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武昌起义后,时人记载:“咸丰壬子(1852年)武昌之失,抚臣而下司道府县全城殉难,绅民之死者更不可数计。此无他,将吏知死官之义,士民报作育之隆。由死节之多,即可决恢复之易。今武昌之陷,奔逃迭报,殉节罕闻。此我国之大耻也。”这折射出当时(     
A.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共识B.清廷陷入空前孤立的政治困境
C.国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D.立宪运动致使清政府民心尽失
2 . 据记载,秦的博士通常由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担任,博士们保持着齐国稷下学宫的传统与结构,不断吸纳各派学说。虽然博士没有独立管理国家部门的权力,仅秩比600石,但其地位很高,影响力很大,以至于“朝贺,位次中都官,吏称先生”。秦朝设置博士官的主要意图可能是(     
A.弥补专制体制的缺陷B.延续原始民主的传统
C.再现百家争鸣的局面D.强化政治文化的认同
3 . 利簋是迄今能确知的最早的西周青铜器,是国家规定不能出国展览的64件国宝之一。这件铜器最有价值的是腹内底部所铸4行33字铭文,其中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虽很简略,却记录了武王伐商的“牧野大战”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该铭文与《尚书·牧暂》记载的“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完全一致。后来天文学家依据铭文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中的天象记载,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由此,古代史上这一著名的战役有了一个绝对年代,为商周两代的划分,提供了重要的年代依据。这说明(     
①跨学科研究是推动历史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②地下材料与纸上材料互相印证,有助于历史事实的考辨
③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④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023-10-08更新 | 10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安乡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知识竞赛历史试题
4 . “光荣革命”以后,国王对议会通过的法案不止一次地予以否决。据记载,威廉三世曾四次行使否决权,安娜女王在1707年也行使过一次。这说明当时的英国(     
A.君主立宪制有待完善B.国王仍是国家权力中心
C.议会中心地位遭破坏D.国王逐渐控制了议会
5 . 春秋时,列国之执政,多以宗族任之。秦宗族同姓见于经传记载者仅有公子絷等寥寥数人,而为秦所用并发挥重要作用的外人如百里奚、蹇叔、由余、巫豹、公孙枝、孟明视等济济一堂。这实质上说明当时
A.秦统一过程中善用人才B.宗法制的藩篱有所突破
C.秦国已建立了官僚政治D.士阶层的自我意识觉醒
6 . 唐朝注重法律制定,《唐律疏议》在中国和世界法制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为若干记载
637年,房玄龄等把《贞观律》送呈太宗,总计为18700条。太宗对法律的兴趣经久不衰,他临终的遗嘱还吩咐他的继承者再次修订法典。651年,长孙无忌等把奉敕修订好的律、令、格、式的新版本奏报皇上《剑桥中国史》/剑桥中国隋唐史》[英]崔瑞德
651年,高宗皇帝修订法典《永徽律》653年首次编撰了一部疏议《永徽疏议》(即《唐律疏议》)用来教育司法官员以助于正确审判《哈佛中国史》/《绚烂的世界帝国:隋唐时代》/[日]气贺泽保规
日本自奈良时代(710794年)开始零星地整理各项法律条文,直到平安时代(7941192年)制定“格式”,真正的整理和汇编绝于走上了正轨。9世纪是“格式”等法典逐步被编纂“仪式书”得到完善的时代《律令国家的转变》/[日]坂上康俊

有学生以上述材料探究唐朝法制史,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A.上述记载均出自他国著作,不能作为探究唐朝法制史的材料
B.通过阅读不同的材料,可以勾勒出唐朝法典编撰史的时间线
C.《贞观律》的制定早于《永徽律》,所以与《唐律疏议》无关
D.《律令国家的转变》及其记载,可以推断日本在照搬唐朝法典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