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 如何使行政区划与自然地理环境相一致,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如何求得天时、地利与人和的配合,以创造农业发展的最佳背景,这就是秦汉隋唐政区与自然地理区域契合的原因。但是当政治需要超过经济动机的时候,政区的地理背景就被忽视了,比如元代行省与自然环境的背离。然而这种不合理现象也不能长期维持,所以明清以后又渐渐使行政区划和地理区域趋向一-致。
一一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论证。(要求:论点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材料一 1932年,日本制造了一·二八事变。上海是美英等国在华利益中心,据统计,美国在华利益的64.9%,英国在华利益的72.6%都集中于上海。日本的进攻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美国驻华公使史汀生积极建议英法大国一起来维护《九国公约》的精神,然而无人响应。最终他只能沮丧地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1932年3月,在日本精心策划下,伪满洲国成立,美英再次明确表示反对。美国继续外交上的不承认声明,作为国际调停的国联也于此时通过决议,重申了盟约尊重成员国领土完整、政治独立以及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并表示不承认伪满洲国。
——摘编自刘杰《摇摆与孤立:“九一八”后美国远东政策的考察》
材料二 1938年底,美国决定向中国提供2500万美元的购货贷款,中国以桐油出口来偿还,史称“桐油借款”。为避免给日本留下反美的口实,1939年2月中美两国分别通过中国政府设在美国纽约的世界贸易公司和美国政府所属的进出口银行签订了《桐油借款合约》。实际上,整个争取借款的谈判都是在中美两国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和罗斯福的直接指示下进行的。
——摘编自任东来《略论美援与中美抗日同盟》
材料三 抗战前期,伴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与侵略反侵略两大阵营的明晰,中国共产党从一般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政策转变到联合英美的政策上来。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努力争取国际力量牵制国民党的反共活动,还试图在反对国民党专制统治争取民主的斗争中借助国际压力。中国共产党努力与美国建立半官方的联系并试图争取美国更多的支持。美国方面最初作出了善意的反应。
——摘编自步平、王建朗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公使史汀生表示“看来我注定是无能为力了”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抗战初期美国对华援助的历史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抗战后期中国共产党联合英美政策的影响。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经历深刻变革的转折时期,各诸侯国纷纷掀起兴建水利的热潮,水利勃兴成为本时期大国崛起的重要基石。明代学者郑晓在评价这一时期的治水活动时说:“至周之衰,井田渐废。侯国争水利者筑堤,以包沃饶之利。避水患者亦筑堤,以邻国为壑。”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北上争霸,然而“其师远征徙众运输粮食之供给皆为问题。乃城邗沟通江淮。鲁畏吴,请服”。在春秋战国时期以水堤防御、攻敌之术已逐渐形成,临河临江各国均在其边境修筑堤防,增加地理形势之险要,防御敌国外侵。
——摘编自卢勇《水利勃兴与大国崛起》
材料二: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运河是地区利益和资本运作的产物。运河主要通过建立运河股份公司的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以丰厚的利润吸引投资者参与运河建设。英国近代第一条运河桑基运河连接了圣海伦斯煤矿与默西河,通过该运河煤炭可以直达利物浦。1761年布里奇沃特运河通航,该运河将曼彻斯特郊区沃斯利煤矿和曼彻斯特城连接起来。至1830年英国运河总里程已经达到了2500英里,在地理上形成了全国性的运河网络。运河建造一般由议会授权,但运河如何修建则由投资公司各行其是,缺少统一的建设标准,如河道宽窄、水闸大小等都不统一,导致运河和河流运输系统支离破碎,效率低下。
——摘编自雍止江《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条件》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伊始,党和政府有计划地恢复整修旧有水利工程,有重点地开展河流治本工程、兴修灌溉工程、开展群众性小型水利建设,共扩大灌溉面积约4600多万亩。毛泽东同志先后作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等重要指示,淮河、黄河治理取得了阶段性胜利。时任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这样评价“到1956年底,超额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水利基本建设和灌区发展,对农业和国民经济起了良好作用”。
