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制土分民”,促进土地私分。其他各诸侯国的变法也类似。商鞅还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荀子则从理论上论证了私分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穷矣。”他还提倡“分田而耕”。

——摘编自冯天瑜等《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独秦(国)不然,皆委国而听之不疑……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宋·洪迈)

春秋以来尤唯贵戚世臣是赖,虽以罪诛,皆不绝世……列国独秦无世臣,而迭天下。(清·钟文桑)

材料三   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战国·墨子)

“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战国·韩非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个体劳作形成的历史条件。
(2)概括材料二中对秦国用人的不同见解,并指出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
(3)指出材料三用人观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并说明秦国变法相关举措与这一变化的联系。
7日内更新 | 14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达州市渠县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
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籍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
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籍贯可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人
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人

——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科举史话》整理

材料二   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

——摘自【英】玛格丽特·撒切尔《唐宁街岁月》

材料三   资产阶级议会制的国家的全部历史表明,(政府)实际的管理工作掌握在一支庞大的官吏队伍手中。这支官吏队伍浸透了反民主意识,同地主和资产阶级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方面都依附他们,这支队伍被资产阶级关系的气氛所笼罩,他们呼吸的就是这种空气,他们凝固了,变硬了,僵化了,他们的思想、情感、行为不能不是老样子的。对上司毕恭毕敬的习气和某些“公”务特权把他们拴住了,通过股票和银行,这支队伍的上层分子完全成了金融资本的奴才,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它的代理人,它的利益的代表者和影响的传播者。

——摘编自【苏】列宁《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科举制与唐朝相比的变化之处,并分析导致这些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对英国文官制度的评价。
2024-04-04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的国家安全观视“大一统”为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政治追求。各边疆少数民族也都普遍认同“统一”的政治观念,汉代的匈奴说自己的祖先是“夏后氏之苗裔”,唐代西域的突厥政权自称“桃花石”(即中国)。受“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东方封贡体制和宗藩观念。

——摘编自底蕴《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演变》

材料二:左宗棠主张海防和塞防并举。他建造福州船政局,注重从西方引进先进技术和技工,强化东南沿海水师,十分重视沿海战略要地的军事防备。在收复新疆后,左宗棠加强了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创办了兰州制造局和甘肃织呢局。他力主援越抗法,希望打破法国侵吞我国资源的企图。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左宗棠宣称“我之疆索,尺寸不可让人”,目的是保卫国家任何一寸领土,维护国家的领土完整,从而维护国家的安全。

——摘编自李风《左宗棠的国家安全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材料三: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党中央领导集体面临错综复余的新的安全局势创造的最新理论成果,“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是中国国家安全理论的最新成果。

——摘编自张志丹《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的核心思想并分析其产生原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述左宗棠国家安全思想的新内容并说明其积极意义。
2024-05-1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德阳市外国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当生产力发展到个体小家庭能够独立完成再生产全过程时,以大家庭为单位的集体劳动容易挫伤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孝公三年(前359年)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通过加倍征收赋税来强制推行以一夫一妻及其未成年子女构成的小家庭。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颁布的《分户令》更为严厉:“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这样就形成了大批的个体小农。在地广人稀的秦国,二男以上分立门户,各自可授田百亩,大家庭里的劳动力被挖掘出来,成为国家的佃农,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这些人丁自立门户,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也相应增加。

——摘编自高士荣《秦国商鞅变法中〈分户令〉的重大意义》

材料二   古罗马的不断扩张使“住在意大利而以务农为业的罗马公民和意大利公民的人数大为减少了,这不仅由于战时的死亡,还由于不断地向外迁徙,首先是迁移到东方去,而后来也向西方迁移。因此没有农民来屯垦荒地。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大群的奴隶,同时还有一批愿意使用奴隶来耕种土地的人”。于是,农业生产者的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来自南意、北非和东方等地的具有高度文化技术的奴隶取代了原来的公民农民,罗马人在海外征服的胜利创造了农业劳动力的新源泉。农业生产中使用大量奴隶劳动的大庄园蜂拥而起。

——摘编自左芙蓉《人口社会构成的变化与早期罗马帝国的经济繁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国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古罗马“大庄园蜂拥而起”的原因。
5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唐代相对开明和开放的政治环境下,讽谕诗便被唐代诗人应用得“前无古人”,因而也具有了明显的“谏言”性质。之所以这样说,不仅是因为唐代文人不是在事后利用诗歌做一些亡羊补牢式的无力嘲弄,而在于他们在事态萌发之前就能一针见血地指陈政治得失;不仅在于文人们基于职司、言责谈得失、明体用,而且在于几乎整个诗坛都弥漫着“经世致用”的风气。白居易曾强调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正体现了唐代的诗歌风貌。

