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 . 作为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植根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广开献书之路。河间献王好儒学,从民间收集经过秦火保留下来的《尚书》《礼记》等古文先秦旧书,经考辩将正本献给朝廷。《汉书》评价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唐代颜师古作注解释为:“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淮南王亦好书,但“所招致率多浮辩”,故颜师古说他“言无实用耳”。

——摘编自《汉书》等

材料二 清代学者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自通于虚而争是非于不可究诘之境”,而清儒“束身修行,好古敏求,不立门户,不涉二氏(即佛、道),似有合于‘实事求是’之教”。阮元进一步评论道,“实者,实事也。圣贤讲学,不在空言,实而已矣”。近人梁启超也认为清儒“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颇饶有科学的精神”。梁启超笔下的科学精神,是指“善怀疑,善寻间,不肯妄徇古人之成说与一己之臆见,而必力求真是真非之所存”等。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等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广开献书之路”的背景,并简析河间献王被评价为“实事求是”的原因。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概括阮元批评宋明理学家的原因,并指出梁启超所述“实事求是”的新内涵。
2021-06-09更新 | 3801次组卷 | 27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华中师大海南附属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2 . 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清政府派遣了近代第一批留学生,揭开了中国留学教育的第一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亲眼目睹了中英武器得巨大差距,提出了“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口号,率先吹响了学习西方的号角。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也认为:“伏思购买外国船炮,由外国派员前来教习,若各省督抚处置不当流弊原多,诚不若派员分往外国学习之便”。1871年春,李鸿章向美国公使提议派遣幼童赴美留学,美国公使欣然答应。于是,清政府从1872年至1875年先后分四批选送了120名幼童赴美留学,这就是近代中国派遣的第一批留学生。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18817月清政府最终决定将赴美留学幼童全部撤回,8月,留学幼童被迫中断学业,94人(26人未归)分三批回国。94名留学生回国后在不同的岗位工作,在铁路部门工作的16人,有5人是铁路局长;从事矿务的10人;从事外交和行政的有21人,其中领事代办以上的外交官12人,公使2人,外交总长1人,内阁总理1人;从事海军者20人,海军将领14人;从事教育新闻和法律工作者5人其中大学校长2人;从事电报工作者17人,其中3人任过电信局长;从事商业者7人;从医者3人。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材料三   留美幼童出国留学之后,耶鲁大学校长朴德认为这些幼童成绩极佳、道德高尚。正是幼童们早期给美国人民留下的这种美好印象,为中美人民一百多年来的文化交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留学教育也已成为中国一百多年来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为中国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他们有的是中国科学院的学部委员,有的是各个大学、科研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学术带头人。

——摘编自王平《近代中国第一批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归纳清政府派遣第一批留学生的积极影响。
2023-09-18更新 | 67次组卷 | 2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据邓洪波等《中国书院制度研究》整理

材料二   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还有儒学大师的研究心得。如程颐在鸣皋书院讲授自己所著的《易经》,陆九渊在象山学院,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授自己的著作和学术见解。不同学术流派的书院课程也各不相同,各个学派的大师都在书院中自由讲授自己的学术思想。书院也将诗赋作为教材之一,主要有《诗经》《楚辞》等经典诗赋作品;一些书院还设有专门的诗歌赏鉴的地方,生徒们开展文会、诗会等活动。书院生徒还学习散文、传记文、议论文。历史典籍也是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之一,宋代书院生徒学习的历史著作主要有《左传》史记》汉书《战国策》《公羊传》,以及《谷梁传》等。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里还有实用技术,在书院里实行“分斋”教学,分别设立“经义”和“治事”两斋进行教学。“经义”斋是教授弟子学习和研究儒学经典;而“治事”斋是分科教授,其讲课内容主要是关于农田、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

