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玄奘(公元602664年)幼年贫穷,13岁出家。遍访名师学习各种经论,感到各师所说不一,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决心西行求法。唐贞观三年(公元629),从长安出发,历尽艰险,入当时印度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从戒贤学《瑜伽师地论》等经典。在印度期间,疏通大乘有宗与空宗两家的争论,折服小乘论师的观点。受到大小乘人的一致推崇,成为那烂陀寺中精通经、律、论的10名三藏法师之一,其地位仅次于戒贤。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回到长安,往返17年,行程五万里,带回佛教典籍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主要从事洋著活动。20年间译出佛教典籍七十五部,占唐代“新译”佛典的一半以上。他一生中最大的贡献,就是把印度佛教,主要是大乘有宗的学说原原本本地传到中国。还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传入印度。另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载其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玄奘西行取经的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玄奘西行求法对今人的精神启示。
2021-05-2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卷2021届高三5月高考预测猜题卷文综历史试题
2 . 以欧洲为中心的近代历史,始终是一个关于“发现”的叙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492年,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不属于任何基督教国家的土地、岛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哥伦布于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西班牙皇家旗帜,改瓜纳哈尼岛为圣萨尔瓦多。1494年,西、葡订立《托德西利亚斯条约》,西班牙取得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取得非洲、亚洲大部分“新发现”土地。1529年,两国续订《萨拉戈萨条约》。这两个条约在上述教皇诏令支持下,赋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张。

——摘编自万立《近代早期的国际法理论与欧洲殖民帝国对殖民地的“财产化”》

材料二

作为法律概念的“发现”其含义必须诉诸: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若站在被发现者的立场,这种发现从来都不合法。不论是哥伦布还是其他发现者,都未得到被发现的王公的准许便不请自来。这些发现事先未获批准。所以,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套用布鲁诺:鲍威尔的一句格言:发现者比其对象更了解他自身,并能够以更优越的教育和知识来驯服之。

——摘编自卡尔·施米特《地球规治》

(1)两则材料对“发现”的解释有何不同?
(2)谈谈你对材料中“发现论”本质的认识。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传统秦汉的全面体制之后,魏晋时期的邻长、里长、党长还具有“义兴讼息”的功能,乡官此时还具备理讼的职责;隋代也曾短暂地赋予乡正以署理辞讼之权;随后基层事务大多转化为里正负责,基层治理体制不断下延,秦汉以来什伍体制的延续,至北宋中后期与明清时期实行保甲制。另一方面,虽然基层治理体制向下延伸,加大对基层社会及其基本单位“家庭”的控制,但县以下原本有关听讼、解决纠纷的职责则不再明晰。原本里正的各类职责之中,只有“检察非违”在涉及词讼与纠纷解决,其余大多为行政性事务。但“检察民间善恶”之后,里正须“以告监官”,反映出里正并不是官职,有明显的差役的特征,丧失了原本乡官所具备的纠纷解决功能。宋代耆长仅负责刑事案件的调查取证;从元代开始的社长,以及明代的老人则是法律规定,拥有基层调解民事纠纷的权力。

——摘编自杨晔《传统中国乡村社会的纠纷解决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了巨大变化。1908年,清朝颁布了《城镇地方自治章程》,规定人口满丑万以上者为镇,不满五万者为乡。自此开始,中国首次出现乡镇自治。到民国初期,乡镇自治、民主选举和公务员制度等西方现代治理观念与手段逐渐深入,国家权力在推进基层自治的过程中成功扩张、乡镇基层组织逐渐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而原本在帝国时代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地方乡绅与家族组织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地方乡绅在清朝内外交困的大背景下大量向城市转移,以期在动荡的社会中获得政府的保护,所以乡绅阶层在农村慢慢消亡了。从20世纪初开始,家族组织受到多方面的冲击而陷入解体之中,现代国家的成长打破了家族组织的权威以及合法性基础,家族自身的血缘性和封闭性受到流动的社会威胁,丧失了其生存能力。

