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4 道试题
19-20高二下·江苏南通·阶段练习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太祖初一海内,仍元制,设中书省,综理机务。行之一纪,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遂设四辅官。又仿宋制,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燮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迥乎异矣。成祖简翰林官直文渊阁,参预机务,有历升至大学士者。其时章疏直达御前,多出宸断。儒臣入直,备顾问而已。

——摘编自张廷玉《明史》卷一〇九

材料二   阁臣至仁宣,以部院职、兼公狐衔地位骤显。也以票拟之预政形式,在明最高行政权力运行过程中之裁决权、执行权间构成一个中介程序。仁宣以来,阁臣多进士资格,翰林起身,识达大体,谙熟政令。且综理庶务,少搀杂各部门本位之偏狭,平章政事,更能拿出较为公允贴切之意见,其缓冲君主个人意志与国家机构职能之对立,调整国家机器合理运行之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摘编自姜德成《明代内阁制浅议》

(1)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前期对传统中央官制创新的主要史实。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阁臣权力有何变化?
(2)据材料二,指出明中期阁臣对政治建设的积极作用;并分析其原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近代中国在西方船坚炮利的打击下,面临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近代思想文化变动的核心是如何摆脱民族危机,争取国家民族独立自由。因此,呈现出新旧思想迅速交替,多种思想庞杂并存的特点。由于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的源远流长,使得近代的思想先驱们对近代西方思想文化的认同经历了非常痛苦和艰难的选择过程。即从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全面排斥,到用思想文化的民族表现形式去组合西方文化要素,到中西思想文化的全面融合这样一个过程。近代思想文化的变动过程实际上是中西思想文化双向较量、认同,融合的过程,中学与西学之争成为贯穿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摘编自张春燕《民族危机与近代思想文化变动》

根据材料信息,提炼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论证充分,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2024-02-24更新 | 4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工业革命标志着有文字记录以来世界历史上最根本的一次人类生活转型。不妨将当年英国描述为:世上唯一的工厂、唯一的大规模进出口国、唯一的货运国、唯一的帝国主义者、几乎唯一的外国投资方,而且因此也是世界唯一的海军强权、唯一拥有真正世界政策的国家。从某一角度来说,工业化的“英国”时代仅仅是一个阶段,是当代历史的初始或早期阶段。对英国而言,工业化时代的含义显然远大于此。

——摘编自【英】埃里克·霍布斯鲍姆《工业与帝国:英国的现代化历程》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完整)
2024-01-20更新 | 94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安弟斯山,迄今已有7000年的栽培史。16世纪30年代,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马铃薯,50年代他们将薯块传入西欧,70年代初开始在西欧零星种植。17世纪上半叶,英国入侵爱尔兰,而马铃薯却在地下安然熬过了战火,爱尔兰遂成为以马铃薯为主食之一的第一个欧洲国家。爱尔兰农民在印第安人马铃薯田垄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了新的马铃薯栽培模式。18世纪因各种原因引起的灾荒和饥馑促使土豆在欧陆国家作为救荒作物大大普及。法国医生和药师帕门梯耶尔从18世纪60年代起,就致力于马铃薯的推广和普及,于1774年出版了《马铃薯的化学检测》一书,法国的马铃薯种植和食用有了很大发展。19世纪上半叶的尼古拉一世劝农种植马铃薯,于是土豆在俄国渐渐推广开。最终,马铃薯逐渐成为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的主要食物。

——摘编自张箭《马铃薯的主粮化进程——它在世界上的发展与传播》等

材料二   马铃薯的产量高低和品质好坏在种薯,而种薯的培育靠科技;马铃薯深加工程度和马铃薯产业链的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马铃薯产品研制水平。以美国为例,各种食品研究机构和马铃薯加工厂商,对马铃薯食品的口味和脂肪含量的最佳配比进行实验,在保证美味的同时减少脂肪含量,研制出很多顺应人们健康饮食的马铃薯食品,推动了马铃薯的深加工。

——摘编自楚雪《从“洋芋”到“土豆”的文化——马铃薯跨文化传播现象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内容,概括说明马铃薯逐渐成为欧洲大部分地区主要食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内容,简述对马铃薯传播与发展的认识。
2024-01-19更新 | 32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西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印度洋:中国和西方

