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9 道试题
1 . 以下关于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B.实行发展经济、招揽人才的政策
C.远交近攻的战略部署D.打击匈奴势力,形成稳固的后方
2020-09-25更新 | 16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十三行商人与两淮盐商、山西商人一同,被称为清代中国的三大商人集团。十三行商人的经营活动主要集中于(     
A.杭州B.广州C.苏州D.北京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3 . 辽夏金元统治者十分注重民族的文化建设,其中最重要的是创制文字。在创制文字方面,进行了汉语拼音化最早尝试的是(     
A.契丹文字B.女真文字
C.西夏文字D.八思巴字
4 .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评价某人壮举时说:“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此人应是( )
A.法显B.玄奘C.空海D.鉴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学者们普遍认为,反全球化的国家主要是债务缠身的第三世界国家以及根本就参加不了全球化的最不发达国家。得出这种结论的依据是
A.全球化威胁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主权B.全球化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C.反全球化运动主要是反经济全球发展D.发达国家是全球化最大受益者
2020-04-11更新 | 173次组卷 | 18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渤大附中、育明高中2020届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7 . 陶寺遗址是中国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类型为主的遗址,确切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间,在发掘过程中,发现了规模空前的城址和气势恢宏的宫殿,根据发掘的成果来看,陶寺社会贫富分化悬殊,形成了特权阶层。据此可知,当时
A.已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B.开始产生贫富差别
C.进入奴隶社会鼎盛时期D.已进入传统农耕社会
2020-01-05更新 | 768次组卷 | 20卷引用:辽宁省锦州市第二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贵族渐渐崩溃,而自由经商者乃渐渐兴起。子贡“不受命而货殖”,即自由经商也。其后如范蠡、段干木、白圭诸人,类皆赖藉政府上之地位,……而干商贩之新事业。……自春秋以迄战国中期,历时三、四百年,人口繁殖,耕地日辟,游牧之戎狄渐次同化,或消灭,或避去,此疆彼界之封建,已变为壤地相连的几个大国,此皆当时商业都市骤盛之原因也。举其著者,如临淄、邯郸、大梁、郢、陶等。其间惟陶因交通关系,特殊发展,余皆各国之首都。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侯建新《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材料三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兴起的原因并简要分析其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7、18世纪英国如何创造“三大机制”促进社会转型。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前后的史实予以说明。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9 .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为“十六国”,其中曾经短暂统一过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是
A.前赵B.前秦C.后赵D.北汉
10 . 明清统治者推行“海禁”和“闭关自守”的政策。其主要影响有(  )
A.避免了西方殖民侵略B.阻碍了中外民间的贸易往来
C.失去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契机D.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