——摘编自毕鸿昌《中国古今农村基层治理新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至明代乡村社会纠纷解决模式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国基层治理发生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古代和近代的基层治理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的启示。
2024-04-16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湘豫名校联考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优先股制度起源于19世纪前期的英国。由于当时英国铁路和运河建设对资金的巨量需求,以及政府对公司债券融资的比例限制,许多大型工程由于资金匮乏不得不中途停顿,优先股便在铁路公司中应运而生了。当时的优先股既享有事先约定的固定收益、又可同普通股一起参与股息分配。19世纪30年代,美国几家在马里兰修建铁路和运河的公司因为资金短缺不得不向当地政府求助。马里兰州政府考虑到铁路建成的巨大利润,在1836年通过的法案中同意向其注资,但要求在三年后保证每年6%的股息,且股息支付顺序位于普通股之前。此后美国优先股制度不仅在基础设施领域,而且在采掘、冶金、纺织等行业亦被广泛采用。当时的优先股一般享有议决权,但1870年俄亥俄州颁布法律规定优先股不得享有议决权之后,优先股的议决权逐步被舍弃,现代意义上的优先股逐步成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材料二 清政府以新式企业从国家政府手中得到了经济上的实惠为依据,要求企业向其提供各种形式的报效。这种情况在洋务时期官督商办股份制企业中比较普遍,报效成为这类企业盈余分配的一个重要方面。有的企业直接在章程中写明报效的条款,有的则奉命提供无偿服务,有的则被要求承担一部分社会职能。如1882年电报局转为官督商办,议定从当年五月起,缴还官本银六万两,以后在五年内分期续缴银二万两,免计利息,其余垫款约九万八千余两,则以军机处、总理衙门、各省督抚及出使大臣的洋务、军务电报作为头等官报,将其应收的电报费陆续抵缴,此项抵缴完毕后,头等官报也不收电报费,作为电报局对清政府的报效。

——摘编自严亚明《晚清企业制度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材料三   外商在华企业(至少在特种股票发行方面),直接承袭了西方近代数百年来形成的成熟企业制度。而华商企业的企业制度则借鉴西方并融合了传统的投融资理念,且只有数十年的发展历程。同时在近代中国的大部分时期内,外商在华企业在税收(如厘金)、融资(如股票溢价)、法律(如租界)等方面拥有诸多特权,而这种地位上的不平等又进一步迟滞了华商企业制度演进的进程。

——摘编自郭岩伟《近代中国中外企业制度对比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优先股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该制度起源于英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公司“报效”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近代英美与中国企业分配制度得到的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整套书的规模达到了17卷之多,并于1765年出版。《百科全书》完成后不久,新的增订版又紧接着问世了,并采取更易携带的版式印制,取代了早期沉重且昂贵的开本。《百科全书》的词条按照字母排序。至1789年,这套知识纲目的多个版本一共卖出了2.5万册,其中一半在法国售出。尽管它确实是一本品质极高的参考书,但它的卖点并不在于此,而在于名声太大——此书蔑视政治权威,通篇对教会和宗教出言不逊。而《百科全书》成为畅销书也带动批评变得更加公开和广泛。在宣扬独立思考和漠视权威的价值方面,《百科全书》是他所设计编写的所有书籍中最为重要的一部著作。 “百科全书主义”成为拒绝不经批判就接受事物的态度的代名词。

——摘编自【英】威廉·多伊尔《剑桥法国大革命史》

材料二   《四库全书》自17732月开馆后,仅前后选用的誊录人员就多达3826人。《四库全书》共收书3461种,计79309卷,存目6793种,计93551卷;如果加上以各种原因而淘汰不存的书籍,数量就更为庞大了……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共计四十四小类,六十六子目。借修书之名查缴禁书,正是乾隆修四库全书的另一个目的。据统计,清廷毁禁的图书达3100多种,十五万一千余部,销毁的书板在八万块以上。除了销毁书籍和档案外,四库全书的编者还对残存书籍和档案进行篡改。书成之后,抄写七部,存放于全国七地,以供学人研读。

