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5年全国人口的迁入率是41.75‰,迁出率是39.95‰;1959年分别是47.53‰和42.66‰,,全国人口的迁入率、迁出率在1963年和1964年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为20‰左右。

——摘编自赵入坤《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的人口流动与管理》

材料二 根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和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2020年全国人户分离人口规模4927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2000年的11.41%攀升到34.90%。流动人口由2000年的10036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3758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6.62%。2000年市辖区人户分离人口仅为2332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跃升到8.28%。2020年,流入城镇的人口规模高达3.31亿人,比2000年提高了20.47个百分点;其中乡城流动人口占75.22%。

——摘编自朱宇、林李月、柯文前、肖宝玉《中国人口流动变迁及其对城市更新策略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1955—1965年我国人口流动的政策性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10年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我国人口迁移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023-11-26更新 | 54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主题一   明朝至清中叶的社会经济

材料一   明代开始大力引进高产或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如南洋的番薯、南美洲的玉米、巴西的花生、吕宋(菲律宾)的烟草等。水稻逐渐推广到北方。清代,这种作物交流的势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作为农民生活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棉花的种植也进一步向北方推广,其收益已超过传统的桑麻作物。优良棉花品种不断出现。许多地区棉花的种植已成为商品生产。

——摘编自章开沅、朱英《中国近现代史》

材料二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户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361万历二十九年七月丁未

材料三   原本中国古代的城市以城为主,纯粹体现工商贸易功能的市镇,要到唐宋之际才出现,而明朝中后期是一个高峰。尤其是江南苏、松、杭、嘉、湖地区的许多著名市镇,都是在那时形成的。这些市镇中的居民,已经从农业人口中分离出来,大多从事纺织业。工商集贸性质市镇的兴起,使得农业人口与手工业和商业人口的比例发生了变化。而流向城市的大量游民,又成为雇佣工人的后备队伍。城市和商业进一步繁荣,具有明显经济职能的城市在增加。到清朝前期,广东佛山镇在内的“天下四大镇”在专业性市镇的基融上发展成为新兴的城市。

材料四  隆庆元年(1567)部分开放海禁后,海外贸易蓬勃发展。中国精美的丝绸和瓷器等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有着极好的销路,白银便源源不断地往中国内流。到万历年间,白银的使用已相当普遍,手中握有大量白银的徽商几乎遍布全国各地,进行大宗的商品长途贩卖。明朝后期,许多富商带着大量资本经营起矿冶业等产业。在这种历史潮流推动下,徽州的士人十之七八“以儒而贾”,甚至“左儒而右贾”,习以为常。

——摘编自晁中辰《明后期白银的大量内流及其影响》

材料五  中国、西欧社会经济发展部分数据比较表

时间占世界GDP份额(世界=100人均GDP1990年国际元)
中国西欧中国西欧
15002517.9600774
160029.219.9600894
182032.923.66001232

——数据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主题二 思想的新变化

材料六 王阳明所处的明代中叶,社会处在动荡之中。统治阶级面临着言行不一,知行脱节的道德危机。科举作为选拔经邦治国人才的制度日益僵化,官僚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都信奉程朱理学,治学偏重格物致知。王阳明感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的情况,他从各种经历中深刻体会到,要救深陷危机的明王朝,单靠镇压是不行的。要从思想上消除人们对封建制度的反抗意识,做到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程朱理学一味地强调知行为两件事,过分割裂了知行的关系,导致不能将道德知识付诸道德实践的情况。“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他提出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和行并作一件事,将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以便消除以前程朱学派一味强调知先行后而带来的知行脱节的情况。

——摘编自刘子旻《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有什么时代背景?》

材料七   明清时期,白银货币化在整个社会全面铺开,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同时也在基层民众中浇灌出以奢侈和时髦为导向的欲望之花。对“人欲”的肯定成为这个时代精神最突出的标志、庶族地主和富裕农民的心声体现在士大夫们“农商皆本”的舆论中,李贽对程朱理学大加鞭挞,称“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通过对人之私欲的肯定,明朝人否定了皇帝一己之私的所谓天理之公。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文化反思派对君主进行了最严厉的批判,提倡君臣平等,主张限制君权。明清思想家的主张,由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文化的束缚,最终在文化专制政策的高压下黯然失色。