——据程遂营《唐代文人的“言谏”与“诗谏”》

材料二   在效忠和效率这对困扰所有国家官僚机构的矛盾中,中国传统国家一向着意点就是前者;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度,生活节奏相当缓慢,不在军情紧急情况下,行政效率一般不是大问题,而效忠与否往往关系着王朝的生死存亡,任何官员个体或者群体对皇权不忠,都是皇帝无法容忍的。一个庞大的全能式的行政体系,本身存在无限扩张权力的可能性,如果没有另外一种机制制衡,后果将难以设想。这将会导致皇权无法有效地控制局面,中国古代监察系统即是这种制衡机制的表现之一。传统中国的制衡机制,跟其他古代国家相比,应该说是比较好的。当然,其缺陷也是很明显的。

——摘编自张鸣《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诗谏”盛行的主要原因?
(2)据材料二,概述中国古代监察系统的功能;简要说明中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效忠”和“效率”的关系?
2024-03-14更新 | 33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天立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视角何为制度研究取向
内部视角法令条文制度的支配性中央国家自上而下
外部视角现实运作人的能动性地方社会自下而上

——摘编自孙正军《何为制度——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研究的三种理路》

任选材料中的一个研究视角,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准确,逻辑清晰)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法国大革命前,以第三等级代表为主体的国民议会已经组成,并得到国王承认。君主立宪派执政后,为缓解农村暴动所造成的严重局势,试图作出某种妥协。17898月,国民议会颁布若干法令,宣布废除封建制度。法令把封建制度分为两个部分,即附属人身的封建义务和附属土地的封建义务,前者被无偿废除,后者则需要赎买。附属人身的封建义务指劳役制,还有显示领主特殊身份的各种封建特权,如狩猎权、垂钓权,死灰复燃的磨坊捐、烤炉捐等,以及新增添的摊税、市场税、道路通行费等,都应无条件予以废除。附属于土地而产生的租税仍然有效,需要用赎买方式废除。根据规定,如果赎买年贡地租,须支付相当于该土地年产值20倍的金额,如果以实物形式赎买,须支付相当于该土地产量25倍的谷物。土地易主费的赎买价格是实际费用的5倍。这个价格只有资产阶级才支付得起,大多数农民实际上无法通过这种方式获得自己的土地产权。

——摘编自侯建新《大革命前后法国农民土地产权问题——从托克维尔的一个误判谈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8世纪末期法国君主立宪派废除封建制度改革实施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18世纪末期法国君主立宪派废除封建制度的改革措施。
2024-02-29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学等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至18世纪,中西间贸易往来频繁。当时欧洲的紧身胸衣、裙撑和束腰等设计元素被引入中国,成为上层社会女性的时尚追求。欧洲人对来自中国的奇异的丝绸、织锦等纺织品和绣花等工艺近乎狂热的好奇和热衷。法国的朱里欧·莱蒙多·马萨里诺主教拥有十件在法国巴黎定制的中式彩色唕叽面料的服装。真丝面料制成的华托裙,也常常出现在法国画家让·安托万·华托笔下,这种裙子装饰有中国特有的纹样图案,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情调,是当时很多欧洲贵族妇女喜爱穿着的服饰。法国还设立了一些中国舞场、中国娱乐剧院等。以穿着中国式服装为主要特征的化妆舞会首先在巴黎和维也纳出现,之后迅速在欧洲宫廷普及。到18世纪中期,中国服饰装扮的化妆舞会在欧洲变得非常普遍,一度晋升为欧洲大众的时尚活动。

——摘编自陈霞、李遵《西方镜像中的中国风纺织与服装艺术考》等

材料二   甲午战争之后,清廷放开了民间设厂的限制,进一步为近代纺织工业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中国传统服饰的质料比较单一,主要有土布、丝绸、皮毛等。进入20世纪之后,新军的服饰被大量的绿营城防官兵模仿,通商口岸的少年纷纷模仿出洋归国的留学生穿着洋装,新政以来军、警、学界易服的举动,导致了服制材料发生了剧变。西式服饰主要用洋布、呢革,国内既不能生产也不会缝制,只得依赖进口。这就导致了西式服饰价格昂贵,而且随着易服的进行,导致国内洋货一时泛滥,极大地冲击了传统的纺织业。殆至民国成立之后,这种混乱的局面依旧没有根本的改变。当时的有识之士无不担忧地指出: “自政府改装以来,风气所趋,官民竞用外货,以致绸缎废弃,工商歇业。资本日益消耗,劳动者多有流亡,为他人开绝大之道场。”