——摘编自《中国通史第九十四集:文治与文字狱》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科全书》与《四库全书》的异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库全书》影响不同于《百科全书》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四库全书》编纂的得与失。
2024-02-28更新 | 119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三上学期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遐迩贯珍》是由马礼逊教育会资助出版的月刊,创办人和首任编辑为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共出版32期。它是香港出版最早的中文刊物,除了香港还发行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地,上自督抚以及文武员弁,下递工商士庶,靡不乐于披览

《遐迩贯珍》所刊登的文章情况(近日杂报〈包括京报〉以及广告不算在内)

文章类别数量(篇)
序言等(包括贺辞、停刊通知等)4
地理(包括游记、地质学等文章)16
天文2
西方历史、文化7
科技(包括动植物学、医学、技术、交通、人类学等)35
宗教7
道德说教(杂说编中的文章)9
时事2
寓言18
西方社会制度(如采矿章程、保险、法律制度等)3
西方政治制度2
西方人物4
商业贸易7
其他1

——摘编自邵志择《中国近代报刊思想的起源与转折》

(1)《遐迩贯珍》所处时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2)据材料分析《遐迩贯珍》对我们了解中国近代报刊兴起有何帮助?谈谈你的看法。
2024-02-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新教材高考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华海洋文化既具有世界海洋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不同于西方海洋文化的中华海洋文化传统。因此,该学者绘制了下表


中华海洋文化西方海洋文化
海洋文化主体和区域中华民族,中国。欧美
海洋文化特质和精神协和万邦、四海一家;海纳百川、开放包容;刚毅无畏、百折不挠;开拓探索、尚新图变;重利务实、吃苦耐劳;守海卫疆、死生度外;关注海洋、以海图强;敬海谢洋、人海和谐。开放开拓、冒险探索;殖民扩张、抢掠征服;自我伸张、商贸谋利;海权优先、控制海洋。
海神形象中国海神妈祖—和平之神:尊贵慈祥、解危救难、和谐宽容、充满母爱的和平女神。希腊海神波赛冬—征战之神:手持三叉戟的壮年男子。
名人名著名言“协和万邦”(《尚书·尧典》)。
“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老子》)。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林则徐)。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西塞罗);“大海邀请人类从事征服,从事掠夺”(黑格尔);“海权即凭借海洋或者通过海洋能够使一个民族成为伟大民族的一切东西”(马汉)。
历史上的国家行为郑和下西洋的和平之旅。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的海洋殖民扩张。
族群行为出洋华人海外谋生,安分守己,艰苦创业。北欧海盗的抢劫掠夺。
经济行为谋利思义唯利是图
海洋行为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美国推行海洋霸权。

——整理自张开城《比较视野中的中华海洋文化》

依据表格信息,从中西比较的视野出发,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谈谈你对海洋文化的认识。(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阐述充分,史实准确)
2024-02-05更新 | 132次组卷 | 5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五)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二战后美国为顺应科学技术集群化、爆炸式发展的新趋势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科技政策。1950年设立国家科学基金会,1951年成立总统科学顾问委员会,1953年设立总统科学特别助理;1976年设置白宫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并批准了《国家科学技术政策、组织和优先领域法》,1993年成立内阁级的国家学科技术委员会,1994年克林顿政府发布《科学与国家利益》政策报告。……二战后,美国政府还制定了许多促进创新的政策,主要有税收优惠、风险投资、推进技术转移、专利保护政策、促进小企业发展、政府采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同时,美国凭借优厚的待遇和优越的科研、生活条件,通过技术移民、设立国外研发机构等形式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国人才。二战后美国实施的一系列科技政策取得巨大成功。

——摘编自王钟伟《二战以来美国的科技政策及其启示》

材料二   新中国刚成立时,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科研设备严重缺乏,基础条件落后。194911月,新中国建立了中国科学院。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成立物理学数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和哲学社会科学部四个学部,成员有233人。1956年,中国独立的科研机构有410个,科研人员19603人。……中共中央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进行科技队伍建设,即团结和教育旧有的知识分子、号召国外科技人才回国、培养青年一代。作为新生国家,党和政府既没有经验,也没有科技人才,所以急需有能力的友好伙伴国家的帮助。在1953年至1955年间,中国先后同罗马尼亚、匈牙利、民主德国、朝鲜、波兰、蒙古、保加利亚等社会主义国家普遍签订了政府间科技协议。194911月,我国成立了科学普及局,随后创刊了《科学普及通讯》。

