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9 道试题
1 .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二战结束后,德国历任总统和总理都在不同场合和时机进行了反思和道歉,德国法律也禁止举办与纳粹有关的活动,政府要求青少年接受历史真相,通过修订历史教科书警戒后代。德意志民族是一个注重秩序、严谨和务实的民族,基督徒也并不以公开认罪和以实际行动“赎罪”为耻,地处欧洲心脏的德国,是欧洲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消除邻国的担忧,联邦德国承诺永远不以武力改变现有领土边界。德国的反思还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如在战争赔偿问题上不遗余力,尤其是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签订了赔偿协议,赔偿被害犹太人的损失,从此揭开了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德国深刻反思历史,敢于承担战争责任,赢得了国际社会的谅解和尊重,在世界上树立了良好形象。

——摘编自李文红《德国人是如何反思二战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人反思二战的原因。
2023-10-05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其工业化是在已经相当发达的市场经济前提下发展起来的,“自由放任”指引着英国的工业化进程。先是圈地运动,使英国的土地所有权发生了革命性变革,率先在农业上实现了商品化生产,农业的先行发展使人口得以持续增长。为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充足而又康价的劳动力。资本的原始积累和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加上广大世界市场的开辟,为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蒸汽机的发明,正式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技术革新使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英国以纺织业为先导部门,采矿业和冶金业与其并行发展,带动了其他部门的产生和发展。工业化逐渐扩散到各工业生产部门和交通运输业中。通过产业结构演进进行工业的不断升级。对英国人来说,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变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几乎是浑然一体。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之时,轻工业阶段向重工业阶段阶梯化渐进,大大加快了工业化的发展进程。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专利制度保护知识产权的国家,由此催生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为工业萌芽提供有利的条件。英国还重视完善、改进立法与社会制度,为工业化发展深化保驾护航。

——摘编自张丽娜《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比较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二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发展经济成为社会事业的核心任务,工业化道路始终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国家通过没收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资本,整合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乱象,通过“一化三改”,努力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随着“一五”计划的展开和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我们党逐渐认识到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应该按比例协调发展。面对新中国成立时百业待兴的局面,我国工业化道路探索主要是借鉴苏联经验,但随着中苏关系破裂,我们也看到苏联工业化道路发展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我们党提出要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不断创新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把科技创新和工业发展创新相结合,例如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兴国、科教兴国以及创新型发展战略的提出。在工业发展中,既重视经济效益,同时也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GDP的高速增长。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主张是符合中国发展实际和中国人民利益的。

——摘编自孙民《中国共产党开创工业化道路百年历程、经验与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英国工业化相比,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不同之处。并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英工业化建设对中国当代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启示。
2023-05-28更新 | 249次组卷 | 4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方的文官制度效法的对象是明清科举制度,但并不是全盘照搬,而是予以适应性改造。明清科举选官主要以考八股文为主,考试内容单一,在科举考试之后,任官则由国家统一调配。西方的文官制度考试一般分为笔试和复试,对通过考试的官员进行分类,建立通专人才相结合的新体系以及职前培训制度,使每个职位都可获得最佳人选,从而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

——摘编自李永强、马慧《论中国科举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的影响》

材料二   1904年1月,张之洞等人拟定《奏定学堂章程》经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史称“癸卯学制”。“癸卯学制”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初等教育包括蒙养院、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属普及教育性质其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等。

第二阶段为中等教育,中学堂属普通教育性质,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画、体操。

第三阶段为高等教育,设高等学堂和大学堂,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为宗旨”,大学堂分为经学科大学、政法科大学、文学科大学、医科大学、格致科大学、农科大学、工科大学、商科大学。与上述各级学校并行的,还设有高级师范教育和实业教育两类。

——摘编自朱有《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明清科举制度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清末“癸卯学制”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论述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以农业(包括副业和家庭手工业)为本的社会,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商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也是有曲折的,出现过几起几伏,其中经历了三个高潮期,依次是战国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和明清时期。这些高潮期都处于社会变迁的关键时段,商业的发展对社会转型往往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商品经济发展走向新阶段。三个高潮各有时代和阶段性特点。但几次高潮期之间,也出现因内外因素,而导致商品经济衰歇或受到重大挫折,造成商业萎缩的局面。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这一主题,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阐述完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黄帝是先秦时期众多的传说英雄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将其尊为远古第一帝王,并奠定了史“自黄帝始”的传统,而散居于各地的部落种族即使不是黄帝的后代,也是受华夏教化之民族。在《史记》中,司马迁虽然有时也流露出对弱小民族的同情,但更多的则是对“以夏变夷”民族融合形式的赞扬。如称“秦取天下多暴,然世异变,成功大。”“(汉)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以边境征伐哉!”

