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有些读史的人认为宋朝不能在开国之初,一鼓作气先攻下契丹,既承认辽政权的存在,又开“岁币”之滥觞,以后两宋之“积弱”,只有使局面江河日下。所以澶渊之盟是一种地缘政治的产物,表示这两种带竞争性的体制在地域上一度保持到力量的平衡。

——摘编自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材料二:

                                               中国历史气温变化图

——据邓小南《王安右与他的时代》

(1)结合上述材料概括澶渊之盟出现的背景条件,两种分析是否恰当,还可以补充哪些史料。
(2)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题目,请谈谈你的看法。(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5年,王文明到广州,参与组建琼崖革命大同盟。同年10月,他受中共委派以个人名义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6年1月,他率部渡海南下讨伐琼崖军阀邓本殷,光复琼崖。6月,王文明在海口主持召开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成立中共琼崖地方委员会,当选为书记。大革命失败后,王文明依靠民众坚持斗争,在母瑞山区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1月,王文明因积劳成疾病逝。冯白驹接任中共琼崖特委书记。

冯白驹是琼崖革命武装和根据地的创建者之一。在他的带领下,革命形势一度大好。1932年反“围剿”失败,冯白驹率领幸存的革命武装转入母瑞山坚持斗争。抗日战争中,冯白驹领导的革命队伍,始终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经艰难困苦,多次击退敌人进攻,巩固与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成为琼崖人民抗日的中流砥柱。1946年内战爆发,冯白驹领导琼岛军民,挫败国民党的进攻。在艰难的环境中,冯白驹领导海南军民创立武装斗争“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光辉业绩。

——摘编自赵叶苹《琼崖革命第一人:王文明》《琼崖人民的一面旗帜:冯白驹》等

(1)根据材料,简述王文明与冯白驹相似的革命经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文明和冯白驹所具有的时代精神。
2024-03-13更新 | 63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典”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先秦典籍。《史记》太史公曰:“书缺有间矣。”唐司马贞解释说:“言古典残缺有年栽,故曰有间。”《后汉书》称孝明皇帝“垂情古典,游意经艺……正坐自讲,诸儒并听”。

有学者提出,对“中国古典”的学术研究可称为“中国古典学”,它至少涵盖三个层面。其一,商周文献、诸子之学、秦汉典籍,以《汉书·艺文志》中所列六类书目为代表。其二,与典籍相关的文字学,如陶玉石器上的刻划文字、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两汉今古文以及相关的音韵学、训诂学,以汉代的《尔雅》《释名》《说文解字》为代表。其三,以传世经典与文字资料为线索,充分利用考古资料,统合研究“中国古典”,如古代文明、思想文化、学术史研究等。

有西方学者认为,从西周到魏晋时期为中华文明的“古典时代”。进入古典时代后,技术发展使得农业和整个文明的扩展速度与强度都大大超越过去。秦汉帝国确立了其后中华文明发展的基本要素。该文明要素的结构不仅包括庞大官僚体系和国内服务系统,还包括把这个广大的文明连接起来的道路和运河,支持着农业基础的灌溉网络,以及保护中国内地免于游牧民族袭扰的庞大的边墙。正如这些成就所表明的,中华文明是全部人类历史上最具创造力和影响力的文明之一。

       ——摘编自《百年考古推动中国古典学步入黄金时代》《全球文明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典学”的研究对象。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在“古典时代”的开创性贡献。
2023-07-10更新 | 2497次组卷 | 16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96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75月,英国宣布同苏联断绝外交关系,英、法、德、意等国再次形成反苏、反共统一战线。当年夏粮丰收后,在即将备战的传言下农民开始争相屯粮、惜粮不售,苏联为备战决定建立战时粮食储备机制并大幅增加粮食收购量,政府和民间对粮食的竞争性需求导致粮价迅速上涨,并于几个月后爆发粮食收购危机。对于这个危机苏共高层始料未及,192712月之前国家仅征收到240万吨粮食,仅为计划征收粮食数量458万吨的52%1928年年初,斯大林在考察西伯利亚后认为,在1927年粮食丰收的情况下,余粮征收任务却未能完成的主要原因是:富农在实行“面包革命”,不按规定价格卖粮食给国家,国家必须采取“非常措施”,即根据苏联刑法第107条规定,强制剥夺拒绝按国家规定价格把余粮卖给国家的“富农和投机者”的全部粮食并将他们处以有期徒刑。