——摘编自贾丽会《中国共产党科技政策与实践研究(1949—197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以来美国科技政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政策实施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其主要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历史启示。
2024-02-05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预测卷(三)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细节

材料   表 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不同方面生活

不同方面生活细节信息来源
衣着楚人的冠服不同于北方,刘邦乃楚人,喜欢小冠短服。奏俑的冠服,都是军装,但结发形制却有不同的种类。汉人衣服宽博,至于仆役一类的人物,显然衣袖比较狭窄,其故在于方便工作。成都都江堰出土的持锸石人,则是短装,上下衣均为短制,衣襟对叠,也不甚宽博。文献;出土文物
烹饪汉人画像石,常有饮宴图及在厨房做菜的题材,宴席前也只见供膳的器具,例如杯盘匕匙,不见先秦鼎镬之类的炊具。汉人明器中,灶为常见,越是后期的灶,灶眼越多,灶面的料理面也越大。画像石;明器
饮茶茶的原产地是中国西南部,汉代王褒的《僮约》中记载,四川武阳的茶已是商品。文献
屋宇晁错奏议,边郡移民区,应有居室的安排,其标准格式是一堂二内。汉代一般民居,似即如此布局。从明器的屋舍模型判断,长宽比例,也足以容纳一堂二内。文献;明器
车辆大率乘人的车以单静驾于车辕,以马拉车。载重的车辆,双辕夹在拉车的牛身两侧。画像石

——据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时期人们的日常生活出现的变化。
(2)结合表中的信息来源,就历史文献和出土器物在秦汉社会生活史研究中的作用谈谈你的看法。
7日内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高考热点核心卷(一)历史试题(新高考Ⅱ卷)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齐东野语》记载,“自为遇仙酒肆……遂为湖山旗亭之甲”。宋代时期,这种供人休息驻足的旗亭大量兴建,不少商家因地制宜地在此开设酒肆、茶肆之类。在汴京、洛阳、临安等大城市中,街道不断被拓宽,城中河堤修茸一新,“浮铺”“车担”等流动小贩穿梭其中,成为百姓休闲、赏景、作诗、品茗和社交的绝佳场所,不同身份、职业的人活跃其中,通宵达旦。节日期间,皇帝更是在御街进行“赐御酒”“撒金钱”活动。《岁时广记》“探春游”中载:“大抵都城(汴京)左近皆是园圃,百里之内并无闲地,并纵人赏玩。”此类的城市公共空间在两宋时期得到快速发展,宋政府在节庆日活动期间加强治安、消防等方面的管控;并为防止民众对公共场所地的侵占和破坏,政府数次组织对乱建房舍的拆除、雇佣民众对园圃和街道清洁及对恶意破坏市容卫生人员的抓捕。

——摘编自吴彩霞《试论宋代的城市公共空间》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指出,“在城市建设计划中,应贯彻为生产,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同时规定允许使用地方财政进行市政工业设施及城市公共空间的修建。各城市采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发动群众,清运垃圾、疏浚河道、开辟苗圃、恢复整理旧有公园。1953年后,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国家投资与城市规划局对公共空间的人均面积、功能分区和分布等进行了针对新建城市和旧城市的不同远景规划。除了拓宽马路、规划道路信号灯等,新建城市广场成为这一时期城市建设的亮点,最主要和常见的城市广场是大规模群众性的政治集会场所,空间尺度追求宏大、空间气氛追求宏伟,如北京天安门广场、成都人民广场;此外交通广场广泛筹建,尤其是火车站前广场、机场航运枢纽站广场,不仅解决了人流、车流的集散,也成为旅客的短暂休闲、休憩空间。

——摘编自周波《城市公共空间的历史演变——以20世纪下半叶中国城市公共空间演变为研究重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宋朝时期相比,20世纪50年代中国城市公共空间发展的表现。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认识。
2023-12-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九师联盟2024届高三上学期核心模拟(中)(六)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