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5 道试题
1 . 宋代皇帝不可未经中书门下(三省)和枢密院将“圣旨”以“指挥”形式直接下达有关机构,否则,便不符合“国体”。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在接到皇帝的“指挥”后也要参照前后敕令,审度可否,还要付录门下省审读,然后行下。这表明,宋代中枢机构(     
A.具有严密的运作程序B.开始出现分权与制衡
C.有效制约了君主专制D.相权受到进一步分割
2023-11-16更新 | 66次组卷 | 43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2 . 《论南洋事宜》记载:“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户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而随着“海禁”政策的强化,“渔樵不通,生理日蹙,海上居民转而为盗”。据材料可知,“海禁”政策 (   )
A.破坏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B.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C.阻碍了新经营方式的发展
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殖民侵略
2023-09-11更新 | 340次组卷 | 50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至192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他认为大学是培养“硕学闳才”的场所,教育应该是为受教育者本体着想的,要立于国民的位置。蔡元培先生革新北大的一个重要思路就是改变学生的观念。教育学生在求学时要“抱定宗旨”,不将大学作为升官发财的阶梯。大学不是养成入仕致富资格和贩卖知识的场所,“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而要求学生得真学问。致力于将学子培养成为具有高深学问的研究者和改造社会的中坚人物。他十分重视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全人格养成、对于人之个性培养的作用,并以“养成健全人格。提倡共和精神”来概括教育培养的功能。

——摘引自孔祥光《蔡元培的高等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高校迁往大后方坚持办学。然而,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华北联大却挺进到对敌斗争的最前线坚持办学,创造了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当时,华北联大学生生源的来源十分广泛,他们的政治素质、家庭出身、文化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华北联大十分关注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在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学校设立了政治指导处,负责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院系设立政治指导科,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这些课程包括“社会发展史”、“中国近代革命史”、“新民主主义论”、“解放区建设”等专题报告,比重约占全部课程的20%。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帮助学生消除旧中国的教育和生活对他们的负面影响,培养良好的政治品格和坚定的革命信念。

——摘编自王大广《华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历史贡献》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华北联合大学的办学方针,分析中国共产党创办华北联合大学的历史意义。
2022-12-05更新 | 136次组卷 | 4卷引用:重庆市四川外语学院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2023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对甲午战争如此评论:“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已。”材料反映出(     
A.清朝已经面临中央集权危机B.梁启超对李鸿章持肯定态度
C.为维新变法开展寻找理论依据D.李鸿章已经具有民族民主思想
5 . 晚清报刊业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一部晚清思想文化的发展史。阅读材料,完成以下问题。

材料一     西方报纸和传教士相似,紧随西方对华政治上的成功出现于中国。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出版于广州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1833年)很快突破了宗教范围,科学、文化的内容不仅超过宗教,开始设有新闻、言论专栏,成为中国本土的第一份中文外报。广学会是英美传教士和外交人员、商人等在上海创立的出版机构,其主办的《万国公报》是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传播西学的最重要刊物,晚清知识界风行一时的《泰西新史揽要》和《中东战纪本末》两书即首先在该报连载。该刊读者群处于中国上层,其中包括李鸿章、张之洞、孙家鼐等大员,清政府涉外中枢总理衙门也是其订户,此外,读者还包括王韬、孙中山等。据统计,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近200种,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

——李礼《转向大众:晚清报人的兴起于转变(18721912)》

材料二   18958月间,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首先在北京创办了《中外公报》,分类介绍国内外时事,刊载当下时评,宣传维新变法。不久,上海强学会成立,康、梁又创办《强学报》,确立宣传维新变法的办报宗旨。这两份报纸虽然很快遭到清廷的封禁,仅前后发行数月,但近代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事业却就此发端。1896年以后,《时务报》《知新报》《国闻报》《湘学新报》《湘学报》等维新报刊相继创办,其中最为著名的如《时务报》《国闻报》等为维新运动推波助澜,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据有学者统计,甲午后至1898年间国人所办报刊达50余种,形成近代中国历史上创办报刊的第一个高潮。

——黄顺力《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报刊业早期发展的特点。外国人在中国创办报纸,你如何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后报刊业全面繁荣带来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后汉书·伸长统列传》中有这样的记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琦赂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上述历史现象( )
A.说明东汉民间社会财富充裕B.对当时中央集权有一定威胁
C.有利于打击北方匈奴的统治D.反映当时阶级矛盾不断激化
7 . 战国时,李悝变法推行过两项主要措施:一是“务尽地力”,重新划分土地,正式承认土地私有,发展农业生产;二是“平籴法”,按年成丰歉和灾情大小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收放政策,因此“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这些措施(     
A.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B.不利于封建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抑制了手工业持续发展D.打击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
8 . 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良渚文化遗址,在空间上分为宫殿区、内城与外城三部分。古城还有祭坛、贵族墓地、手工业作坊等处。良渚先民创造出一套包括玉璧、玉琮、玉钺在内的玉礼器系统。据此可知,当时可能(     
A.青铜铸造技术成熟B.形成国家初始形态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D.进入早期国家时期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宋应星已注意到了运用数据来说明生产质量和效率的方法.如留心人力踏转龙骨车和牛力转动龙骨车之间的功效差别,推算了一亩稻秧可供移栽的面积和稻秧生长的时日,比较了胡麻、菌麻子、樟树子的榨油量。材料说明宋应星的研究(     
A.推动了明朝后期传统科技完成转型B.已接近近代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方法
C.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工艺相关知识D.逐渐成为当时科技领域的主流方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清朝政府未在西藏地区设立行省,而是通过设置驻藏大臣和册封达赖、班禅,来管理该地区的宗教和行政事务。这体现了清朝的边疆治理(     
A.比较重视订立盟约B.具有因俗而治特点
C.以军事征服为依托D.主要依靠和亲联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