——据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述宋代书院分布的状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归纳宋代书院课程内容的特点。
2022-01-10更新 | 168次组卷 | 5卷引用:海南省三亚华侨学校(南新校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事件时间起因结果
九一八事变19311931918日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张学良奉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2月,东北全境沦陷。
长城抗战193319331123时,日军山海关守备队长落合甚九郎派人在营院内投掷手榴弹并鸣枪数次,却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即以此为借口,强占南关车站,并将中国警察缴械。参谋部作战厅长熊斌与日本代表冈村宁次签订《塘沽停战协定》,划定冀东二十二县为非武装区,军队不得进入,而日军退回长城以北。
华北事变“张北事件”(为例)19351935530日,4名没有护照的日本特务机关人员潜入察哈尔省境内绘制地图,行至张北县,被当地驻军扣留,察哈尔省主席宋哲元为避免引起事端,即令释放。日方借口提出了蛮横要求。察哈尔省民政厅长秦德纯和日军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达成《秦土协定》,中国国在冀、察二省主权大部丧失。
七七事变193719377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诡称有一名日军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被中国驻军拒绝,日军随即向宛平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驻军第2937219团奋起还击,进行了顽强的抵抗,揭开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37年之前日本侵华过程中中日互动模式。
(2)根据材料,指出七七事变后,中日互动模式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3-09-1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嘉勋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黄河——“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材料一   中国古人通过祭祀表达对黄河的敬畏。据甲骨卜辞记载,殷人每年多次举行黄河祭祀,以求雨、求丰年等。春秋战国时期,中原地区的诸侯也常常祭祀黄河,以结盟、立誓或祈求战争胜利等。

材料二       

1903邹容在《革命军》中写道:“沿万里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
1910革命派《民声》杂志发表组诗《爱之歌》,其中《黄河》篇写道:“吾族受此河流赐,产出一部民族志。”
1923李大钊在《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中写道:“扬子江、黄河可以代表我们的民族精神。”
1937国共两党代表在黄河边同祭黄帝,毛泽东亲撰祭文,“胄衍祀绵,岳峨河浩”“民族阵线,救国良方”。
1938《民族诗坛》发表诗歌《黄河》,诗中写道:“黄河!你这中华国族的母亲,现在你再也不能安睡,东方吹动了号角,杀声震变了天地。”
1939《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演,“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激起热烈反响,迅速传唱到各根据地和抗日前线。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中国古代重视祭祀黄河的原因。
(2)20世纪上半叶,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其时代内涵不断丰富。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予以说明。
2023-06-30更新 | 3164次组卷 | 16卷引用:海南省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高度的文明与文化,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许多邦国部落逐渐融入,给“华夏”注入新的活力。“华夏”的不断进步与发展(     
A.推动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步伐B.导致诸侯争霸的兼并局面更加剧烈
C.成为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原因D.为统一多民族王朝建立奠定了基础
2022-09-12更新 | 2173次组卷 | 34卷引用:海南省儋州市儋州川绵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清代人口的增长,早在康熙时期就已明显地表现出来。康熙以来的休养生息政策,尤其是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和摊丁入亩,使人口迅速增长。到乾隆中叶以后,人口激增与耕地不足的矛盾日益尖锐,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封建农业经济发展的速度。乾嘉时期,由于人口增加,耕地相对减少,这就势必造成地价上涨和粮食供应紧张。康雍时期的统治者,只是鼓励人民到边疆省份垦荒,扩大耕地面积和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矛盾。到乾隆时期,除推广种植甘薯、玉米,还规定对暹罗商船运米来交易,万石以上的免船货税银十分之五。

材料二   尽管乾隆、嘉庆时期的土地耕地面积比康熙时期有所增加,由于尚未被开垦的土地已经很少,再加上土地兼并加剧,在广大农村地少人多的矛盾十分尖锐。清代中期人口的激增,使有限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消费,从而使清代社会陷入贫困、落后和饥荒的困境。由于技术设备没有根本改进,而增加的劳动力都集中在农村,走的是一条农业集约化的耕作道路,反而降低了农业生产率,增大了农业成本。这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不利,影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材料摘编自庞毅《中国清代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人口膨胀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清政府缓解人口压力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简要评价。
2022-01-17更新 | 213次组卷 | 6卷引用:海南省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