是中国革命伟大实践的精神结晶和价值体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过程中所凝聚和锤炼出的浩然正气,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的精神境界、精神风貌、精神力量的总写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事实上,正是转移到嘉兴南湖“红船”上召开最后一次会议,中共一大最终完成了全部重要议程,中国共产党才正式宣布成立,中国革命的航船才在新的起点扬帆启航。而“红船”在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涵之后,就成了一个有着特殊寓意和政治意涵的象征性的政治符号。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灵魂。

——高凡夫《“红船精神”提出的考察与认识》

材料二   井冈山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生动体现。历史证明,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是关系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问题。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政治发展很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农业大国,革命的道路应该怎么走?在共产党的导师著作里没有现成答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发扬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国国情出发,终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道路。

——郭亚丁《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材料三   长征跨越了中国14个省份,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斗,转战地域面积的总和比许多欧洲国家的国土面积都大。长征翻越了40多座巨大的山脉,其中5座位于世界屋价之上且终年积雪。长征渡过了30多条河流,包括世界上最汹涌险峻的峡谷大江。除在少数地区短暂停留之外,在饥饿、寒冷、伤病和死亡的威胁下,中国工农红军不但要与重兵“围剿”的敌人作战,还需要平均每天急行军50公里以上。

——白云涛《长征精神与长征文化》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并阐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2)据材料二,归纳中国共产党人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困难之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中国革命道路是什么道路。
(3)据材料三,归纳红军长征所面临的困难。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
2 .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结晶。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引文


材料   来源
引文内容
吴兢《贞观政要》卷1《君道》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孟子·离娄上》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材料二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各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今天我们使用的汉字同甲骨文没有根本区别,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先哲归纳的一些观念也一直延续到现在。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

——习近平《从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周的统治基础是内外贵族的联合,重要的辅助大臣都由宗亲贵族担任。官员世袭作为古老的选官方式,并未随社会进步销声匿迹,汉代“任子”、唐宋“恩荫”、清代“荫典”均为其遗存。汉代以察举、征辟选官,荐举选拔标准有三,“一曰德不当其位,二曰功不当其禄,三曰能不当其官”。然而,举荐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凭意志取人成为定式,举荐者与被举荐者之间往往体现为官宦之亲、门生故吏等特殊关系。隋唐五代的科举选官,受选地域由城市趋向广大乡村,受选者的社会地位越来越低,受选对象数量日渐增多。同时,限制条件也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如唐代的任用标准增加了身、言、书、判等条件。隋唐以后,科举考试选官逐渐成为主流的官员选拔方式。

——摘编自朱绍侯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近代西方国家参考和借鉴中国科举制度,制定了近代文官考试选拔制度。西方文官制度的一条基本原则是文官政治中立,不参与党派活动,文官自身更不能组织党派或政治组织,使政府工作在政党轮流执政时可以稳定运行。文官考试重视公平公正、人人平等原则,重视业务素质与能力,还制定不同职务的具体选拔标准。

晚清选官制度,虽模仿西方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这一切本质上都是为了满足皇权统治需要,而不是整个社会需要。在官员选拔中,满族贵族始终保持特权地位。中国自古就是儒家思想与教育体系和选官制度合而为一,晚清时期儒家经典依然是选官考试的主要内容。

——摘编自张靖《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与近代西方在文官选拔上的差异。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官员选拔中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2022-08-08更新 | 1181次组卷 | 20卷引用:云南省普洱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


内容出处
“辽之先,出自炎帝……奇首(辽先祖名)生都庵山,徒溃河之滨。”《辽史•太祖本纪》
“受命之君,当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孔子大圣,万世所尊,宜先。”《辽史卷》七十二
“诏设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学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点检……地方设路、州、府、县。”《金史•百官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少数民族政权华夏认同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历史作用。
5 . 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经历重大转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14世纪中期的意大利,薄伽丘小说的“市井琐事”和“市民情调”是对古典拉丁文化的直接挑战,也是对市民社会风俗的积极倡……在对教会和君主双重压迫的反抗和嘲弄过程中,薄伽丘实现了为市民阶级价值观念张目的人文关怀主题。

——张攒、江宁康《文艺复兴与早期人文主义思想的嬗变》

材料二       路德认为,只有信仰基督,才可得到上帝的恩典;只要心存信仰,人的获救就无需教士的中介作用,不必求助教皇和教会…路德新教所推的权威《圣经》,也不是如天主教解释的那样,是一本只有教皇可以解释的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教条主义的经典,而是一本人人可以阅读和解释的,并在其中得到人与上帝交流的福音书。

——李平晔《人的发现——马丁·路德与宗教改革》

材料三       孟德斯鸠不但抨击暴君政体,而且他还专门研究了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按照他的看法,只有划分国家的权力,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才能避免暴政的出现。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薄伽丘小说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薄伽丘小说产生的经济根源。
(2)据材料二,概括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孟德斯鸠的“具体办法”。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14-18世纪欧洲思想领域重大变化的主要内容。
2020-07-27更新 | 413次组卷 | 24卷引用:云南红河州红河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朝,民族斗争尖锐,由兵部掌管全国邮驿事务,具体过问邮驿的规约条令、人事调配、递马配备等;枢密院分管驿马的发放、颁布驿递的凭信符牌。传递政府公文、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分“急脚递”“马递”和“步递”数种。“步递”用于一般文书传递,为接力步行传递。

