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28 道试题
1 . 工业文明的崛起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也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

材料一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三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变化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仿照例子,将下表补充完整。(各两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3-1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报刊词汇使用频率的变化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状况。下表为《申报》使用“民族”一词频率的变化,导致该变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时间“民族”检索条目数
1911年243
1925年824
1936年1507
1939年2369
A.民族工业的不断发展B.国共合作以挽救危亡
C.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D.社会生活追求新风尚
2024-01-27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B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的玉石钺,最初是一种农具,后来演变成为兵器,最后成为刑具。玉石钺的功能变化反映了(     
A.社会演进的趋势B.早期文明的成熟
C.原始农业的发展D.生产工具的革新
4 . 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时,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氏昏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总之朝廷,所以稳当。”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摘自李俊主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革的趋势。
5 .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赶美超英”的口号,发动了“大跃进”运动;1978年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主张;进入21世纪后,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种变化是由于(     
A.适应国际形势由两极向多极化变化的趋势
B.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由注重数量到注重质量
C.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指导思想不断发生变化
D.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不断深入
6 . 下图所示为1979~1992年国内学术文章中使用某些经济领域关键词的频率统计。图中变化趋势反映了当时我国(       

注:图中的“南斯拉夫”特指20世纪50年代以来,南斯拉夫对“社会计划”与“工人自治”相结合的经济模式的探索。
A.发展市场经济已成为共识B.对外开放侧重于面向东欧国家
C.农村改革带动了城市改革D.人们的思想解放程度有所提高
2023-07-1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近代以来,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一种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果可以把1492年看作全球化的开始,那么……首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创了现代全球化;然后是大英帝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开始大规模向全球殖民。

——摘编自白海军《2049,相信中国》

材料二   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唱声的干扰,遭到了新闻标题以及电影和电视中的不断变化的镜头的攻击。这世界是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他们)将地球比作一艘大船,190多个国家就是这艘大船的一个个船舱。世界各国只有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坚持不同文明兼客并蓄、交流互鉴,承载着全人类共同命运的“地球号”才能乘风破浪,平稳前行。

——摘自普通高中教科书《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结合所学知识,根据以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任选角度提出一个与世界近现代史相关的观点,并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全面抗战后,面对战争的硝烟,各种论调此起彼伏,“速亡论”和“速胜论”随着战争风云的诡异多变与战场形势的急速演进,不时甚嚣尘上……1938年5月,毛泽东连续发表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持久战的理论,并预见了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毛泽东不仅将战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而且还从中日双方实力的基本情况及其相互转化的演变态势上,指出了各阶级敌我力量变化的基本趋势。

——摘编自中青网《毛泽东写作〈论持久战〉》

材料二   1937年8月11日,周恩来在南京国防会议上,就中共中央关于全国抗战的持久防御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作了阐述,对国民政府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谋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南京国防会正式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方针,作战规划最终落实在持久抗战主旨上……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白崇禧认为毛泽东的持久战战略思想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故将《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让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以此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摘编自王先明《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持久抗战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持久抗战思想引起国民政府及将领共鸣的原因及持久战思想的影响。
2023-03-03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汉朝(   
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趋势B.儒家容纳了道家
C.察举制提高了官员素质D.治国思想的变化
2022-07-10更新 | 110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一组西方画家描绘战后国际格局及其变化的漫画。


材料二   



(1)材料二中的图一和图二分别描绘了哪两个国际格局或趋势?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图一向图二发展趋势转变的力量有哪些?
(3)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1991年12月26日,苏联解体苏联解体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2-08-15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