——摘编自闫远凤《从粮食危机反思苏联农业政策》

材料二由于环境恶劣以及敌人的破坏,冀鲁豫边区粮食损失严重。仅范县抗战时期就一共损失了粮食约2.8亿公斤。粮食短缺,不利于持久抗战。因此,党和边区政府发出了“要确保战时农产品自给”的号召,区内陆续开展了农业生产建设运动。从垦殖荒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和科学种田、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等方面提高粮食自给能力建设。抗战时期,边区各种农业生产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来或者还不成熟,且冀鲁豫边区经常遭受各种灾害,对粮食生产的破坏性极大。为了确保粮食生产活动有序开展,冀鲁豫边区政府积极着手完善生产建设制度。具体措施包括提供危机粮贷、开展减租减息运动两个方面。

——摘编自刘长林、吴明怪《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措施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和中共冀鲁豫根据地粮食危机形成原因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共冀鲁豫根据地应对粮食危机的成功经验。
2023-05-21更新 | 122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政治进程呈现出复杂的系统效应。权力政治、霸权主导、资本扩张以及地缘竞争等传统因素,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展、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与扩散、非国家角色地位上升、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等新因素交织,影响国际进程中各种变量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唐永胜、任剑涛等《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未来》

材料二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其中各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经济协调的参与主体,具有稳定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

——摘编自向辉《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协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当今世界政治进程的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一个地区性和世界性经济组织并分析其共同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

——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
2023-04-11更新 | 268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全国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旧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习惯势力的影响,加上对日教育的政造着重于政治及教学内容方面,对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意不够。教育脱离生产劳动的弊端很快暴露出来,大批学生不愿意从事生产劳动。19508月召开的中国教育工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点讨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问题,1954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央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高小和初中毕业生学习与从事生产劳动问题的请示报告》的批语指出,“中小学毕业生绝大多数都应该从事工农业及其他生产芳动,这是一种正常现象”。继而,中共中央宣传部、周恩来对中小学劳动教育都有过重要批示。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改革开放以来,教育部发布的部分关于劳动教育的文件。   

时间文件着眼点
1982《教育部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培养劳动技术,促进就业
1986《“七五”期间全国中小学勤工俭学
发展规划要点的通知》
教育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
1998《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要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通过实施劳动技能教育等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健康心理和高尚情操
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加强和改进德、智、体、美、劳教育,培养学生“爱劳动、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015《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
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强调要充分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功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祁占勇《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价值选择及其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提出实行劳动教育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改革开放以来劳动教育有何变化。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是大西洋时代的全盛时期。当时,大西洋沿岸国家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并将世界领土予以瓜分,使它们自己成为“宗主国”。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8%。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库的所在地和世界权力的发源地。

——摘编自张发坤《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中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交往的纽带是贸易。生产力贸易的双翼齐飞,才会有中心的转移。近几年人们再次看到这种趋势,并预言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正是东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诸国生产力和交往的飞速发展,使之重新由隐到显。……本来的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生产力,特别是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觉、开放型的交往新时代。它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时代和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大西洋时代不同,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彭树智《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1-10更新 | 37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10 . 中国城市供水设施的发展

材料一   远古时代,先民一般利用天然河水、湖水或泉水维持生计。夏商周时期,人类活动区域不断扩大,在无天然河湖可资利用的地方,只好开泉、凿井取水。秦汉以后,随着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对生活用水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井、泉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统治者不得不开发水源,修渠引水,以解决城镇居民的用水问题。汉武帝元狩三年修昆明池,并引池水入汉都长安,供居民使用。隋唐长安有比较完备的供水系统,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从东、南两个方向进城,与城中众多的水井相辅相成,共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及环境用水问题。唐代以后,宋元明清诸代在大中型城市中也普遍建有供水设施。

——摘编自王双怀《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及其特征》

材料二   近代以来在西方的影响下,各地沿海通商口岸如天津、上海先后建设了城市自来水供水系统。20世纪初,北京供水不足问题进一步引起各方人士重视。1908年北京连续发生火灾,清廷寻求防火方法,袁世凯称自来水为解决之道并获得政府支持。因国力衰微,政府财政状况捉襟见肘,自来水公司只得采取招商集股的方式筹集资金,随后发行300万元股票。又因技术落后无力自产,供水设备只得向外国购买,但外国公司只计自身利益,对中国的自来水系统建设不负责任,建设过程很快出了问题。在铺设安装水管时,部分宗室以管线可能会经过其祖坟为理由阻挠,甚至将官司打到了宗人府。

——摘编自张凯昭《民生之首:清末民初北京的自来水系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国古代城市供水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影响近代中国城市自来水系统建设的因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