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太平天国运动留给历史的余响是长久的。在戊戌维新期间,金田起义常被康有为借来作为迫使皇帝变法的力量,这是用反清来促成革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自觉接受了太平天国反清的正面影响和因争权夺利而导致分裂火并的反面教训。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     
A.搅乱了社会政治制度B.促进了政治变革进程
C.改变了封建生产关系D.实现了资本主义理想
2021-08-25更新 | 325次组卷 | 23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寿县一中高一上期实验班选拔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年来,一些历史学家在讨论雅典政治文明时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有些学者否认雅典存在民主政治,理由是雅典社会的政治权利只属于公民集团,而这些人只占居民的少数,妇女、外邦定居者、奴隶都对政治事务没有发言权。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民主国家定义为全体公民都有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的权利,因此,雅典毫无疑问是最民主的国家。这两种观点都
A.忽视了雅典民主的时代性
B.有助于还原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真相
C.历史真相不明,难于评价
D.掩盖了雅典民主政治的阶级实质
2018-10-31更新 | 143次组卷 | 42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寿县一中高一上期实验班选拔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兴论》载:“(宋)仁宗朝,有劝仁宗以收揽权柄,凡事皆从中出,勿令人臣弄威福。仁宗言:‘卿言故善。然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从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体现出:
A.行政权转移到宰相手中
B.政治理性化色彩凸显
C.君主逐渐退出权力中心
D.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
2017-09-19更新 | 151次组卷 | 29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寿县一中高一上期实验班选拔文综历史卷
4 . 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各邦保留了程度不等的司法权,如巴伐利亚规定若未经批准,则其居民与普鲁士、萨克森等外邦的婚生子女视为私生。1872年以后,帝国陆续颁布刑法典、民法典、法院组织法等,统一调整审判程序、诉讼程序,并成立拥有最高司法权的帝国法院。上述材料最能说明德国
A.在联邦制下强化了中央集权
B.包含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C.抑制了各联邦成员的司法权
D.进一步通过了民主化的要求
5 . 美国1787年宪法并未像早期的州宪法那样,在新政府中设立独立的内阁机构。虽然内阁后来得到公认而成为联邦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始终无法定权力,无法定组织原则,无法定运行机制……19世纪60年代以来,不断有人提倡改革内阁,加强内阁与国会的关系,提高内阁的地位,使其成为对议会负责的机构,但结果都未获得成功。导致上述现象的根源在于
A.内阁地位提高会削弱总统权力
B.美国内阁的政治地位比较低
C.权力之间制约与平衡遭到破坏
D.1787年宪法规定的立国原则
6 . (清)赵翼说:“(唐)开元以来,诸王皆居京师,而支庶得自奋于功名。如宗室为宰相者,至有十余人。其出仕于外,嗣虢王巨、嗣吴王牛,当国家寇乱时,俱能守郡掌兵,为国宣力。此法之最善者也。”由此可知当时
A.相权不断削弱,皇权得以强化
B.利用宗法分封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科举考试成为宗室子弟控制政权的工具
D.严格防止宗室诸王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2016-11-27更新 | 245次组卷 | 17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寿县一中高一上期实验班选拔文综历史卷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7 . 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2016-11-27更新 | 259次组卷 | 26卷引用:2015-2016学年安徽寿县一中高一上期实验班选拔文综历史卷
8 . 《雅典娜的孩子》一书中记录道:“在雅典城邦建立伊始,所有的公民、无论男女都拥有选举权,他们的第一场选举便是选择雅典城的守护神,而雅典娜和波塞冬成为最受欢迎的两名候选人。当时占人口大多数的妇女把票投给了女神雅典娜,男人们所推举的波塞冬最终遭到淘汰。男人们认为,既然雅典的女人们已经选择了一位女神作为守护神,那么妇女则不应该再享有选举权,有女神庇护的雅典女人们失去一种权利,是公平合理的事情。”此段描述(       
A.说明了雅典所有男性享有公民权
B.表达了“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观点
C.反映了雅典是一个父权和夫权社会
D.推动了“小国寡民”城邦的形成
9 . 来华传教士是明清以来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许多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利玛窦和其他西方传教士,把西方在数学、天文、历算、物理、机械、火炮制造、水利、测量、地理、绘画等领域竹成就介绍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把中国社会方方面面的情况介绍给西方……为了打开传教局面,利玛窦等传教士……极力与广州提督、肇庆知府等明朝官僚交结,向他们敬献自鸣钟、三棱玻璃镜等“方物”……他们“习华言,易华服,读儒书,从儒教,以博中国人之信用”。
——冯天瑜主编《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大量的传教士来华。传教士通过传道、兴学而步入原为儒家一统天下的缙绅阶层,并在育孤、济贫、赈灾等实际事务上与当地的缙绅竞争并渐有取代后者之势。这些来华传教士语言不同,举止特别,所传的救世主及信徒的得救,无疑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秩序。从1860年到1899年中国发生了成千上万次与驻华洋人冲突及大约240起教案。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19世纪70年代起,不断有爱国基督教徒主张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甚至出现过全国性的自立教会组织,但规模不大,存在的时间也不长。直至1950年7月,在吴耀宗倡导下,基督教界发表了《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宣言,要求 “促成一个为中国人自己所主持的中国教会”,实现自治、自养、自传。宣言获得热烈响应,至1954年,签名拥护宣言的教徒占当时全国新教教徒人数的三分之二。海外教会表示支持三自原则的人也越来越多。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发展起来。
——据《中国基督教史》
(1)依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外国传教士为什么能够在中国立足?当时他们发挥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国传教士在哪些方面与中国民众发生冲突?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们为什么如此胆大妄为?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10 . 哈里·狄金森认为,16世纪前英国议会商议的次数很少且不定期。但16世纪后,随着议会召开的次数日益增多,议员们的政治认同感也越强。至17世纪,王权和议会权力的冲突一直时断时续,直至1688年光荣革命爆发后,王权和议会才达成稳定妥协。从世界现代化的视角看,英国王权与议会的关系演变过程揭示了(       
A.英国历史发展的独特过程
B.资本主义政体的发展趋势
C.专制走向民主的艰难历程
D.英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