——摘编自李安峰《中国共产党领导水利建设的历史征程与基本经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得以大量兴修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运河修建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期水利工程兴修的重要意义。
材料一:亚历山大东征及其后继者统治西亚时期,大量建立希腊化城市。西亚被征服的波斯人被迫接受了希腊文化,包括希腊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艺美术,乃至整个思想意识。同时,亚历山大也接受利用了东方的宗教崇拜和王权神化思想,以及东方尤其是巴比伦的科学。传入西亚的佛教,原来没有偶像,在吸收希腊雕塑基础上,发展出犍陀罗艺术。犍陀罗艺术跟随佛教传入中国,如云冈石窟第20窟露天大佛高肉髻,广额丰颐,长目高鼻,质地厚重的袒右袈裟,衣纹凸起,具有犍陀罗造像遗风。
——摘编自周谷城《古代西亚的国际地位》
材料二:魏晋以来,士大夫纷纷寻 觅儒学以外的思想方向,他们所奉行的“三玄”之学与佛教传入的“般若性空”学说一拍即合。北魏道武帝写给佛教僧人的信函中说“冀助威谋,克宁荒服”。基于北魏太武帝灭佛造成寺庙、佛像被毁的教训,其继任者文成帝要创出一番“与天地同久”的永业,选择了开窟造像以复兴佛教的举措。早期造像犍陀罗风格明显,中后期佛像多为瘦骨清相,服饰呈现出北魏汉化后的褒衣博带。云冈石窟也有少数初唐时期的造像,如第三窟菩萨像,肌肉丰腴,明显有唐时期的雕刻特征。北魏迁都洛阳后,云冈不再是皇家礼佛的场所,民间人士参与到开窟造像的活动中来。
——摘编自钟健《从云冈石窟看佛教造像的本土化》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希腊化时代西亚地区文化交流的特点。(2)结合材料二,指出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并概括云冈石窟所反映的佛教艺术的演化趋势。
材料一 我国自原始社会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但在唐之前,茶叶大抵采自野生茶树。随着饮茶之风渐广,茶叶消费量激增,靠采集野茶无法满足庞大的消费需求,于是,人工种植的茶园日益增多,逐渐形成了茶叶核心产区。从茶叶种植上看,除去岭南道韶州、容州、象州产茶外,几乎尽出自长江流域。唐建中年间,北方饮茶之风日盛,大量的茶叶需从长江流域运往北方,带来了由南至北的繁盛的茶叶转运贸易。位于大运河枢纽素有“扬一益二”的扬州,成为唐代茶叶南北运输中重要的集散地,大量茶叶通过运河运到洛阳、长安。同时周边少数民族开始依赖饮茶消解酒食,维持身体健康,刺激着唐王朝与周边国家民族的茶马贸易和茶马古道的开辟。
——摘编自刘礼堂、万美辰《唐代长江流域的茶叶种植与饮茶习俗》
材料二 对中国茶叶的依赖引起了英国人的警觉,他们认为英国急需寻找一个新的茶叶供给源,以结束中国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这个地方很快被选定——英国的殖民地,印度。这里有合适的气候、廉价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土地。1848年,罗伯特·福钧被英国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深入内陆茶乡,盗取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使茶叶在印度得以大批量种植和生产。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成果也被应用到茶叶的制作与运输中,尤其是大量制茶机器的出现,使此前从事制茶的小作坊纷纷转变为大工厂,到19世纪末,印度已经实现了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印度茶的产量迅速超过中国茶的进口量。印度茶不仅产量巨大,而且关税为零,这一切导致茶叶价格大幅下降,茶因此走入大众生活。
——摘编自韩红星、单依依《以茶为媒:明清中英贸易背景下茶的跨文化传播》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大量种植茶叶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印度引种茶叶带来的影响。
A.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清廷朝野震动 | B.甲午战争失败,签订《马关条约》 |
C.维新变法失败,“戊戌六君子”遇害 | D.袁世凯复辟帝制,护国战争爆发 |
【英模品质】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楷模的照片
【家庭素养】
材料二
【城市荣耀】
材料三
南昌 | 井冈山 |
起义军“在离开南昌而南下到达广东省东部以后,大部分遭到了失败,但是,这次起义仍然具有伟大的意义,因为它明确地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政治方向”。 ——朱德《从南昌起义到上井冈山》 | 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 ——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家国情怀】
材料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照片中的人物都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人物?请你任选一位人物,介绍其事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吴氏祖训》所体现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从南昌到井冈山有了什么转变。
(4)材料四中这首歌曲它的背景是什么?