——摘编自李宪堂《明清思想的背景、线索与问题》

材料八 16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主题三 明清文学艺术与科技

材料九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戏曲和小说等通俗文学进入兴盛时期,成为市民文化消费的潮流,如《牡丹亭》《明珠记》《金瓶梅》《西游记》《隋唐志传》等,许多文人如汤显祖、叶宪祖、冯梦龙都参与了创作编选,很多戏曲和通俗小说的原型人物在民间受到社会各界追捧,成书之后备受欢迎,这是明代刻书业兴盛的重要原因。刻印戏曲小说的书商和坊肆相继出现,有的甚至自编、自选、自刻、自销,如湖州臧懋循等,一时间各地书坊林立,私家刻书之风盛行,所刻书籍的数量和出书速度都超越了前代。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材料十 晚明时期中国涌现出一批总结性的科学巨著,兴起了一股科学思潮。徐光启等人认为西方科学以数学为基础,由“数”达“理”的形式逻辑方法是西方科学优越性的根本所在。晚明学人试图通过翻译《几何原本》从科学方法论层次来救偏理学“虚玄幻妄之说”的倾向。他们迫切希望能借助“远西奇器”来解决明朝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宋应星提出“穷究试验”“凡事皆须试验而后详之”的实学思想,他认为任何科学知识都要亲身实践,以达到知行合一。

——摘编自施威、王思明《晚明学人的科学思想及其历史意义》等

材料十一 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并不只是单向的西学东渐,与之相伴相随的还有一个中学西渐。葡萄牙在租借澳门后,中国产品如丝绸、陶瓷、茶叶等,更多地输往欧洲。一些传教士推介孔子思想的同时,将儒家经典如“四书”及《周易》《书经》《孝经》《诗经》《礼记》等翻译为西文出版。葡国传教士曾德昭的《大中华帝国志》,全面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和思想史等方面的情况。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游览了承德避暑山庄,随员巴罗在《中国游记》中盛赞了山庄的园林建筑:“错落有致,间隔合宜,恰到好处,互相衬托”。另一学者又专门指出中国园林有更高级的美——不规则的自然美,这推动了英国“不规则园林”运动的兴起。随后,整个欧洲掀起了仿建中国园林的热潮,并修建了许多包含中国元素的建筑,其中不乏代表性作品。

——改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第四卷)》等

材料十二   16-18世纪欧洲与中国重大科学技术成就比较表(节选)

年代欧洲中国
16世纪中前期1543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成为近代天文学的起点。
16世纪后期1591年,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发现自由落体定律。1578年,李时珍完成《本草纲目》,开植物学科学分类之先河。
17世纪中前期1609年,伽利略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开辟了天文学的新时代。1639年,徐光启完成《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技术,并引进介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17世纪后期1687年,英国科学家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创理论物理学。梅文鼎兼采中西数学成就,著《方程论》《筹算》《弧三角举要》等。
18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弗兰斯提德制成第一张星象图。1708-1718年,康熙皇帝组织欧洲传教士与中国学者绘制《皇舆全览图》。
18世纪中后期1769年,英国发明家瓦特改进蒸汽机1774年,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提出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质量守恒定律。1789年,吴瑭著《温病条辨》,使传染病学说更趋完整和系统。
*基础测评*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
(2)据材料四,指出明朝中期“海外贸易蓬勃发展”的国内因素,概括白银内流推动的商业发展表现。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王阳明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及其原因。
(4)根据材料七,概括明清思想家的基本主张及产生的原因。
(5)根据材料九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印刷业兴盛的原因。
(6)根据材料十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明时期科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能力提升*
(7)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江南市镇的特点。并从经济、思想方面等简析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对中国社会转型产生的影响。
(8)据材料五,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态势。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这种态势的总体认识。
(9)根据材料十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清初“东学西渐”对欧洲的影响。
*历史纵横*
(10)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为什么没有从根本上推动社会的转型。
(11)从材料十二中任意提取两条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信息相互关联,论题明确,史论结合。)
2023-09-06更新 | 195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当工业化在西方日新月异之时,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才艰难起步。如图反映了1891~1911年中国机器进口的投入情况。图中数据反映出近代中国民族工业
A.发展成效较为明显B.发展条件得天独厚
C.追赶世界任重道远D.结构调整趋于合理
2022-04-17更新 | 12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年1月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
4 . 人口迁徙改变了区域人文地理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计有永嘉之乱、苏峻和祖约之乱、后赵败亡、淝水之战、刘裕北伐、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下瓜步、宋失淮北四州及豫州淮西之地这七次,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简言之,在此期间,北方平均8个人中有一个南渡,南方平均6个人中有一个北来侨民。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在1661-1812年这150年间,福建人口增加了9倍,耕地仅增加32%,人均耕地数从7.11亩降至0.9亩。道光年间“几乎年年有灾,灾区遍及全国”,维持生活“颇费踌躇,于是乎奔走外洋”。中国人移殖澳洲,“殆始于1840年到1859年之间”。随着中外一系列条约的签订,洋布“把土布消灭了百分之九十九”,“无业贫民乘北风附洋舶往国外图生计”。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清政府加强了对起义造反者的镇压,大量农民出洋避祸。如“广东新会平南王黄德滋,率部渡南中国海,最后抵达澳洲北部达尔文港,成为淘金工人”。

