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4 道试题
1 . 秦汉时期官印使用普遍,其规格较后世印玺偏小。如表是部分官印的介绍,对其认识正确的是(     
印文说明规格(单位:厘米)
皇帝信玺秦朝皇帝用印2.6×2.6
文帝行玺西汉南越王用印3.0×3.1
滇王之印西汉滇王用印2.4×2.4
楚司马印西汉楚国官印2.2×2.1
太官之印西汉少府官印2.2×2.2
①反映了“推恩令”实施的效果   ②体现了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
③狭长的简牍影响了官印规格       ④印证了汉对西域地区的管辖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09更新 | 102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2 . 有学者提出,黄河流域文明发展中存在“三条线”,以及原始社会末期夏商周三部族集中分布的“三大块”(如下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夏商周三代政治势力未超出部族板块B.先秦时期中原华夏势力向北进抵甲线
C.古代少数民族南下均定都甲乙线之间D.历代大一统王朝都建都于丙线的附近
3 . 文化的差异与消弭

材料一   考古学视野下秦与东方六国的差异

类别六国秦国
①铜陶器物演变连续性战国中期发生断裂
②墓葬等级序列多阶层、小间隔,从国君到大贵族、普通贵族、平民,呈金字塔形结构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
③城址等级序列国都以下,中等城市、小城市,逐级递减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

(1)结合所学,推断导致类别①在秦国发生断裂的重大事件,说明②③差异反映出的历史信息。

材料二   秦朝建立后面临如何对待各地区不同文化的问题,秦以吏、法、郡县治东方,结果激起东方社会反抗,其间包含着区域文化的差异与冲突。由此,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承秦”,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允许或默许东方王国不用汉法,从俗而制。在东方政策问题上,秦始皇想快速实现文化统一、刘邦则容忍不同区域文化存在,结果都不成功。这个时候,第三种方案登台了,这就是儒家学者提出的“德教”。因此,有学者认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西汉“在文化上结束战国”的历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史实结论
A《大明律》最后一次重修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B明朝将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便于优抚弱势群体进行救助活动
C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合并、一概征银存在近两千年的人头税被废除
D清中期更定保甲法,设牌长、甲长、保长三长制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A.AB.BC.CD.D
2024-05-09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5 . 1952年3月,新中国发出《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发起书》,提出亚太人民要紧密地团结起来以保卫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恢复并发展各国间正常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同年10月,新中国在北京召开了37个亚太国家参加的和平会议。这些举措(       
A.旨在发展睦邻友好合作关系B.彰显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有利于展示新中国国家形象D.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发展
2024-05-08更新 | 27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抗战爆发后,民主党派为坚持团结抗战和实现民主宪政而斗争。抗战初期,他们依附于国民党,因为他们希望国民党能率领全国人民抗战。几年的抗战,使他们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权利的真正捍卫者。民主党派认识转变的关键因素在于,中国共产党(     
A.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B.扩大了革命统一战线
C.成功维护了国共两党党内合作D.坚持井冈山斗争道路
7 . 古埃及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并掌握政治经济和军事大权;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宣扬君权神授;古代印度以主管宗教祭祀的婆罗门为种姓社会的第一等级。这种神化统治者的行为旨在(     
A.实行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B.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与权威
C.借肋神权激发公民参政热情D.建立完整的官僚政治体制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示意玉米在世界的传播路线。

材料二   据载,到16世纪末欧洲人已用玉米面、小麦粉,还有其他谷类的粉混合烤制面包。在威尼斯的乌迪内地区有1586年以来持续不断的玉米价格记录。17世纪玉米种植在威尼斯已十分重要,并向伦巴第、维罗纳方向延展。玉米在意大利基本用作人们的食物,玉米粥、通心粉和玉米饼在意大利中北部是日常饮食,而且常常是穷人的主食。农民、贫民食用玉米,出售小麦。因为随着玉米单产和总产的增长,18世纪欧洲的小麦价格已是玉米的两倍。其影响如同18世纪下半叶的英国旅行家贝尔所说的那样,“在17世纪,尤其是在18世纪,由于玉米充当了(欧洲)农民的主食,小麦就能提供大宗的商品粮”。

——摘编自张箭《美洲玉米初传欧洲论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洲作物玉米在世界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玉米种植对欧洲的影响。
2024-05-06更新 | 4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公元6世纪,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为打破波斯人对东方丝绸贸易的垄断,支持两名传教士到中国学习养蚕技术,并将蚕卵和桑树苗带回拜占庭帝国,从此,拜占庭人在巴尔干南部建立起丝织业中心。据此可知(     
A.中世纪欧洲丝织业发展迅速B.拜占庭帝国促进东西文化交流
C.拜占庭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D.商业危机推动贸易中心的转移
2024-05-04更新 | 8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世界史
10 . 洪武年间《大诰》云:凡良民中年高有德无公私过犯者,自为一席,坐于上等。有因户役差税迟误及曾犯公杖私笞招犯在官者,又为一席,序坐中门之外;其曾犯奸盗诈伪、说事过钱、起灭词讼、蠹政害民、排陷官长及一应私杖徒流重罪者,又为一席,序坐于东门之内。执壶供事,各用本等之家子弟。材料意在强调明代乡饮酒礼(     
A.呈现鲜明长幼尊卑B.重在加强社会治理
C.注重基层道德教化D.凸显轻罪重罚特征
2024-04-29更新 | 230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