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14 道试题
1 . 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图1   战国形势图                                图2   秦朝形势图
(1)指出图1、图2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

材料二   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 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

——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


(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

——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12-01更新 | 85次组卷 | 2卷引用:安徽省合肥市六校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下图(a)纵轴为官员流动冲击的条件方差(如宦官规模、自然灾害次数、皇帝固定效应等),单位为次2;(b)纵轴为官员流动速度,单位为次。灰色直线为明清朝代分界。其中官员流动速度指标只反映特定职位在一定时间内的人事变化频次,不涉及职位的升降。这表明清代
A.统治的精细达到了巅峰B.官员治理呈现出稳定化趋势
C.监察机构比明朝更严密D.重视考核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3 . 下表是《1865-1913年英国和美国的专利注册数对比》,该表格可以用来说明
1865—18691875—18791885—18991895—18991905—19091913
英国229933799371134191542316599
美国108591368921666216803322033917
A.经济体系中心转移的趋势B.世界格局正处于重大变化
C.市场扩大促进了科技革命D.垄断组织发挥了重大作用
4 . 农业机械需求量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指标。下图为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图表反映了1981—1986年中国部分农业机械俅有量变化示意图
A.市场经济发挥调节作用B.优先发展重工业成敁巨大
C.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变革D.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了活力
2021-01-21更新 | 256次组卷 | 24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选择题天天练(六)
5 . 汉代丝绸之路起自长安,经河西走廊与西域地区进行经贸往来;唐安史之乱后,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时断时续;南宋时期,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杭州等地的海上对外贸易走向兴盛。变化趋势反映
A.东南沿海文化影响力上升
B.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C.统治者对外政策渐趋开放
D.造船航海技术的不断提高
2018-02-13更新 | 543次组卷 | 28卷引用:安徽省宣城市郎溪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文综历史选择题天天练(六)
6 . 战国中后期,各国国君先后称“王”,王号已不足珍贵,于是秦相魏冉建议秦、齐并称为“帝”。由于“帝”号的提出,“王”的称号降格。这一变化
A.反映了制度变革的趋势
B.意味着西周统治的终结
C.造成了诸侯之间的矛盾
D.标志着统一格局的确立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哥伦布大交换”对“旧大陆”的社会、经济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下表可推知,玉米引植到中国(     

A.促使精耕细作农业走向成熟B.利于缓和明清人口增长压力
C.削弱了传统小农经济的优势D.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2024-02-22更新 | 205次组卷 | 9卷引用:2024届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1973年,第四届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了“国际经济新秩序”这一概念,为发展中国家制定共同的行动纲领和斗争策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拿起“石油武器”,发动了一场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并取得了重大胜利。这说明(     
A.第三世界影响日益增强B.发展中国家登上历史舞台
C.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D.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
2024-03-28更新 | 473次组卷 | 12卷引用:历史(七省新高考卷02,16+3模式)-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9 . 西汉董仲舒《天人三策》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刑主杀而德主生。”东汉王符《潜夫论》认为:“义者,君之政也;法者,君之命也。”这表明汉代(     
A.儒学成为主流意识形态B.出现律令儒家化趋势
C.思想活跃呈现多元特征D.儒、法思想走向融合
2024-01-20更新 | 363次组卷 | 4卷引用:2024年1月安徽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历史试题变式练习中国古代史
10 . 1959年,艾森豪威尔邀请赫鲁晓夫访问美国,会谈中,美国拒绝苏联提出的成本议题,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核武器议题,但双方同意就柏林问题举行四国首脑会议。这表明(     
A.多极化趋势冲击两极格局B.冷战进入苏攻美守阶段
C.美苏致力于终结柏林危机D.美苏在对抗中寻求平衡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