——张秋生《略论早期华工移居澳大利亚的社会历史条件》

材料三   根据联合国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按照国籍划分,国际流离失所者居世界前十位的难民来源国及数量分别是:叙利亚660万人,委内瑞拉440万人,阿富汗300万人,南苏丹220万人,缅甸110万人,索马里90万人,刚果(金)80万人,苏丹70万人,伊拉克60万人,中非共和国60万人。

——陈冰《全球难民治理的出路在哪里?》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方人民大规模南下”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对南方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近代华工赴澳的国内原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当代世界难民的主要来源区域。结合所学,分析二战以来联合国为保护难民基本人权做出的努力。
2023-03-26更新 | 621次组卷 | 9卷引用:河南省顶级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如表所示为北宋货币铸额数据。对如表解读合理的是,北宋时期(     
时间年数年均铸额(万贯)该时期铸额(万贯)累计(万贯)
开宝九年—太平兴国七年(976—982年)774949
太平兴国八年—至道二年(983—996年)1430420469
至道三年—咸平二年(997—999年)380240709
咸平三年—大中祥符八年(1000—1015年)1612520002709
大中祥符八年—庆历八年(1015—1048年)3310033006009
皇佑元年—熙宁六年(1049—1073年)25160400010009
熙宁七年—元丰八年(1074—1085年)12450540015409
元祐元年—宣和七年(1086—1125年)392801092026329
A.铸币量每年持续上升B.南方铜矿大规模开发
C.国家的力量逐渐强盛D.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
2022-08-26更新 | 10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2
6 . 秦代“平贾”制是政府基于市场平均价格而制定的价格标准,由地方评定、谒报于县廷,涉及公私交易、税收统计等方面。西汉中后期,“平贾”以郡为单位制定定价,同时,国家在“平贾”制的基础上施行平准法。这体现出(     
A.重农抑商政策贯彻实行B.全国性市场逐渐形成
C.地方豪强势力遭受打击D.政府经济管控力增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太平天国运动时,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性武装崛起。有学者通过统计认为,1864年前后作为曾国藩“私兵”的湘军就有12万人;另有学者统计,攻陷天京之际,由湖南籍将领控制的地方性武装——湘军已达到30万人;还有人统计得出,在曾国藩自请裁撤以前,湖南地方团练武装已有50万人。据此推知,湘军人数统计的差异主要缘于(     
A.地方军阀的掩饰B.学者立场的局限
C.档案文献的残缺D.研究角度的不同
2023-09-26更新 | 7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近现代史01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8 . 据如表可知,这一时期苏联(     
苏联1965一1985年城乡收入统计对比表(单位:卢布)

年份

城市职工

集体农庄庄员

月均货币工资

月均收入

占城市职工月收入比重

1965

96.5

51.5

53.4%

1970

122

74.8

61.3%

1975

145.8

92

63.1%

1980

168.9

118.5

70.2%

1985

190.1

153.4

80.7%

A.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同步上升B.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C.逐渐摆脱了斯大林模式困扰D.以农业为调整重点
2024-02-08更新 | 369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模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近代中国留学与思想解放潮流】

材料一   18728月,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在监督陈兰彬等带领下启程赴美,在此后的三年,又有90名幼童分批赴美。他们年龄最大者16岁,最小者10岁。中国第一波留学运动后因封建守旧人士的破坏而半途夭折,但这批留美学生日后大都成为中国各个领域的骨干力量。有学者统计,这批留美学生中,从事工矿、铁路、电报业者有30人,其中矿师9人,工程师6人,铁路局长3人;从事教育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外交、行政者24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外交官1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阔总理1人;从事商业者7人;从事海军者20人,其中海军将领14人。

材料二 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中国人前往日本留学的多数是青年学生,也有王公贵族、秀才举人、在职官员,甚至缠足女子、白发老翁亦不甘落后。有的夫妇同往,有的父子、兄弟相随,还有全家、全族留学的情况。

在留日学生中间,许多人参加了革命组织或改良运动。孙中山的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早期骨干也以留日学生为主。其他如光复会、自立军,也都以留日学生为主要力量。后人曾对此评价说:“当吾华似醒非醒、初醒之际,新欤旧欤彷徨奠定之时,有日本留学生之书报,有日本留学生之詈骂,有日本留学生之通电,以致通国之人为之大醒。已明者因而更明,顽固者因其詈骂而醒悟,前进者有其驱策而更前,后退者有其鞭策而前进。”

——摘编自张海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简析19世纪70年代幼童留美的特点与20世纪初期留日运动出现的原因。
(2)根据上述材料,分别阐述这两次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2023-05-11更新 | 183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据对《氾胜之书》《四月民令》和东汉张衡《南都赋》的统计,汉代栽培的蔬菜有21种。《齐民要术》所载的蔬菜增至35种,包括栽培方法首次被记载的藕、芡、菱等水生蔬菜;果树的种类也更加丰富。这一变化说明,北魏时期(     
A.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形成B.国家统一加强民族交融
C.丝路开通引进外来物种D.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联系加强
2023-03-02更新 | 695次组卷 | 7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01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