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军费与财政

材料一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至崇祯四年(1631)辽饷结构表

注:明万历末年,为应对辽东战事而加派赋税,称“辽饷”。

材料二清咸丰同治时期(1851—1874)主要财政收入趋势表

注:清咸丰年间,“盐引停运,关税难征,地丁钱粮复间因兵荒而蠲免(注:免除)缓征”。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在国内交通要道设立关卡,依商品数量或价值加征约百分之一的税,称为“厘金”。

(1)明代为应对辽东战事、清代为镇压太平天国而筹措军费。阅读上述材料,指出两者增加军费的主要来源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及所学,概括19世纪60—70年代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的总体趋势,并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
2022-09-08更新 | 3249次组卷 | 24卷引用:2023年湖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为了提高列车运行速度,使铁路适应社会发展,从20世纪初至50年代,德、法、日本等国都开展了大量有关高速列车的理论研究和试验工作。1964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条   高速铁路。高速铁路作为一项铁路高新技术重要成就,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特别是随着日本、法国以及德国等国家高速铁路取得巨大成功之后,高速铁路被推向了新一轮发展高潮。

——摘编自《世界高铁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了对高速铁路的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到2015年底,中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超过19万公里,位居世界第一。从没有一寸高速铁路到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以较短的时间走完了一些发达国家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许多领域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摘编自《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世界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知识概括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

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等基本上摆脱丁银的“赔累”,负担减轻,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此后,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分析两税法推行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382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增加生产、增加收入、厉行节约、紧缩开支、平衡国家预算的紧急指示》,提出厉行节约、紧缩开支的要求与方向:在建设工作中,必须继续贯彻重点建设的方针;精简行政机构;动员党政军民特别是农民节约粮食。《人民日报》96日也发表了同主题社论。厉行节约作为一项国家政令在一五计划中开始实施。全国各大行政区和各省市的国营企业、机关迅速进行动员布置。群众性节约运动开始在一些工矿企业单位和农村社会基层中开展。……国务院指示,增产节约运动深入开展的关键是各级领导干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积极开展整风运动。……短短五年时间内,全国积累资金高达909亿2千万元,并把它全部用于国家生产建设中。

——摘编自孙钦梅《“勤俭建国”:节约运动与一五计划的实施》

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起步。在农村,采取切实措施保障农村社队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主权,实行并逐步完善多种形式的联产计酬责任制,鼓励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1983年底,全国有98%以上的农户实行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制。

城市初期的改革主要包括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经济责任制和利润留成,发展多种经济形式等。1984年后,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改革企业经营机制成为改革的方向;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市场调节范围;初步建立以税收、利率为杠杆调节市场的机制等。经过80年代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我国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农村居民家庭,已由温饱走向小康,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更具活力。

——摘编自武力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时期大力开展节约运动的原因,概括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美国宣布冻结中国在美辖区的公私财产,禁止一切在美注册船只开往中国。19515月,在美国操纵下,联合国通过对中国禁运提案,对华禁运武器、弹药、战争用品、原子能

材料二   石油等重要物资1700多种。至1953年,在美国的拉拢和胁迫下,参与对华禁运的国家多达45个。中国针锋相对地对美展开经济反击战。从195011月到19515月,我国先后发出“管制清查美国财产、冻结美国公私存款命令”“关于处理美国在华财产的指示”,全面接管和没收美国在华企业和相关经济利益。美国发动的经济战使中国的抗美援朝战争遭遇一定困难,但无损大局,中国的反击战却使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双重打击。美国在华企业大多以自行歇业结束经营,或被迫转让给中国企业,美国经济势力由此完全退出中国。

——摘编自石源华等《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经济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战爆发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美援朝战争中经济战的影响。
6 . 学者杨共乐在《罗马的崛起及其原因》一文中指出:“罗马的政府很简单,主要有公民大会、元老院和执政官。公民拥有属于自己的投票权,许多管理都是选举产生的……罗马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但是执政官生杀于夺的大权是有限的……元老院是执政官卸任以后进入的,是多个优秀的国王组成的一个机构。元老院是政策的制定者,执政官是执行者。”作者认为罗马崛起的原因是
A.战无不胜的罗马军团B.罗马政府的简单结构C.罗马法律的逐渐完善D.优越的政治管理体制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维多利亚女王(1819年—1901年)早年在其舅父利奥波德一世的监护下接受教育,长期受自由主义思想的熏陶。伯父威廉四世驾崩后,18岁的维多利亚即位为王。登基之后,同母亲分居,与舅舅抗争,具有一种专横独断的脾气、一种强烈固执的自我中心意识。在位期间,她创造了英国最强的“维多利亚时代”(1837年—1901年)。当时英国的政治得到充分发展;经济几乎占到了全球的70%;英国的文艺界里涌现了如勃朗特、狄更斯等伟大的作家,艺术界呈现出群星夺目的盛况。与此同时,环境污染,犯罪率增高,童工问题严重,在位期间发动鸦片战争,加重剥削和压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这一切使强盛的“维多利亚时代”蒙上厚厚的阴影。1901122日,维多利亚女王在怀特岛去世,享年82岁。

——摘编自王文洁《一部维多利亚时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多利亚女王能创造“维多利亚时代”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维多利亚时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