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据记载,殷商甲骨刻辞的内容涉及迁都、农耕、田猎、天气、地理、战争、祭祀、疾病等,他们在长期对自然、天象、气候的观察、记录与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天文历法知识。这反映出商代(     
A.占卜活动影响天文B.呈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C.早期民本思想孕育D.农耕生产盛行精耕细作
2024-04-24更新 | 738次组卷 | 8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2 . 20世纪30年代,两河流域的乌鲁克文明城市遗址中出土了一个高91.4厘米的雪花石膏大瓶。它制作于公元前3500—前3000年,上面的浮雕展现出一群男子在王的带领下向伊南娜女神献祭农牧产品的场景。这表明,乌鲁克文明(       
A.世俗王权借助宗教权力进行统治B.农业生产在政权建设中占据主导
C.原始民主制的遗存影响国家运转D.文明发展成果主要集中于城市中
2024-04-23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2024·全国·模拟预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瑞典政府提出“职能社会主义”理论:在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各种手段迫使他们接受对自己因占有而掌握的职能的限制,只能按照有利于社会整体利益的方式来使用生产资料。该理论(       
A.有利于福利制度的发展B.缓和了经济滞胀危机
C.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D.导致政府支出减少
2024-04-23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4 . 英国观察家马休曾这样说:“(十九世纪)在社会上你会遇见这样的女孩,她接受了学校教育,她熟悉欧洲的每一座山脉,知晓每一个煤矿中心,但是她不会烤羊腿,滚布边;她能够通过各种考试,但不能完成家庭女仆或者妻子的责任”。这一现象从侧面说明(     
A.欧洲女性缺乏实际劳动能力B.女性角色转变提高其社会地位
C.西方的教育实现了均衡发展D.科技发展助推女权意识的增强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到南北朝末期,各族人民在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已和汉族基本上一样了;胡乐、胡舞、胡床、胡饼及尊重妇女的意识等也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     
A.女性地位有所提高B.华夏认同观念形成
C.民族交融双向互动D.少数民族加速汉化
2024-04-22更新 | 252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北京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6世纪,驻扎尼德兰北部城市安特卫普的各国公司数目为:西班牙150家,英国120家,葡萄牙100家,法国100家。还有不少外国商人家族逐渐在安特卫普定居。外国商人承担了安特卫普大部分海陆中转运输任务。这最能说明(     
A.安特卫普商贸的外向型特征B.早期殖民霸权的角逐激烈
C.安特卫普成为欧美贸易中心D.西班牙成为新兴商业强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传统源远流长。中国历史学同哲学社会科学其他学科一样,面临新的时代要求,肩负重大历史责任。

材料一   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司马迁作纪传体通史《史记》,为的是“述往事,思来者”;司马光作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希望统治者能够“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人们称赞《史记》所述“不虚美,不隐恶,其文直,其事核,故谓之实录”;唐代史学家刘知幾撰写《史通》,专设《直书》一篇,盛赞史学史上那些敢于秉笔直书的史学家。此外,中原地区历代王朝历史的更迭和衔接所产生的政治向心力和历史影响力不断为周边各族所认同,或作为学习的榜样,或自认为炎黄的后裔,以至自称是炎黄以来“治统”和周公、孔子以来“道统”的继承者。

——摘编自瞿林东《中国史学: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一部分较为开明的地主阶级士大夫开始积极倡导经世致用之学,注意研究当代史学,也研究中国边疆和世界各国的史地,从而形成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史学思潮。19世纪后期,早期资产阶级改良派通过撰写外国史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以史学为斗争工具,宣扬资产阶级进化论观点,批判封建正统史学,资产阶级新史学思潮随之勃然兴起。19世纪末改良主义运动失败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史学家有意识地利用中外历史宣传民主革命思想,以粉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梦想。

——摘编自陈永清《略论中国近代史学思潮的主要特点》

材料三   1951728日,中国史学会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郭沫若在会上以《中国历史学上的新纪元》为题致辞,提出新中国史学发展在六个方面的转变,即由唯心史观转向唯物史观、从个人兴趣出发的历史研究转向从事集体研究、从名山事业的研究态度转向为人民服务的态度、从贵古贱今的偏向转向注重近代史的研究、从大汉族主义转向注重研究各少数民族的历史、从欧美中心主义的思想转向注重研究亚洲历史,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摘编自张越《新中国史学的初建:郭沫若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主导地位的确立》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史学所具有的优良传统。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新变化及其原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史学所肩负的时代责任。
2024-04-20更新 | 45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论述题 | 适中(0.65) |
8 . 【历史记忆中的西北地区】

材料   “到边疆去”“到西北去”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是相当流行的口号。《良友画报》开辟专栏反映西北地区风土民情。

1932年9月,良友全国摄影团从上海出发,在七个半月走过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南地区共16省,行程共五万余里,采摄照片万余幅。由此形成的系列报道“全国猎影记"中的“西北印象”报道了对绥远、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的考察印象。西北在“全国猎影记”中留下了“尚未开垦之富源”的印象,说明“中国并非真的穷,不过偶然拿着钥匙挨饿罢了”。

1935年,开辟了“良友读者旅行列车”,除摄影记者自行前往采访外,还可以由读者投稿。其中有大量篇幅介绍西北的河套、蒙古、青海,以及西南的康藏地区,展示了西部边疆地区土地广大、物产丰富、风俗特异、民风淳朴以及周边列强对西北、西南的觊觎。同时还记录上述地区大量的特色风景和文物古迹。

1936年至1937年,推出了“西游记”十篇。专栏作者庄学本,此行是护送班禅大师返回西藏,并且沿途考察西北与黔藏等省的社会、语言、物种等,行程路线为由首都南京出发,经西安、潼关、陕西、甘肃、青海入藏,行程万里。专栏充满了少数民族风情的描绘和保卫国族的暗示。

——摘编自王若梅《(良友画报)关于西北地区的论述初探》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拟定论点,并展开论述。(要求:论点明确,论述清楚,史论结合)
2024-04-17更新 | 200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漫画《我们用我们的小斧子砍的》发表于20世纪上半叶,从左到右三个人物(左右两边代表的是英美)携手合作,共同砍倒了两棵大树。这幅漫画可以反映出(       

A.远东局势步入缓和阶段B.英美对日本崛起的忧虑
C.列强妥协共同操控中国D.反法西斯同盟并肩作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这个文明发祥地被古希腊史书称为“美索不达米亚”,它与尼罗河流域埃及段一样干旱少雨,但不同之处在于这里的河流没有周期性泛滥,偶尔一次大泛滥会造成巨大灾难,居民几乎无处可躲。周围众多的游牧民族经常入侵,逐鹿于此。这个古代文明(     
A.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B.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C.最早提出了按位记值的方法D.诞生了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2024-04-13更新 | 28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