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下面是中国新时期教育大事年表(部分)。这些文件的通过(     
时间文件内容摘要
1985年《关于教师节的决定》设立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1986年《义务教育法》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全社会应当尊重教师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在住房和社会福利待遇上优待教师
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版各级人民政府保障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A.为新时期教育提供了制度保障B.推动了新时期教育体系的完善
C.有利于提高新时期教育的水平D.使社会上形成了尊师重教风气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500年~20世纪上半叶世界史大事年表(部分)

1500年前后新航路开辟
1416世纪文艺复兴
16世纪宗教改革
1640年﹣1689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1775年﹣1783北美独立战争
1787美国宪法颁布
19世纪中叶英国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成为“世界工厂”
1871巴黎公社革命
1875法国宪法颁布
19世纪70年代﹣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工业革命
请结合所学知识,为材料中这一时期的“世界史大事年表”补充两件大事并说明理由。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发展大事记”

时间科举制大事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诞生
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唐高宗主持科举史上第一次“殿试”
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考试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实行封弥(糊名)
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年)南方北方分卷考试

(1)据材料一指出科举制的主要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科举制进行简要评价。

材料二   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三   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的共同特点。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2021-03-12更新 | 17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举制大事年表

1.陆炬帝大业元年(605年)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2.唐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始置武举
3.束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殿试弥(糊名)
4.宋真宗案德二年《1005年)殿试誊录
5.明宣东宣德二年(1427年)南北分卷
6.明宪家咸化二十三年(1487年)八殿文定型
7.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

材料二

人物看法
钱穆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才,打破贵族世袭的现象,以整顿吏制。相对于世袭、举荐等选才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一种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改善了用人制度。
伏尔泰人们完全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在那里,事无巨细均由相互制约的大衙门审理,而只有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这些衙门任职。中国的一切都通过这些衙门自我调节。
陈兴德晚清以来科举考试正向功能的下降、近代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所引发的中国知识分子现代性焦虑等,促成了科举评价负面化倾向的发生。对科举制被废止产生重要影响。
休谟中国一流人才的出路也极为单一,学而优则仕。除此之外,中国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更好的出路。在这种情况下,怎能指望中国人会在科学上投入什么精力?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傅军《西方从中国的科举制中学到了什么?》,陈兴德《晚清科举评价的负面化倾向》。

材料三1905年全国工矿企业已达400家左右,铁路、轮船等新式交通事业也逐渐兴办,这些无疑需要大量科学技术人才来操作和管理。同时,断式学堂的急剧增加需要众多的具有新知识的教师清末新政中增设的许多政府机构如外交部、商部、学部…等,也都需要憕得相关专业的千员。显然科举制无法培养、选拔这类新式人才。

——徐辉《废除科举制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基本特征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科举制在近代中国难逃被废除的命运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22-02-2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州宁南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科学发展的研究表明,如果某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同期世界总数的25%以上,这个国家就可以称为“世界科学中心”。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科学发展史揭示了这样一条基本规律: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总有一个国家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引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

下表是世界科学中心转移概况

世界科学中心依据
汤浅光朝:平凡社年表赵红州:自然科学大事年表
意大利1540—1610年1540—1620年
英国1660—1730年1660—1750年
法国1770—1830年1760—1840年
德国1810—1920年1840—1910年
美国1920年至今1910年至今

——摘编自潘建峰等《钻石模型——解读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更替》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世界近现代史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6 .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事件产生意义,某学生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后列了一个大事年表,请为如图选择一个合适的主题
1851年金田起义
1853年太平军占领南京
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856年天京事变,由盛而衰
1864年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A.农民级追求小农经济B.农民阶级的抗争与智慧
C.农民阶级抵制外来侵略D.农民阶级的抗争和局限
2021-03-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蓉城名校联盟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改革开放初期大事年表(1978~1984年)

1978年12月12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秘密签订“包产到户”协议。
12月18日至22日,十ー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9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迅速在全国推广。
1984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
10月,中共中央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大规模的城市改革拉开帷幕。


材料反映了中国现代史发展的多条线索。请从中提炼出一条线索,并运用所学知识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线索。(要求:线索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时间事件
17-18世纪启蒙运动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
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
19世纪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开展
1898年严复翻译的《天演论》出版
1898年6月戊戌变法开始
1903年章太炎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1911年武昌起义
1978年21月邓小平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语
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论题,结合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李约瑟《中国科学史》

材料三 据1975年出版的《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明朝以前,世界上的重要发明和重大科学成就大约300项,其中中国大约175项,占总数的58%以上。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引发了革新工艺技术的需要,推进了科技发展,但这一黄金时期稍纵即逝,入清之后,便不再有任何领先世界的科技成果,甚至晚明已经取得的成果也被弃之遗忘。中国的科学技术由先进转为落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

——摘编自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I)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从唐到清,中国主流文学形式发生的变化及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宋代在科技方面的突出表现,并指出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 .指出清代以后中国科技的世界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科技地位变化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人才的选拔。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武帝时,只叫地方长官每年要选举些孝子廉吏,但后来孝廉充斥仕途,别的进仕之路都为之阻塞了,于是大家都争要为孝廉。本来所谓孝廉,一种是孝子,另一种是廉吏。后来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口的只能举一个,如是则孝廉不分,仅成一个参政入仕的资格而已。后来又请托舞弊,逼得朝廷于察举孝廉后再加上一番考试。如是则全失却原来察举孝廉之用意。从此以后,无论选举或考试,都是分区定额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照人口比例来考选。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科举制大事年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选官制的依据和方式前后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选官依据与汉代有何不同。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科举制演变的基本特征。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古代中国人才选拔制度的基本认识。
2017-04-01更新 | 160次组卷 | 18卷引用:四川省新津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