材料一   明朝自认为对周边地区和国家负有保护、体恤、怀柔它们的责任,它们之间发生矛盾和冲突,明朝有责任来调解。明朝是经济大国,物产丰盈,在交往中常常是赐予多于贡物。明朝靠这种礼制朝贡关系,维持着在亚洲的核心地位。这种核心地位,不含有恃强凌弱的霸道。朱元璋说:“吾恐后世子孙倚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这条祖训影响了大明一代,郑和下西洋也是这种祖训精神的延续,不存在对外掠夺,更没有占有殖民地的诉求,有的只是和平的理念,友好的举措。

——摘编自王天有《郑和下西洋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材料二   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人来到印度洋。葡萄牙人把海洋归所有人共有的习惯法说成仅仅适用于罗马法管辖的欧洲人;并认为,印度人和阿拉伯人在罗马法治之外,因而无权要求在亚洲水域航行。在葡萄牙人之前,没有人将海洋宣布为自己的世袭产业或征服的产业。葡萄牙人到来之后,印度洋就从数千年来的公海变为葡萄牙人专有的禁区。为了行使这种“权利”,葡萄牙人采取恐怖主义手段。达伽马在一次航行中,捕获了从麦加返航的非武装商船,在搬光船上货物后,烧死了船上所有的人。在经过最初的杀人放火的阶段以后,葡萄牙人获得了“大洋海的主宰”的特权。他们组织了一整套帝国统治机构来行使和利用其垄断权。

——摘编自【美】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材料三   葡萄牙在印度的各个殖民据点里,构筑城堡,强征贡赋。葡萄牙垄断东西方贸易,进行不等价交换;掠夺印度的宝石、香料和丝、棉织品,运往里斯本,然后高价转卖到欧洲各国,牟取暴利。为了保持欧洲市场上香料的垄断价格,葡萄牙殖民者限制印度香料西运,甚至将大量“过剩”香料销毁。此外,葡萄牙还从事奴隶贸易,果阿是当时最大的奴隶市场之一。无怪乎印度人民谈到葡萄牙殖民者时说,“幸而葡萄牙人同狮虎一样少,否则他们会消灭整个人类”。

——摘编自艾周昌程纯《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1)阅读材料,比较明代中国与同时期西方国家对待印度洋地区的不同。
(2)简要分析西方国家在亚洲沿海地区早期殖民活动的背景和影响。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甘地谴责西方文明使印度贫困不堪,极力反对资本主义工业化,极力倡导和崇尚印度古老的文明。他认为印度文明包括农民耕地的犁、手工业者纺织的手纺车和印度教哲学。他主张“回到纺车去”,恢复以手工纺织业为代表的农村小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农村公社,开展家庭纺织运动,最终实现经济自主。

——摘编自戴家墨、尚劝余《甘地与凯末尔的经济思想之比较》

材料二   印度独立后,为恢复生产,尼赫鲁不触动现有私人企业并将公共投资集中于私人经济以外的经济部门,建立新国营经济。尼赫鲁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全面发展,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实施计划经济。只有通过迅速工业化,才能发展资源以确保国家的真正独立自主。他主张应采取进口替代战略,保护民族工业,减少印度对外部的依赖。

——摘编自齐玮《尼赫鲁经济思想探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甘地和尼赫鲁思想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甘地或尼赫鲁其中一者的经济思想作合理的历史解释。
2024-01-16更新 | 377次组卷 | 6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7 . 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
2023-11-29更新 | 178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在地方与中央的问题上,针对汉初“郡国并行”造成的诸侯尾大不掉的弊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实力,使之无法与中央分庭抗礼。

——摘编自徐本华《汉武帝“大一统”的国家观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汉武帝在宏观经济制度层面推行了一场整体配套制度改革,这具体表现:在将利益最为丰厚的铸钱、煮盐、冶铁国营化;废除民间铸钱旧俗,规定由政府统一铸造五铢钱;实行“均输”“平准”等。

——摘编自吴晓波《历代经济变革得失》

(1)根据材料一,指出汉初推行的地方管理制度及该制度的弊端。
(2)根据上述材料,归纳汉武帝的政治、经济措施及意义。
21-22高一上·江苏南通·期末
9 . 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
2023-10-09更新 | 390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2年北京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历代统治者为巩固统治都重视边疆的治理。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在辽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籍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豪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1)根据材料,归纳中国古代边疆治理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所蕴含的政治智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治理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3-10-05更新 | 266次组卷 | 5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