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05 道试题
1 . 明朝嘉靖四十年起,对原来世代相袭无偿劳动的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到清朝时最终废除了匠户制度。明朝张居正改革将赋役合并,一概征银,清朝雍正时推行“摊丁入亩”,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这些变化(     
A.推动土地所有权发生变更B.强化了封建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控制
C.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D.使赋税形式开始由实物向货币转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对于清末新政,有人认为是带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的改革,有人认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还有人认为是清政府领导的一次具有近代化性质的全面改革运动。这些观点虽有不同,但均认为新政(       
A.维护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C.使清政府摆脱了内外困境D.有助于挽救中国的民族危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19世纪初,英国以党派为基础任用的官员,常因内阁重组或执政党更替而大批更换;19世纪中后期,英国出现不与内阁同进退的“文官”,不参加党派之争,一般终身任职,执行政府的决策,论功奖惩。这一变化实现了(     
A.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B.削弱了内阁行政权力
C.促进了决策及执行权合一D.导致了政党政治衰退
4 . 下列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成立到更名期间发生的重大史实。这一过程(   )
时间1931年11月1934年10月1935年10月1937年9月
主要史实成立于江西瑞金撤离江西苏区转移至陕甘苏区更名为中华民国陕甘宁边区政府
A.体现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的曲折
B.见证了国共两党合作一对峙一合作的历程
C.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建立和管理国家方面的不成熟
D.反映了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作为主要矛盾的演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共同的梦想。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从中国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个阶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进行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和抗争,虽然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中华民族勇于探索的追梦精神是中华儿女的宝贵精神财富。

——摘编自刘文《近现代中国各阶级追逐“中国梦”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   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

——摘自《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19年5月

材料三   1921年中国共产党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就担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付出诸多努力,最终使中华民族“站起来”了。

——党史学习教育,以“赶考”精神做好新时代答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开展的运动,并简要分析为什么说这些运动都是失败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并概括五四运动的性质。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标志性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为带领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人民解放所作出的重大努力。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向外国派遣公费留学生始于1872年。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的《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规定,根据回国毕业生各人所长“分别奏赏顶带官阶差事”。1899年,总理衙门提出,对毕业回华得有文凭之各类学生,由总理衙门或各省督抚考试,以“评定优劣,量材委用”,在此尚未规定授予科名。1901年,清廷要求对于学成得有优等凭照回国者,统一组织考试,并分别给子各项出身奖励。1904年,清廷学务处拟订第一份留学毕业生考试章程《奏定考验出洋毕业生章程》,并于1905年举办第一届考试。该考试将学成考试和入官考试分开,学部举办的是学成考试,只授科名(如进士出身、举人出身等),不授官职,须再通过廷试(入官考试),才能授予实官,廷试仿照旧式科举办法举行。学成考试均须先行预试(甄录试),预试平均成绩不满50分,不得参加正场考试。当时,学部针对留学生中的旁听生、插班生等现象,指出“存取巧,论其成绩,既与本科正班生有别,又非预备进入本科,似非国家遣生求学之意。”

——摘编自荆月新《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机制创新及其局限》

材料二   清末留学生考试的部分情况

预试

正场考试

廷试

年份

参加人数

合格人数

时间

合格人数

届数

录取人数

1908

178

127

1905〜1911

1 388

4

824

1909

383

235

1910

721

560

1911

587

526

——摘编自谢青《略论清末民初留学毕业生考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留学生选官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化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A.探索更高效的选拔人才机制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2024-02-24更新 | 282次组卷 | 4卷引用:甘肃省靖远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上海的中共党员及时召开了特别会议,由周恩来起草迅速出师讨伐蒋介石的电文,遭到共产国际和斯大林的反对,他们竭力主张中国共产党配合蒋介石北伐。共产国际的这一举动(     
A.认识到革命统一战线重要性B.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前进
C.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实际D.赢得了中国社会各界的支持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乡绅之治”是中国古代国家权力在地方的延伸。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将文化权力转变为了政治权力。“乡绅之治”所代表的国家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种文化权力政治化的结果,是附属于专制王权阶层的。……中国古代乡绅,尤其是本籍乡绅,相近的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使其带有强烈的情感和身份认同,成为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公共权力的主导者。

——摘编自秦德君、毛光霞《中国古代“乡绅之治”:治理逻辑与现代意蕴——中国基层社会治理的非行政化启示》

材料二   晚清西方列强的入侵使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家必须从社会中汲取更多的资源以及进行社会动员。传统的乡村精英……被受到西式教育成长的年轻一代的批判和反叛。以改造社会为目标的革命力量更是直接将矛头对准基层社会的宗法伦理体制,不断地通过斗争来瓦解宗法社会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乡村社会的狠人、恶人、地痞等“土豪劣绅”便趁机登上了乡村治理的舞台,成为国家在基层的代理人。新乡村精英对基层资源的大肆汲取激化了基层社会的矛盾,基层社会逐渐失序。

——摘编自郭亮《家国关系: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基层治理变迁的一个视角》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乡绅之治”产生的社会条件。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近代基层治理的变化。
10 . 根据美国学者亨利·多宾斯的研究,17世纪的北美印第安人中爆发了12次天花、4次麻疹、3次流感、2次白喉、1次斑疹伤寒、1次淋巴腺鼠疫和1次猩红热。这一现象(     
A.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B.导致了美洲文明的灭绝
C.是人口和物种全球流动的结果D.标志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