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5年,日本学者稻叶岩吉发表专著《满洲发达史》,梳理中国东北地区的历史,尤其关注明、清两代,并论证满洲和朝鲜与日本的历史渊源。稻叶认为“满洲种族”是自古以来身份边界清晰固定的共同体,他们世居中国东北,是汉族的“入侵”破坏了他们的自给自足状态。日本东洋学者以欧洲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和体质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为框架,从血统层面把汉满做出绝对的区分,同时以地理板块为依据,认定满族有其“固有领土”,进而有政治上建立现代国家的合法性。

—摘编自冯乃希《中国历史叙述中的民族政治》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伊始就开启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进程,党的“一大”纲领明确规定接纳党员不分民族,倡导民族平等。土地革命时期,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制定的《宪法大纲》规定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苏维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制定正确的民族政策、执行严格的民族纪律,争取到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支持。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论新阶段》的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但是国内各个党派各个阶级的,而且是国内各个民族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各民族联合抗日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领导确立的各民族“多元一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多民族统一国家,不仅从政治上、制度上保障民族平等,而且通过加强文化和情感建设,增强民族认同,使中华民族成为一个容纳了地域、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素的共同体。

—摘编自王芳《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视野看毛泽东对近代民族主义的超越与重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满洲发达史》中的主要观点并予以评析。
(2)从材料二中任选一个阶段,概括中国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要举措,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8世纪,英国的社会财富出现普遍增长,无论是上层、中层还是下层的收入都有明显的增加。其中,新兴的中等阶层不仅人数众多,在消费观念上也有别于上层社会。与上层盲目追求奢侈消费和炫耀式消费不同,中产阶层更喜欢新商品,更注重舒适、便利和品位。这使得中等阶层取代上层,成为消费的主力。与此同时,原来由上层专享的咖啡、茶叶等奢侈品的价格大大下降,逐渐成为全民共享的普通消费品。据估计,英国男性识字率由16世纪的20%增至18世纪的60%,女性识字率也有所提高。歌谣集、近代小说逐渐兴起,报纸的发行量也大大增加,阅读书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消费的一部分。

材料二   18世纪,一个新型的消费社会在英国逐渐形成。伴随着消费社会形成的是国内市场不断扩大。为了“迎合购买者的自命不凡”,供应商不得不绞尽脑汁不断改进技术以推陈出新。咖啡馆、酒吧、图书馆成为人们休闲的重要场所。在咖啡馆,等级和出身没有任何用武之地,其座位向所有人平等开放,“每个角落都是自由的”。与英国人消费同步发展的是全球化以及全球化过程中的冲突、压榨和战争。美洲的种植园专门服务于英国的消费者,为了维持种植园的生产,英国人的奴隶贩子运来了黑奴。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斌《近代英国民众休闲消费品的变化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英国社会消费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英国“新型的消费社会”形成的影响。
3 . 福利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渊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世纪以前英国穷人的救济问题多是通过基督教会、个人慈善捐款等方式解决。国家并没有将其视为自己的责任。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为解决经济大危机困境,就住房政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其中主要有:

1933年6月13日,通过房主贷款法,授权建立房主贷款公司。1933年6月16日,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其中包括授权使用联邦资金解决低费用住房、清理贫民窟和生存房基地。

1934年6月27日,通过了国民住宅法,建立住房管理署。

1935年4月8日,根据紧急救济拨款法,为建设公共工程的工人提供价值4.5亿美元的住房建设费。

1937年7月22日,国会通过班克-黑德-琼斯租佃农民法,又称租赁人法,授权农业部为佃农、劳工及分成制农民提供为期40年的年息3%的购房贷款。

——摘编自黄安年《美国政府的住房福利保障政策》

(1)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发展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政期间美国在“住房福利保障”方面政策调整的主要表现。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西方社会形成的“福利国家”。
2024-06-14更新 | 8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暑假考试练习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答。

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

(1)古代棉花种植起源于南亚、中美洲和东部非洲。中世纪时,许多欧洲人想象棉花是植物和动物的混合——一种“植物绵羊”。

(2)宋代,棉花由海路传入内地并在南方推广;元朝,在农村广为普及,松江府成为棉纺织业中心;到1433年,中国臣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天工开物》中记载,“棉布,寸土皆有”、“织室,十室必有”。

