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74 道试题
1 . 大历史

材料一   “大历史”(big history)是历史研究的新领域,它是由西方学者在1990年代初提出的。“大历史”研究的出现,与时代背景联系紧密。首先,精密计时革命、DNA的发现、板块构造理论以及宇宙大爆炸理论等为其奠定坚实基础。其次,后冷战时代的趋势也有利于“大历史”研究的出现,比如全球化与环境保护等。与此同时,“大历史”研究也受到了很多质疑——如仅凭现代科学知识能够建构令人信服的宇宙史吗?对历史学家而言,以如此巨大的时间段来探究过去是不是有点不切实际?“大历史”研究能否成为一个明确的史学研究类型,还有待于在时间中去检验。

材料二

“大历史”研究的代表著作:
《大历史——虚无与万物之间》(大卫·克里斯蒂安等著)
目录(节选)
1章宇宙、恒星和新化学元素
3章生命的出现
7章农耕文明时代的非洲-欧亚大陆
10章迈向现代革命
13章未来的历史
(1)依据以上两则材料,结合所学,谈一谈你对“大历史”研究的认识。

材料三   中国是一个“古老文明与现代国家形态几乎完全重合的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做出原创性的贡献”……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的内在关联中,探究历史规律的“大历史观”应运而生……“大历史观”是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赋予其时代的、民族的和学科发展的新内容,而不仅仅是历史认识领域时空的扩大或延长。它广泛汲取中国传统史学、外国史学(包括“大历史”在内的西方史学)的积极成果,使之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简述我国“大历史观”产生的背景。
2024-05-11更新 | 101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马铃薯与欧洲

材料   与马铃薯初相识的很长一段时间(近150年),欧洲人都对它抱着疑虑和鄙视的态度,更多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物种植。爱尔兰算是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再没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这么狭小的一块耕地之上,喂养如此众多的底层贫穷的爱尔兰人。

18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扩张,工业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马铃薯在英格兰农工阶级的日用饮食地位愈显重要。相比之下,欧陆农民对马铃薯的态度似乎较为迟疑,法兰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兰人之后,也开始从事它的栽种。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积极举措进行宣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此颁布了血腥的“马铃薯种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饥荒过后,马铃薯的生产就冲刺上扬。到19世纪初,马铃薯早已成为欧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了。此时,东欧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纳了这个植物。

概括16-19世纪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分析马铃薯得以在欧洲传播的原因。
2024-05-11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卧薪尝胆

材料一   1903年创刊的《东方杂志》以启导国民为宗旨,由支持维新、立宪的张元济主编。1904年,有人在该杂志上发文指出,“廿年沼吴……彼之卧薪尝胆,无忘前耻者,此物此志也”。他认为,比当时中国正被反复欺凌的现实更令人心痛的是,中国面对凌辱而毫无羞耻感。

材料二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由陶行知等人发起,倡导平民教育和农村教育。1938年该会发表的一篇越王勾践故事写道,在离开越国之前,勾践已经构想好了计划,因此这不是真正的“投降”。几年后,当听到他们的越王会很快从吴国回来时,越国的百姓为他们的“抗战”领导人回家而欢欣雀跃。在勾践回国后,他发起了一次“总动员”,认识到越国如果要报仇雪恨,首先必须要教育和训练百姓,“男女老幼全国人民一起总动员”。作者在故事结尾写道,“我们知道了这个故事,对于我们目前的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四万万五千万人民的解放,卧薪尝胆的教训,还是有很大的意义哩!”

材料三   1961年有剧团尝试创作一部“卧薪尝胆”为主题的戏剧。创作者之一范钧宏认为应更多地重视面对逆境的坚定的恒心。还有创作者认为,必须表现出当代的精神,关注他们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唯一需要做的事情,是减少或完全删除忍辱负重的主题,同时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振奋国家的时代精神。

近代以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历史叙述随时代变化而不断革新。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4-05-11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观察如表,表中数据的变化折射出(     
年份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国主要贸易对象贸易额占比
苏联和东欧国家发展中国家西欧和日本
1957年31亿美元61.3%14.7%17.5%
1965年42亿美元14.3%33.4%41.0%
①中国突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   ②中国对外政策调整
③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④两极格局走向瓦解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10更新 | 8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5 . 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
2024-05-10更新 | 107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6 . 1890年王韬的《重订法国志略》出版。该书认为路易十六不能“合众而得民心”,最终“暴徒曳(抓)王至审院,王从容就死”,法国大革命是“冠履倒置,纪纲紊乱乎哉”。该书得到梁启超的大力推荐。对此认识合理的是(     
①该书标志着国际法被介绍到中国   ②该书出版体现了白话文开始普及
③作者以传统观念审视法国大革命   ④梁启超推荐该书反映其改良思想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024-05-10更新 | 7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以下内容节选自某部作战日记,它反映了(     
7月1日,总理(孙中山)遗训贯彻革命主张,讨贼以救国。各军先后向湖南集中……
8月19日,现值前方战事开始之时,所有长沙卫戍区域内应即宣布戒严……
8月25日,第一军第二师向武昌攻击前进……
A.革命党人发动武昌起义,各地响应B.国民革命军北伐,推进到长江流域
C.秋收起义爆发,部队计划进攻长沙D.徐州会战展开,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2024-05-10更新 | 12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8 . 1949年1月,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已经完全有把握地在全国范围内战胜国民党”。在此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施的举措有(     
①召开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
②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③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占领了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南京
④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立人民共和国奠定理论基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024-05-10更新 | 119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9 . 1983年,福建省为统领全省船舶企业成立了福建省船舶工业公司。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下属的马尾造船厂承建了大量出口欧洲及东南亚的集装箱货船。船厂还进行了股份制改革,销售总额屡创新高。上述发展反映出(     
A.中国造船工业的起步B.公有制建立推动了企业发展
C.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D.市场经济激发了企业的活力
2024-05-10更新 | 10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10 . 12世纪,神圣罗马帝国入侵意大利北部城市。16个城市结成联盟应战,迫使神圣罗马帝国签订条约,承认这些城市可以自行选举城市执政官。这反映出(     
A.城市自治权得到了维护B.宗教改革引起教派之间冲突
C.社会契约思想得以实践D.意大利最终实现了国家统一
2024-05-10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