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8 道试题
1 . “自元氏废弃礼教,因循百年,而中国之礼变易几尽”。在明朝初年,人们很少受到礼教束缚,以至于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现象多发。朱元璋认为“敦信义而励廉耻,此化民之本”,“世之治乱本乎人情风俗,故忠信行则民俗淳朴。”因此,提出了“教化必本诸礼义”的教化方针。由此可见朱元璋(       
A.重视礼制的教化作用B.教化内容具有广泛性
C.以礼义作为治国核心D.教化对象的覆盖面广
2024-01-27更新 | 125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禄劝彝族苗族自治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往日有苦不能讲,今日理直气又壮。往天穷人三寸矮,今天穷人万丈长。”“金枫子,并红花,分田分土我们穷人要当家,团结起来力量大,打倒土豪和恶霸。”这些民谣体现了(     
A.农村革命根据地积极性提高B.国民革命运动成果突出
C.根据地减租减息政策的实施D.“三三制”民主选举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近代部分铁路轨距不一:胶济铁路轨距为1435毫米;津浦、沪宁、广九等铁路使用4英尺8英寸轨距;滇越铁路采用的是1米窄轨。造成该差异的根源是(     
A.工业革命进程不同B.不同地区地质条件的特点
C.列强掀起瓜分狂潮D.近代铁路修筑技术的区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清初沿用前朝文书制度——“公题私奏”制,题本和奏本须先交送不同的机构转呈。雍正帝时,“凡督府大吏任封疆之寄,其所陈奏皆有关国计民生,故于本章之外准用密折,以题本所不能尽者,亦可于奏折中详悉批示,以定行止”。这一变化(     
A.极大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B.导致了地方大员权力膨胀
C.成为清朝政治黑暗的根源D.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5 . 昆明某校利用暑期带领学生进行红色文化主题研学活动——“重走长征路云南昆明段”,线路如下图所示。当他们行进至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参观时,深切体会到战士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坚定信念和不朽精神。该活动是追忆也是洗礼,其目的在于(     

①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②弘扬长征精神,激发爱国热情
③保护革命文物,振奋民族精神             ④学习革命文化,汲取前行力量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1-17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毛泽东特别关注经济建设和民生问题,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毛泽东从认识自然规律、战胜自然灾害、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等方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界的主动性作用,同时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以恢复新中国成立之前由于长期战争和生产力低下等原因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持续推进生态建设,绿化祖国行动深入开展,形成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重要认识。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新阶段的发展要求确立“建设美丽中国”目标,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从生态文明建设的世界大局出发,以胸怀天下的格局和担当,倡导“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与世界各国携手,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摘编自彭秋归《从“绿化祖国”到“建设美丽中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生态文明观蕴含的智慧。
7 .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马铃薯(俗称洋芋)在明万历年间传入中土,从东南沿海至北京,当时仅是皇室、显贵盛馔。乾隆年间推行垦荒增粮,马铃薯承担了重要角色,八旗子弟也以油炸、烧烤马铃薯为食。汉族人以为八旗子弟吃洋芋让人长得帅气,变得强壮有力,于是出现“吃洋芋,长子弟”之说。嘉庆年间,人口成倍骤增,适应性强的马铃薯种植已经遍及山南海北,垦者达千百万计,局部地区甚至以其为口粮,“吃洋芋,长子弟”遂成为中国人情结。

——摘编自翟乾祥《16-19世纪马铃薯在中国的传播》等

材料二下表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

时间“马铃薯与英国餐桌文化”大事记
1589年伦敦市长向英王报告“一部分失地的下层人以小块土地或盆栽种植马铃薯充饥。”
1649年威斯敏斯特教堂红衣大主教修订教义,宣布“马铃薯也是上帝的恩赐之物。”
1815年议会通过《谷物法》,将马铃薯与小麦、稻谷、玉米等并列为谷物并征收高额进口税。
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机器标准化加工的马铃薯罐头成为英国军事储粮之一。
20世纪初马铃薯食品(土豆泥、土豆派、土豆威士忌等)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的风景。

——据史蒂文·托皮克《马铃薯在欧洲的传播及社会影响》等整理

材料三甘肃做大做强马铃薯产业。2022年底,马铃薯制品生产能力达 70余万吨,马铃薯全产业链产值达340亿元。马铃薯从“救命薯”到“温饱薯”,从“脱贫薯”到“小康薯”,再到“振兴薯” “营养薯”,极大夯实了粮食安全基础。

——摘编自王朝霞《“小土豆”书写乡村振兴“大文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时期中国人“吃洋芋,长子弟”情结的形成过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铃薯逐渐成为英国“餐桌文化亮丽风景”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马铃薯推广开发为例,说明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可借鉴的经验。
8 . 到1981年,全国共扫除文盲约 1.4亿人,农村青壮年文盲率减少到15%左右。在改革开放初期,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定在90%,接近工业化国家水平,中学入学率远远高于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这些成果(     
A.满足了现代化建设需要B.有利于国家战略的实现
C.反映出市场经济的活力D.得益于教育体系的成熟
9 . 1912 年 2 月,为庆祝中华民国建立,爪哇泗水埠华侨上街燃炮升旗遭荷兰警察镇压。孙中山立即致电袁世凯,请转饬驻荷兰公使,经刘镜人等一众外交官员与荷兰当局多次严正交涉后,终取得部分成效。这一事件反映出临时政府(     
A.获得了外交主导权B.扭转了外交被动局面
C.外交处境比较艰难D.得到了国际社会承认
10 . 1888 年,葛士濬编撰《皇朝经世文续编》,在保留传统“六目”的基础上,“文学”目下新增了“算学”三卷。稍晚问世的《万国分类时务大成》中同样“(将)光学等统以算学,均分隶诸文学之末。”这表明当时(     
A.西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B.“中体西用”观念影响书目编撰
C.中西文化呈现融合发展趋势D.中国人尚未意识到西学的重要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