“马递”用于紧急文书传递,骑马传递。“急脚递”用于紧急情况下军事文书的“特快传递”,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12道金牌,回京城临安后被秦桧陷害,就是由“急递铺”传送的朱漆金字牌招回的。当时的《金玉新书》,内有邮驿刑律51条,邮驿递铺组织管理54条,有关赏格10条,共115条。

——摘编自晓宇《中国古代邮政(一)》

材料二 抗战时期,日伪方面企图以邮政渠道传递宣传品,或进行间谍活动的情况难以弥举,如

“敌方勒令失陷各地住民以家属戚属邻居关系,通函逃难在国军所辖境内之民众,称道敌军并无虐待及维护情形,勒令回家,此项强迫及宣传之函件,影响我军民抗敌心绪”。长沙邮件检查所致湖南邮政管理局函中称:“值此非常时期,邮政之业务固以传递迅速为要,而检查业务以普遍严密为急,果能双方并顾,不仅交通便捷,而敌探汉奸以及反对政府与反对主义之一切秘密可赖于发觉破获,而戢其阴谋以巩固抗战之信念与胜利,而达民族复兴之目的。”

——廖发堂《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邮件检查制度述论——以湖南为中心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宋代邮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两个时期邮政(驿)制度的相同职能。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邮件检查制度的影响。
2019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历代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以维护其统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举贤良,对策百余人,武帝善助对,由是独擢助为中大夫。后得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并在左右。……屡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起徒步(平民),数年至丞相。开东阁,延贤人与谋议,朝觐奏事,因言国家便宜。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诎。

——《汉书•严助传》

材料二   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

——《旧唐书•刘祎之传》

材料三   (明初内阁大学士)掌献替可否(意即对君劝善规过,议论兴革),……凡上之达下,日诏,曰诰……皆起草进画,以下之诸司。下之达上,曰题,曰奏……皆审署申覆(意即审查签收,上报或发回)而修画焉,平允乃行之。……大典礼、大政事,九卿、科道官会议已定,则按典制,相机宜,裁量其可否,斟酌入告。

——《明史•职官一》


请回答:
(1)据材料三,归纳明初内阁大学士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初阁臣为何不能等同于丞相。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历代王朝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和原则。
8 . 社会生活的变迁是历史发展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其市当以午时击鼓二百下而众大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市内除了唐人外,还有许多高鼻深目的波斯人、大食人,以及日本人、高丽人,还有黑人。回鹘衣装、胡旋舞、高丽乐等深受唐人喜爱,广为流行。

——《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前期长安的城市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材料二《东京梦华录》记载,在北宋汴京城里,有桑家瓦子、中瓦、里瓦以及小勾栏50余座。其中大的可容数千人。在京瓦肆伎艺就有小唱、傀儡、般杂剧、小说等人们喜闻乐见的丰富内容。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文化现象,据所学知识指出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3)指出材料三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江南瘴疠地,九州之隅角”到“苏湖熟,天下足”,乃至江南“富甲天下”“衣被天下”,江南农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段。大体而言,以西晋永嘉南渡为起始,江南人口开始加速集聚,并以丰富多彩的组织形式开展农业生产;经唐安史之乱和宋靖康之变后,江南逐渐完成了这一历史形象转变。

——摘编自樊良树《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开发概论》

材料二   明代,江南棉、桑种植逐渐广泛,可谓“乡间隙地,无不栽桑”“尺寸之堤,必树之桑”,部分地区甚至出现“地宜稻者十之六七,皆弃稻栽(棉)花”。以致曾经“苏湖熟,天下足”的江南,至明代“半仰食于江楚庐安之粟”,即使是产米之都的苏州,也多依赖湖广之粮。江南地区种植烟草、竹木、花卉之人日广,扬州、杭州等地甚至形成了专门的供应市场。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推动了农业雇佣的发展,形成了长工、短工、月工、忙工、伴工等雇佣形式。他们多接受雇主的工钱,同雇主的生产相结合,为雇主生产,增殖其价值。此外,江南农民或迫于生计,或欲发财致富,弃本逐末现象也日益增多。

——摘编自朱子彦《论明代江南农业与商品经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永嘉南渡后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代江南农业经济发展的表现,并谈谈你的认识。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宪章》第33条规定:在泰晤士河、美德威河及全英格兰各地一切河流上所设之堰坝与鱼梁概需拆除,从13世纪到18世纪末,泰晤士河三文鱼渔业持续繁荣。18世纪末以来,大量建设的堰坝、水闸等严重阻挡了三文鱼通行。除此之外,污水和废弃物源源不断地排入泰晤士河。到了19世纪,三文鱼逐渐从泰晤士河消失不见。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治理河流污染终于被提上议程。英国出台了历史上第一部防治河流污染的法律——《1876年河流防污法》。政府对泰晤士河的污染治理,从立法指导、行政协调到工程建设,投入了大量金钱,持续了很长时间,二战后尤其如此。1974年泰晤士河下游再次出现三文鱼,这可能意味着上述努力取得了重大成就。

——摘编自梅雪芹《英国环境史上沉重的一页——泰晤士河三文鱼的消失及其教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泰晤士河三文鱼消失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治理河流污染的特点,并谈谈对你的启示。
2023-01-11更新 | 250次组卷 | 7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