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7 道试题
2024高三下·海南·专题练习
1 .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管理机构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投卷”与“公荐”的影响,唐代科举中请托奔竞之风盛行,而主考官与中举者之间也容易结为特殊的“座主”“门生”关系。宋代对于科举取士全过程的控制日趋严密,在各个环节上强化防范。考官的亲属、门客等另外组织考试,称作“别头试”;下层官员参加考试,也另行组织,称为“锁厅试”;考试前,被指定的考官全部进入贡院,考试期间不得私自外出或会见亲友,称之为“锁院”;自真宗朝始,各级考一律“封弥”“誊录”。

——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等《中华文明史》(第三卷)

材料二   中国于2006年开启了公务员队伍建设有法可依的新局面。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对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也逐步暴露出一些不适应的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为了应对全球经济危机、国际政治环境变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我国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公务员队伍就是落实政府行政职能、践行国家治理责任的战斗队,只有不断培育出更高素质的公务员、建设更高能力的公务员队伍,政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行政体系效能才能不断提高。

——摘编自贾海藏《新时代公务员队伍的建设路径:科学化+法制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宋朝对科举考试过程进行“强化防范”的两大环节,并结合所学,概述宋朝“科举取士”发生根本改变的表现及影响;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并简述当下中国公务员考录工作所呈现的趋势及其发挥的作用;
2024-05-14更新 | 7次组卷 | 1卷引用:历史(海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海上格局指国家力量在海上的对比态势。16—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先后成为海上霸主。17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海战失利后,荷兰霸主地位被取代。18世纪至19世纪初,英国多次击败法国,维持了海上霸权。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海权崛起,英、美、法、日等海权国家并立。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成为独一无二的海上力量。21世纪以来,“海上多极”趋势明显。

海上格局转换的焦点集中在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力量对比的竞争;二是关于海洋规则的博弈。西方国家强调“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但在对海洋规则的理解上,各海洋强国存在严重的认识分歧。尤其在主权和安全理念方面,奉行霸权主义的美国与后发海洋国家中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存在着较为尖锐的矛盾。国际秩序的建立或塑造离不开实力的支撑。

随着全球社会的发展,各海洋强国既需要在经济方面相互依存,又需要在全球治理上协调一致。由于海洋环境恶化、自然或人为灾害等全球性问题进一步发酵,人类正在迈入全方位认知、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

——摘编自胡波《从霸权更替到“多极制衡”》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以来海上格局演变的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海上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2023-07-10更新 | 2282次组卷 | 14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今世界政治进程呈现出复杂的系统效应。权力政治、霸权主导、资本扩张以及地缘竞争等传统因素,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展、全球性问题的增多与扩散、非国家角色地位上升、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发展等新因素交织,影响国际进程中各种变量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摘编自唐永胜、任剑涛等《世界政治发展的新趋势、新特点、新未来》

材料二   国际经济协调是指各国政府通过国际经济组织、国际会议以及建立区域经济组织等方式进行对话协商,对国际经济关系进行联合调节。其中各政府与国际经济组织是国际经济协调的参与主体,具有稳定促进国际经济发展的能力。

——摘编自向辉《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协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当今世界政治进程的因素并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例举一个地区性和世界性经济组织并分析其共同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当我们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最富的国家,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这样一种局面,另外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有能力可以在各个方面向我们挑战。

——尼克松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76日)

材料二   目前的多极化趋势,将成为未来世界新秩序的基础。多极化为各国提供了机会,使他们能够在国际社会表达自己的意思、希望及雄心。只有通过国家间持续的对话,交流观点,才有可能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则是世界和平的基础。

——摘自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讲话

材料三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自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的重要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尼克松所说的“挑战”以及“四个潜在的经济力量”。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多极化力量的发展给世界带来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当今中国针对世界形势变化提出的具体方案和行动。
5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上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初,西欧和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进入了经济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西欧经济的增长速度,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仅慢于日本,却快于美国。西欧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政治上的地位迅速提高。
在高速发展的20年内,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年平均增长率为4.9%。西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而美国所占的比重日益缩小。
西欧的黄金储备在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中的比例增大(见下列图示)


