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69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政治进程呈现出复杂的系统效应。权力政治、霸权主导、资本扩张以及地缘竞争等传统因素,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展、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与扩散、非国家角色地位上升、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等新因素交织,影响国际进程中各种变量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唐永胜、任剑涛等《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未来》

材料二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其中各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经济协调的参与主体,具有稳定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

——摘编自向辉《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协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当今世界政治进程的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一个地区性和世界性经济组织并分析其共同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

——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
2023-04-11更新 | 2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5 . 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6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解决战争物质的急需,不得不在殖民地和自治领发展一些采矿工业和原料加工工业。埃及的工业企业数增加了40%,印度工业总产值增加了10%,而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联邦等自治领的工业增长更多。这反映了(       
A.亚非拉国家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B.英国殖民体系瓦解趋势进一步强化
C.世界性的民族解放运动的大爆发D.二战削弱了殖民主义国家经济实力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新航路开辟到19世纪末,是大西洋时代的全盛时期。当时,大西洋沿岸国家把亚洲、非洲和美洲等广大地区变成了它们的殖民地,并将世界领土予以瓜分,使它们自己成为“宗主国”。英国号称“世界工厂”。1820年,英国的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18%。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殖民强国。大西洋沿岸成了世界金库的所在地和世界权力的发源地。

——摘编自张发坤《太平洋时代到来的关键——中国崛起》

材料二 经济的核心是生产力,交往的纽带是贸易。生产力贸易的双翼齐飞,才会有中心的转移。近几年人们再次看到这种趋势,并预言21世纪是“太平洋的世纪”,也正是东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诸国生产力和交往的飞速发展,使之重新由隐到显。……本来的太平洋时代,是一个生产力,特别是科技与信息高速发展,经济、文化联系十分密切,以及自觉、开放型的交往新时代。它与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地中海时代和西欧资本主义文明的大西洋时代不同,将以政治,经济、文化的和平交往方式,以太平洋地区的一体化过程,使“世界历史”的发展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彭树智《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转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大西洋时代”和“太平洋时代”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21世纪以来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2023-01-10更新 | 377次组卷 | 8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中世纪后期,西欧城市复苏的标志之一是“修建城墙”。一“墙”之隔区分了墙内外居民的法律身份:墙内居民因特许权解除了在采邑制和庄园制之下形成的人身依附关系,并可自由选择其经济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这一历史现象(     
A.表明了封君封臣之间的关系B.概括了西欧封建庄园的特征
C.呈现了王权逐步加强的趋势D.说明了城市自治产生的前提
2022-08-31更新 | 4062次组卷 | 40卷引用:2022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9 . 下面所示为京剧形成过程示意图。由此可知,京剧
A.成为中国戏曲的集大成者B.是融合兼收后形成的新剧种
C.开始呈现出平民化的趋势D.把中国的戏曲艺术推向成熟
10 . 原产于美洲的可可豆被西班牙殖民者误称为巧克力豆,因物以稀为贵,在中美洲部分地区一度被当作货币使用。16世纪后传播到欧洲。随着可可树被广泛引种,以及可可豆加工技术和食用方法的不断改进,19世纪后半叶,巧克力成为大众化商品。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促进物种交流B.欧洲的商业格局发生变化
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驱动D.世界殖民体系的初步形成
2023-07-10更新 | 3815次组卷 | 49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世界史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