——摘编自李超《清末民初服饰变革与中国现代化进程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外服饰交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指出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民初洋装传入的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明时期,商贩奔波于南北之间,日夜不息。嘉隆时人李鼎称:“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杭其必由之境也。舳舻衔尾,日月无淹。”

——摘编自范金民《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地域商帮的活动》

材料二   明清时期不少人走进城市营商,他们在经商所在地共建会馆、公所,这些会馆、公所除了具有联乡情、祀神明,以增进同乡商人的地域认同和团结外,还具有管理商业的职能,如共同商议条规,保证商品质量,统一商品价格,既是防止同乡商人之间相互竞争,也是为了增强与其他商帮竞争的实力。《创建黄皮胡同仙城会馆记》记载了在北京经商的广州商人创建仙城会馆的目的和动机为“由利”:“乡人同为利,而利不相闻,利不相谋,利不相一,则何利?故会之。会之,则一其利。以谋利也,以是谓由利也。”认为同乡商人相互竞争难以获利,即使侥幸获利,也难以以个人的力量与市场上的其他商人以及牙行做斗争。建立会馆的目的虽为消弭同乡商人间的竞争及增强与其他地域商人、牙行斗争的力量,但恰恰说明市场主体间竞争的激烈。

——摘编自张明富《论明清时期的早期市场经济》

材料三   随着明初“开中法”的实施,北方边境贸易发展很快。1728年中俄《恰克图条约》签订后,边境贸易更是日趋活跃,晋商几乎垄断了中俄之间的边境贸易。明后期实施的“一条鞭法”,使“役归于地”,税“概以银征收”,商人免除了劳役之苦。“康乾盛世”时期,康熙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取消了几千年来一直沿袭的人丁税,使封建人身束缚得以松弛,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咸丰开始,国内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化,国内战事频繁,当时军阀割据,土匪纷起,以致晋商票号各分庄损失巨大。洋务运动中兴之际,恰是山西票号极盛于各地之时,我国封建社会中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受高额地租率的影响,晋商把利润大量投向土地,以获取坐享其成的地租,没有把票号与民用工业结合起来。19个世纪中叶以来连续不断的激进主义的暴力冲撞,一次次阻断了中国经济自然演进的路程,最终摧毁了山西商人。

——摘编自张泽一《晋商兴衰探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晋商兴衰的主要原因。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35年,查理一世谕旨成立国家邮政局,宣布皇家邮政可以开放为公众服务。从1656年起,国会议员和贵族们享有免费寄信的特权。当时主要用马车运送邮件,1829年由苏格兰爱丁堡寄往苏格兰西海岸斯托拉尔的,邮程约140英里,邮资手写10便士,又因为转了2次马车,盖上加1/2便士的黑戳,共计10.5便士。当时1斤牛肉3便士,一般工人的平均周薪为120便士。1837年,罗兰·希尔向英国议会建议实行邮政改革,主张降低信件邮资,不问距离远近,规定统一的邮资标准,一切邮件预付邮资。1839年特别委员会采纳了罗兰·希尔的建议,英国实施国内信件基本邮资费统一为每半盎司1便士。1840年,交寄国内信件,重量不超过半盎司的,不论距离远近,每件预付邮资统一为1便士。

——摘编自《火车发明和铁路发展为“一便士邮政”创造了运输条件》

材料二   194812月,毛泽东主席为筹办中的《人民邮电》报题写了报头,194911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授权成立邮电部,建立了邮电合一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194912月第一次全国邮政会议上,确定了以服务人民为总的方向和最高原则,确定邮政名称是“中国人民邮政”。1986年,颁布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邮政法,1998年,国家实行邮电分营改革,全国形成了独立完整的邮政系统。2007年,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改革目标,重组国家邮政局,组建中国邮政集团公司。2009年,修订邮政法,明确了快递企业的法律地位。行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快递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全覆盖,邮政快递企业国际网络覆盖70多个国家和地区,通达全球220多个国家和地区。供应链、冷链、大包裹、跨境等高端和新兴领域加速发展。2020年,邮政收入达11038亿元,快递业务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共国家邮政局党组《党领导邮政事业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英国与新中国邮政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邮政改革原因。
2024-04-04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