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爱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显示了中国传统爱国主义的新的历史内容。首先,面对着清王朝当权派对外一味妥协迁就,而内部则腐败不堪的状况,魏源强调不改革就不能抵制外来侵略,根绝烟毒泛滥,他在漕运、盐政、水利等具体经济领域里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其次,魏源编写《海国图志》并提出了著名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他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的“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维护民族独立的高度来认识。最后,人民群众和清王朝统治集团对侵略势力的不同态度,使他看到人民群众反侵略的力量,从这种认识出发,他还进一步提出人民群众是决定国家存亡的力量的思想。

——摘编自唐凯麟《湖湘学术开生面,睁眼世界第一人——试析魏源的爱国主义思想》

材料二   海防之道,莫要于知夷情也。知夷情则强弱之势审,而胜败之机决矣;不知夷情则事事乘错,变每出意之外矣。故知夷情与不知夷情,利害之相悬奚啻天渊哉!夷情备采者,采清人魏默深《海国图志》中所辑。其余海外各国之夷情,未有此书之详尽也。因译以刊行,任边疆之责者,熟读之得其情,则战能挫其锐,攻以制其命。国势一张,折冲万里,虽有桀骜之盗,彼恶能惩其伎俩哉!

——摘编自[日]大槻祯《重译<海国图志>叙》(1854年)


(1)据材料一,概括魏源爱国主义思想的“新”内容,并结合所学加以评析。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者重译《海国图志》的动机及时代背景。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淮东淮西,汉南汉北,州县错隶而淮汉之险失,汉中隶秦,归州隶楚,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材料评述的这种古代地方行政制度设计(     
A.迎合了国家大一统的需要B.折射出专制皇权不断强化
C.说明官员选任制度的异变D.表明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
2024-04-09更新 | 535次组卷 | 11卷引用:历史(辽宁卷01)(16+4模式)-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回眸】

材料1901年,清政府下令,要求各省科举改试“策论”,废除八股文章,同时派遣留学生。此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加,留学地区从日本扩大到英美,在留日学生中涌现了一批清末宪政改革的主力军。1902年,清政府先后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学堂分为小学堂、中学堂、高等学堂三级,毕业生授予相应的功名;还规定了各级学堂必须开设包括自然科学和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等课程,同时也强调各级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学堂章程颁布几年后,初步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具有近代意义的学校体系。同年,清政府下令逐渐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计划十年之后,一律从学堂取士。1905年,清廷下令废止科举考试,并设立学部。据统计,从1904年到1909年,全国学堂总数和学生总数都增长了10倍以上。

——摘编自黄加温等《论清末“新政”时期的教育改革及其影响》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教育改革的特点。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清末教育改革。

4 .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的《观察》周刊写道:“整个战局看来颇为有趣,不是拉据,而是推磨,从黄河到长江广大的土地上构成了一个大转盘,共军声东击西,打南图北,每动一根毫发也会牵动整个头部。”材料评述的“战局”
A.说明长江以北地区己解放
B.表明国民党己失去战争优势
C.是中共军事战略调整的结果
D.奠定了解放南京的军事基础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被批判的。上世纪80年代,我们对儒学的态度开始有了一些改变,但基本上还是持一种批判、否定的态度。1988年,在儒学国际会议上,余英时先生说,儒学现在是一个游魂,东游西荡,没有一个附着的制度和实体。林毓生教授认为,儒学是一个封闭、一元的思想体系,现在已经陷入了“民主“科学”的困境,很难摆脱出来。我们国内的学者也提出了对儒学的一个全面批判。这么多年过去了,应该说现在儒学的复兴已经成为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比如说很多地方都竖起了孔子像,有人说这是对儒学的一种认可。还有全球现在有400多所孔子学院以及当前的“国学热”。

——摘编自吴光《当代儒学发展的新方向》


评述材料中关于儒学思想发展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