材料一 巴黎统筹委员会由美国提议秘密建立,因其总部设在巴黎,故简称“巴统”
参与国家 | 1950年创始:美、英、法、意、比荷等六国; 朝战结束前:卢、挪、丹、加、西德、葡、日、希、土等9国加入; 80年代:西、澳加入; 1994年解散,其禁运列表被“瓦森纳协定”继承,延续至今。 |
宗旨 | 执行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禁运政策(包括一些民族主义国家,总数约30个)。 |
机制 | 按照“全体一致原则”处理贸易管制政策和调整管制清单方面的事宜。 |
主要机构 | 调整委员会:对苏联及东欧国家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 中国委员会:对中国实行禁运的执行机构(其禁单项目比对苏联及东欧国家还多500余种)。 |
种类 | 武器装备、尖端技术产品、稀有物资等,上万种产品(1990年,大幅放宽对苏联和东欧国家的限制)。 |
——摘编自刘方敏、张民军著《解读经济“铁幕”》
材料二 建国初,我国科技基础极为薄弱,随后以中国科学院为代表,一批科研机构逐步建立。1956年,新中国首次召开全国科技大会,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定科技发展规划,部署重大科技任务。海外学者纷纷归国效力,记载,到1957年归国的海外学者已达3000多人。到60年代中期,全国科研机构已经从建国之初的30多个增加到1700多个,科研人员从不足500人增加到12万人,初步形成了由中科院、高校、产业部门、地方科研单位和国防部门组成的科技体系。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原子弹爆炸成功,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成就,在我国科技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摘编自人民网《科技发展大跨越创新引领谱新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巴统”成立的背景,并归纳其技术管控与禁运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新中国发展科技的努力。
材料一 “欧陆游学”是17-19世纪初英国盛行的一种生活和文化交流现象。光荣革命后,军事经验不再是新型政府公职人员的主要评判标准,崇尚经验主义哲学的英国人对实地考察情有独钟,青年精英们进入公学、大学后完成1~3年的游学,才算完成成长必修课。游学主要目的地是法国巴黎和意大利名城。贵族子弟们要去学习各国礼仪,研习舞蹈、箭术和骑术;要精通各国上流社会重视的法语,以备将来在政坛和外交界使用;还要考察各国社会民情和政治、法律制度,提高对不同民族文化的鉴赏力。
——摘编自阎照祥《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探要》
材料二 1912年初,在教育总长蔡元培支持下,“留法俭学会”成立,提出“欲造新社会、新国民,更非留学莫济,而尤以民气民智先进之国为宜”。一战结束后,勤工俭学运动进入高潮,仅1919-1920年间就有20批近2000名学生赴法。留法学生蔡和森“猛看猛译”,获得了大量关于欧洲和俄国革命的消息,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国家与革命》等著作,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20年,旅法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1921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支部之一。后不断扩大的旅欧党团组织,创立共产主义研究会,开展华工工作,成立出版委员会,邓小平负责编辑刻印的党团机关刊物《赤光》,成为旅欧华人中极受欢迎的刊物。
——摘编自易化《负笈渡海,追求真理-百年前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19世纪初英国贵族欧陆游学兴盛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带来的影响。结合材料谈谈对游学的认识。
材料 20世纪30年代初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大论战,引起左翼作家和其他进步作家的关注,也直接成为他们反映破产现实的创作动机,同时,那种社会学的观察研究分析方法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作家的形象思维。茅盾就认真研究过大论战的材料,并对中国社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写出了小说《子夜》。《子夜》成为左翼作家及其他进步作家创作的样本,此后在文坛上又涌现出《一千八百担《丰收》《太平桥上《多收了三五斗》等作品。这些作品因主要描绘城乡经济的破产,而被称为“破产小说”。破产小说既反映了新兴民族资本家在内外交迫下的困境,也反映了传统农民与小工商业者的悲惨境遇,对当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景式的描绘。破产小说抛弃浪漫和诗意,侧重于对社会现实尤其是经济关系的真实冷静描写但在描写劳苦大众生存本相时,不是施以传统文学那种恻农式的人道同情;在描写民族资产阶级以及地主阶级生存境遇时,也不是简单的进行道德批判,它猛烈抨击的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体制和世界秩序。
——摘编自金宏宇《文学的关怀——中国30年代破产小说综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30年代中国“破产小说”出现的经济背景,并指出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