材料二:欧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一段时期内的经济增长率,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黄金时期”的经济增长率。但是从上世纪60年代起,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趋势(见下图),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它们的剧变和解体。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东方的社会主义中国从上世纪70年代末进行改革开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的成绩,今天经济总量已处于世界第二的位置。

请回答: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总趋势,并分析产生这种趋势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的消长变化及其导致的主要后果。
⑶分析20世纪50年代的前半期,欧洲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比“黄金时期”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高的原因。
⑷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为什么在20世纪中后期,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率出现了下降的趋势,而中国却保持了高速增长的趋势?
⑸根据以上材料,可看出从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觚”是行礼所用的酒器。春秋后期,不少诸侯国将觚下方的方形棱角改为圆形,这样既增加了容量,又更加便于制作(如图1、图2所示)。后世文人却大多认为这一“改进”是“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的写照。这说明,春秋时期青铜礼器的变化(     

   

A.助长了民间的奢靡风气B.得益于铸造技术的进步
C.揭开了礼崩乐坏的序幕D.折射出社会转型的趋势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佛兰德,13世纪时乡村工业就已成为城市行会手工业的重要竞争对象。15世纪时英国东南部、德国南部、法国北部、阿拉贡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乡村工业的兴起。15世纪中后期,一些地方的乡村工业已较为普遍,并形成一些中心。从15世纪起,从东欧流入西欧的大宗商品(谷物、木材,后来还有羊毛)不断增多……而从西欧流入东欧的纺织品(包括奢侈品和中档织物)、盐、酒、丝绸等也日益增多。14、15世纪里,西欧经济发展重心开始西倾,商业网也出现西移迹象,里斯本、塞维里亚、伦敦、巴黎、布鲁日安特卫普迅速发展。以前,我们习惯上把中世纪看成黑暗的中世纪。实际上,由于经济、政治生活都具有竞争性,西欧中世纪的技术的应用与传播速度相比较而言是很快的。特别是中世纪后期,这方面的进展相当明显。

——摘编自王加丰《扩张体制与世界市场的开辟:地理大发现新论》

材料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一种组织创造和制度创新过程,虽然这个过程是在经济领域进行,但它对其他领域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世界主题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在区域经济组织内部,大家遵循共同制定的制度,就经济领域的问题进行讨论协商,甚至可以超出经济范围,就相互之间的一些政治外交领域的敏感问题展开讨论,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自刘家骥《世界经济区域化浪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古晚期经济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积极影响。
2023-04-11更新 | 26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3年海南高考历史真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二战后成立的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全球卫生防疫,曾推出1947年“全球流感规划”、1952年“全球流感监测网络”、1955年“全球消灭疟疾计划”、1967年“全球根除天花计划”等计划项目,但全球合作整体进展缓慢。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全球防疫体系尚未开始建立B.冷战政治和意识形态冲突
C.世界卫生组织未发挥应有作用D.多极化趋势尚未真正出现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是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十分重要的时期……在文化教育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还兴办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学。……(太学)其教授选择德高博学的经师大儒担任,称博士;……太学的教学内容都是儒家的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之外,《论语》、(孝经》人人必修……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划设立,在郡国称为学,县称为校……”

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

——摘编自《西汉儒家教育与官学模式的确立》《汉代太学考略》等

材料二   (东汉以后)是以地方之大族盛门乃为学术文化之所寄托。中原经五胡之乱,而学术文化尚能保持不坠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故论学术,祗有家学之可言,而学术文化与大族盛门常不可分离矣。

——摘编自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


(1)依据材料一,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兴盛的影响。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西汉至魏晋时期学术文化中心变迁的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辽金时代所谓的“汉人”,是特指辽朝境内以燕云十六州人口为主的汉族人民。由于长期处于异族统治之下,“汉人”具有明显的胡化倾向。宋人不承认他们是汉人,而契丹、女真等民族却仍将他们看作是汉人。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少数民族封建化加速B.民族交融趋势加强
C.推行民族歧视的政策D.民族矛盾趋于缓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