——摘编自王盛恩《司马迁的民族观及其对民族融合的影响》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时期出台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促进了其治下的各族人民对中华一统观念的认识和深化。正是由于孝文帝拓跋宏的力推,鲜卑人逐渐摆脱了比较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涵养,使鲜卑人逐渐融入中原地区人民当中,与之相互依存,心灵守望,彼此交融,一起推动了当时社会的发展。

——摘编自许林   李乐《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角下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再认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的民族观,并简述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孝文帝为推动“中华一统观念”深化的举措,并分析其积极作用。
6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陈公哲,祖籍广东,是近代著名的武术家和教育家。他邀请了孙中山为精武会题写了“尚武精神”的横匾,扩大了精武会的影响力。由他主办的《精武书刊》,对于记录精武体育会的历史,以及传播传统武术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他的努力下精武体育会发展十分迅速,此后遍布东南亚、美国等地。他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多种体育运动,还在摄影、考古、书法等领域取得了成就。他认为体育是德育和智育的基础,三者缺一不可。精武体育会会倡导“天下大同”精神,他将儒家思想中的“克己”“平等”与西方“博爱”思想结合,体现出一种大包容的世界主义思想。精武体育会中不分阶级,一视同仁,只要具有为他人牺牲的勇气和诚意就可以成为兄弟。在民族危亡之际,大批精武学员为国家和民族英勇牺牲,受精武精神感召,大批民众纷纷募捐,为体育教育和抗日活动贡献了力量。

——摘编自王换源《武术名家陈公哲与精武体育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陈公哲精武体育精神的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陈公哲的主要贡献。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康乾盛世时期,清政府对边疆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使版图在前代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开拓和巩固。清朝中期,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包括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南海诸岛,西南抵喜马拉雅山脉。

——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秦朝形势图》,列举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举措。
(2)观察《元朝形势图》,指出元朝疆域的特点,并说元朝为此进行的制度创新。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前期经略边疆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
8 . [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唐朝安史之乱后,整个国家基本陷入瘫痪状态。为赈济灾区、振兴经济,唐代宗任命刘曼为户部侍郎兼京兆乎,着手实施改革。刘曼对灾区的改革如下:一、扩大常平仓经营。原常平仓的职责是贩灾,刘曼担任此职后,提出必须将粮食运送到灾区与当地交换其他产品,再运到外地销售。采取这种方式,可调剂收购地与销售地之间的物资余缺,既帮助了灾区,又活跃了经济,还增加了国家收入。这就是刘曼坚持的“丰则贵余,歉则贱菜”的原则。二、实施救灾新法。刘曼重视收集各地的气候变化信息,做到“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更值得称道的是,刘曼还提出赈济新办法,即:由国家在灾区低价出售粮食,解决灾区缺粮的困难,以此支持灾区发展农副业开展生产自救。这样,既助灾民度荒,又不加重国家财政负担,即所谓“国计不乏”。

——摘编自丁声俊《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的粮食经济观》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曼改革的特点及其体现的经济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刘曼的改革。
2023-10-05更新 | 13次组卷 | 1卷引用: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约从宋代开始,贵贱与贫富脱离开来,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门第大族的支配和庶民专业的贵贱之分。在科举制与政权的紧密结合下,读书人居于最高贵的位置,他们不认为贫穷涉及道德问题,甚至甘心安于清贫。而这个阶段,社会积累了相当的财富,随之带来经济思想层面的变化,而贫民作为一个阶层首次被政府所“发现”。宋政府开始尝试制定一些长期济贫的政策。由家族或政府创立的非宗教的感善组织开始出现。这些感善组织与以往的宗教感善组织有很大不同,着眼于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范仲淹本人出身贫寒,读书时每日只能以粥果腹:富贵以后,他依然生活简朴,只有在宴请宾客时餐桌上才会出现多种肉食。他的改革方略也包含着"厚农桑,"减徭役,等降低社会底层贫穷程度的措施。范氏义庄是范仲淹及其后人以自身力量体恤族人,以家族纽带解决一部分人的社会福利问题的尝试。抛开巩固宗族的目的之外,是对政府济贫政策的支持。因此,义庄也受到了政府的欢迎、支持和保护。

—摘编自百度百科《义庄》

材料二   英国从都铎王朝(1485~1603年)开始,流民和贫困问题严重威胁到社会的稳定,因而政府对救济问题的干预加强。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深入,产业工人的出现以及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拉大,英国于1834年颁布了新《济贫法》。在保障项目方面包括了从生、老、病、死、伤、残,到各种收入保障和医疗服务。为最大程度增进社会福利,实现社会收入的合理分配,缓解社会贫富差距的矛盾,英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对公民提供基本保障的基础上提供的与公民收入相联系的保障,坚持公平为第一原则。公民工作岗位发生变化,更换顾主,福利水平不会受到影响。英国社会保障制度是建立在高税收、高消费、高福利基础之上的,由政府作为支配主体,提供大量资金。

—摘编自朱敏《英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及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范氏义庄产生的原因及其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应遵循的原则。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马克斯.韦伯
著作主张
《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设立代议机构的主要目的是在政治系统中建立额外的表达机构并由此而使各团体有机会去努力解决他们之间的分歧,代议机构的作用更多的是提供协商及和解的渠道
乔治·M·瓦拉德兹《协商民主》协商民主通过公开检视歧视和压制对现存问题的影响,能够有效地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因为公共协商是协商民主的核心特征,所以,通过揭示被压制的文化间的紧张及其根源,文化团体会维持一种深层的相互理解,从而成为建立参与持续性合作行为所需要的社会信任的基础
戴维·伊斯顿《经济与社会》由于统治权力合法合理的分立,政策、法令作为各权力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妥协,是各权力合法运作必然产生的结果。权力的纵向横向分割、各权力之间,以及权力内部的分权是如此复杂,使得决策高度多元化,任何团体、个人都不可能独占政治资源和垄断决策过程

——摘编自高金海曹玉海《当代西方政治制度》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西方政治史知识,从中任选一个角度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