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775 道试题
1 . 【中法关系】

材料一   17世纪末叶以后,中国文化信息传入欧洲,使一些学者加强了摆脱传统的信心和依据。孟德斯鸠承认中国的君主专制比较有节制,承认中国的皇帝提倡耕织、兴修水利、实行科举、设置谏官具有发展生产和限制暴政的作用;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治几乎完全持推崇的态度,他盛赞中国君主以农为本、重视生产的政策与措施,建议法国国王也效法中国皇帝举行春耕“籍田”的仪式。

——陈宣良《伏尔泰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二战时期,中法为盟友,都为反法西斯胜利做出巨大贡献,也因此结下深厚的友谊,但中法毕竟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促成它们建交的不止是二战时期的“浅薄缘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美苏冷战”。当时法国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一个高贵的民族,英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领导权力,不能再受美国的控制和摆布,于是他毅然脱离了美国,追求自主权。而当时的中国与苏联决裂,中苏形式严峻,中法两国都迫切需要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来巩固政权,同时更需要结交其他国家来增强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当然戴高乐支持阿尔及利亚的独立并从越南战争中退出,是中法建交的又一原因。两国有着共同的需求,所以戴高乐就产生与中国建交的念头。1963年他派总理富尔访华,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双方在台湾问题上产生分歧,但法国还是同意与中国建交,断绝与台湾地区的外交关系,率先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64年1月27日,法国与中国正式建交,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被外国媒体喻为“外交核爆炸”。

——吕芳《漫谈中法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法国启蒙思想家推崇中国文化的内容,简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中法建交的历史条件。中法关系的独特历史塑造了独特的“中法(建交)精神”,请尝试概括“中法精神”的内涵。
2 . 冷战后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小阿瑟·施莱辛格认为:美国人需要一个敌国,以给外交政策带来焦点和连续性。为了营造一个“民主的世界”,美国有义务去推进民主,扩大自由市场。上述对抗思维出现主要是因为(       
A.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重要的参照系
B.西方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具有世界性
C.中国改革开放后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D.恐怖主义威胁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3 . “自汉以来,成为进身之途的儒学,成为统制社会意识形态的绝对权威,影响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绝对权威”主要是因为儒学(       
A.奠定传统文化基础B.代表下层民众利益
C.符合当时政治需要D.成为官吏选拔标准
4 . “非暴力不合作”主义(     
《印度舆论》中关于“非慕力不合作”主义的相关报道
时间相关报道
1909年12月18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是一把锋利的多刃剑。它可以被用于任何情况。两个相互对立的人如果都使用这柄剑,双方最终都会愉快。它无须流血而卓有成效。它不会生铸,也无人能将它偷走
1911年10月7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的基础就是真理,只有那些不信奉流血的人才可以有效地利用它
1914年7月15日非暴力不合作主义并非弱者的武器。比之存在输赢的体育竞赛,它需要更多的勇气
A.被压迫人民普遍接受的价值体系B.蕴含道德理念的反帝思想武器
C.民族解放运动中消极抵抗的缩影D.有效消除印度种姓歧视的方案
今日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历史试题(吉林卷)
5 . 据统计,1801年全英国约有60万仆人,而到1851年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上升为130万。1901年更是突破200万,达到220万。几乎每户中上阶层家庭都会雇佣家仆,甚至有些经济条件优越的上层工人阶级家庭也会雇佣仆人。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英国(     
A.人们生活方式发生变化B.经济结构的调整完善
C.工业革命持续快速开展D.日益严峻的阶级压迫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列宁在论述新经济政策时说道:“以前没有这种结合,所以现在我们首先要建立这种结合”“使我们在大工业和农业中的社会主义工作同每个农民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找到了我们花很大力量所建立的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由此可见,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A.消除了城市和乡村间的矛盾B.为开展农业集体化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农民对新政权的认同D.探索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道路
7 . 丞相之制被废,十五年(1382年),仿宋制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时朱元璋“‘自操威柄’,直到病危仍‘临朝决事如故’”。这表明当时(       
A.皇权继承者独立决策能力尚未形成
B.分化事权以加强皇权的内阁制确立
C.皇权政治决策的核心地位未受冲击
D.通过模仿继承宋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7日内更新 | 136次组卷 | 3卷引用:吉林省梅河口市第五中学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8 .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体现了(       
A.文明交流B.民族迁徙C.华夏认同D.技术先进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如图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为吏之道》中关于做官的详尽阐述。这反映了秦朝(     
·要清白正直,慎重严谨如一、没有私心,赏功罚过得当。
·要待人和气,与人相处诚挚讲信义,要善于倾听不同的意见。
·要勤于政事,摒弃私欲杂念,多多反思自己。
·要尊敬贤能善待俊杰,无论在野为民还是在朝为官都始终如一。
·要能刚柔相济,仁义忍让,那么蛮横无理的人也对你无可奈何。
·要审慎对待耳闻目睹口言之事,听说十遍不如亲自去看一看。
·要戒除安逸享乐的念头,要忠诚,不为贪图富贵做官,要正行修身。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B.治国理念以法为主兼采各家
C.为吏之道必须正行修身D.地方治理注重道德教化
10 . 在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大规模编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著作。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规定由新成立不久的人民出版社统一承担马恩列斯著作的出版任务。各地图书馆设立了马恩列斯著作专架,方便工农兵读者按需索取。这些做法(     
A.适应了大规模工业化建设的需要B.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
C.配合了新中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D.建立了有效的新闻宣传机制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