(3)1497年,达·伽马到达印度;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15001760年间,大约500万非洲奴隶被贩卖到新世界的种植园中去工作。

(4)1750年,中国棉花产量约15亿磅,仅次于印度,占世界第二。

(5)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1812年,利物浦出现棉花期货交易,英国成为世界棉花网络中心。

(6)

(7)1889年,由李鸿章主持筹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正式投产,是为中国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工厂。1899年,张謇在南通投产大生纱厂。

(8)2012年,中国的工厂拥有世界上近一半的纱锭和织机,消耗世界原棉产量的43%(亚洲占82.2%),而北美和西欧仅分别使用全球棉花产量的4.2%0.7%200多年后,全球棉花的大部分使用再次集中在1780年以前的棉花产业中心地带。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3

阅读上述关于棉花产业发展编年简史,提取相互关联的史料,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联系符合逻辑,史实准确,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图证史



(1)材料一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两幅疆域图,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其分别属于哪一朝代,并说明判断的依据。(要求: 至少两条依据)

材料二

先秦时期已有医疗救济方面的事例,但是那时的医疗救济更多是一种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举措,并未形成固定的机构和救济体系。两汉以降,历代王朝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举措,但仍以临时性的或季节性的措施为主。到了唐朝曾建有功能更为专一的病院即乞丐病坊。后虽被政府接管仍委托僧人管理,显示出较强的民间特色,但其规模不大,受惠面也有限。与此相比,宋朝的医疗救济事业无疑有了巨大的发展,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医疗体系和救济制度,取得了超越前代的成就。

——摘编自张文、 卢渝宁《宋代官办医疗救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从先秦到宋代医疗救济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宋代医疗救济的意义。

材料三   卢浮宫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畔,是欧洲最壮丽的宫殿之一、卢浮宫始建于13世纪初,是一座存放王室档案和珍宝的城堡。为彰显王权的尊严与荣光,14 世纪被查理五世改为王宫并进行扩建。1791 年,国民议会宣布卢浮宫既是王室居所,也是汇集科学、艺术的纪念物以及公共教育的场所。1793年,资产阶级高呼“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将路易十六送上断头台,变卢浮宫为公共博物馆。19 世纪初,卢浮宫的扩建规模空前,巨大的长廊里布满了拿破仑东征西伐掠夺来的艺术品。第三共和国时期,共和派通过收藏并展示《自由引导人民》之类的作品,将卢浮宫打造为公民教育的重要场所。

——摘编自姜继兴《法国近千年历史变迁的见证一卢浮宫博物馆》 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1819世纪法国卢浮宫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9-18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武清区杨村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学者奥斯古德曾说:“国家利益被理解为一种只对国家有利的事态。导致人们追求这一目标的国家利己主义动机,是以只关心一国自己的福利为标志的,它是国家集团自私的表现。”美国政治学教授詹姆斯·罗森奥在考察国家利益这一概念的历史时写道:“国家利益的概念,在政治分析和政治行为这两种意义上均被加以使用。作为分析工具,它用描述、解释或估价一国外交政策的本源或适当性,作为政治行为的手段,用来为某些政策进行辩护,提出谴责,或加以肯定。”

——摘编自蔡华堂《论国家利益的实质及其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现代史相关知识,围绕“国家利益”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论证。(要求:表述清晰,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
7 .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播到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泽被深远。

材料一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唐宋时期,中国的文化在世界上是处于领先地位的。周边国家大量的僧侣和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文化的同时,也将茶的种植方式传播到了各自的国家和地区。譬如朝鲜和日本,茶文化传到这些国家后便与本国的文化相融合,催生出了具有本土特色的茶文化。.....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海外的殖民贸易在本质上是以国家组织的形式对落后地区的资源掠夺,但客观上却促进了中国的茶文化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传播。

——吉峰《论中国茶文化传播的方式与渠道》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新航路开辟前中国茶文化传播的特点。请分别指出日本和英国在中国茶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茶文化。

材料二   16 世纪开始,大航海时代的来临,推动了东西方贸易的发展,欧洲商人、旅行家以及传教士纷纷来华,他们关于中国茶叶的介绍,推动了欧洲的饮茶热潮以及茶叶贸易。在巨大的利润驱使下,茶叶成为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商品。到18世纪,伦敦的咖啡馆实际.上成了茶馆,茶叶成为英国全民共饮的大众饮料。)很长的时期里,在英国形成了一种“中国热”,用中国瓷器饮用中国茶无疑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茶叶带给英国国库的税收曾经达到每年330万镑,占国库总收入的十分之一左右。这些前所未有的财富为近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发展奠定了最初的经济基础。

一一摘编自《近代欧洲的茶叶贸易与中国茶文化的西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茶叶贸易兴盛的原因及其对英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在第五届中蒙俄 “万里茶道”市长峰会上,来自三个国家80个节点城市的政府代表、10余个国际国内组织、专家学者、企业负责人等,就复兴万里茶道、加强城市间合作进行交流,共商经贸文化合作大计。“一带一路”提出了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其中之一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刑广程认为,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构建就是现代版的“万里茶道”。

——新闻稿《中蒙俄致力复兴“万里茶道”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现代中国茶叶贸易发展可以借助哪些因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财神信仰形成较迟。主要在民间流行。明朝,从吴中(今江苏扬州)一带开始,形成了每年正月初五“接财神”的习俗。不同的地区崇拜的对象不同,导致担任财神爷的角色纷杂,最普遍崇拜的是“正财神”赵公明和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另有“文财神”比干和范蠡,关公被人们尊为武财神,“准财神”是刘海蟾,港澳台地区祭祀财帛星君李诡祖。还有的地区把“太白金星”等供奉为财神。这些财神都是公平、正直、忠义之士,自然不会保佑人们去发不义之财。

——摘编自《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

材料二   15世纪以后,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对铸造货币的黄金的需求量日益增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需要黄金来扩充资本,社会上层需要用黄金来增加收入,购买更多的奢侈品。但当时的西欧黄金严重缺乏。《马可·波罗行纪》在欧洲流传后,欧洲人一直把东方,包括中国,看成是黄金遍地的“人间天堂”,欧洲有很多人沉迷于“寻金热”之中,上自国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渴望去东方实现黄金梦。

——摘编自孙梅《关于新航路开辟经济原因的困惑》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明清时期的“财神崇拜”和欧洲“寻金热”对社会发展影响的差异及其原因。
2022-04-03更新 | 214次组卷 | 34卷引用:2020年秋季新高三历史开学摸底考试(天津卷)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大举入侵中被迫开启的,经历了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中国人民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不断探寻现代化的道路,结果都失败了。直到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在黑暗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深入分析中国的历史、现状和所处的时代环境,明确指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并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胜利进军。

——摘编自张端《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贡献》

材料二   1959年,中央明确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国防现代化。1992年,党中央提出,中国的现代化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全面的现代化。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方面协调发展

——摘编自王正坤《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探索和经验启示》

材料三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一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 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变化,并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主的为政之要首先在于自身具有较高的德性修养,也就是为君要有君道,为父要有父道。对于治理国家,当政者应“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即治理国家关键在于“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在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中,勤政既是臣下基本的政德操守,也是臣下应有的政治担当。孔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连续的政治组织方法:依据需要设置相关职位,责成各级官员任事,分清权责,尽量避免“言出法随”的现象。

——摘编自史庆春《从论语“问政”看孔子的德治思想》

材料二   商鞅将原有井田制,即土地归国家、诸侯宗氏所有,人民只是在井田上耕作,改为承认土地私有制。并且规定人民可以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由各人所占有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在政治制度的改革上,商鞅将全国乡邑合成三十一县,其管理人员都由中央任免,使君主能够直接掌握县的行政。他还通过一系列的利益激励,促使军人在战场上勇猛杀敌。

——摘编自赵燕霞李怡《商鞅变法与秦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孔子政治主张的核心及其具体内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