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9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马克思主义直接指导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迫使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进行一定程度的社会改革。西方发达国家自19世纪后期开始逐步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这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积极争取自己权利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成果。这反映出马克思主义(     
A.提高了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B.推动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涨
C.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D.加强了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
2023-02-14更新 | 946次组卷 | 16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押题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明中后期,巾帼英雄形象开始普遍流传。《杨家府演义》中和男性一样保家卫国、敢于反抗奸臣当道、追求婚姻自主的杨门女将,《说唐三传》中挂帅出征平定边患、敢爱敢恨的樊梨花,都是杰出的代表。这些巾帼英雄形象的塑造反映了(     
A.主流价值观变化影响生活观念B.商品经济促进文化形式世俗化
C.社会危机下人们对英雄的期待D.文人借女性英雄题材抒发抱负
2023-04-30更新 | 807次组卷 | 11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押题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唐初基本沿袭隋朝制度,三省分立,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之职。玄宗时期,任命亲信文人为翰林学士,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参与朝政决策。宪宗时期,由宦官出任枢密使,在皇帝与宰相、翰林学士之间宣旨传奏。唐朝中枢机构的演变(     
A.说明了三省六部制度名存实亡B.反映中枢大权逐渐向内廷转移
C.说明君主权力受到一定的制约D.导致唐朝政治黑暗和朝政混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下表所示为公元前8~前7世纪亚述君主对外征服战争情况。由此可推知,这些战争(     

君主

征服行动

辛纳赫里布

四战埃兰(中心位于今伊朗),三平巴比伦

阿萨尔哈东

抚平米底(位于今伊朗),征服埃及

阿淑尔巴尼帕二世

攻陷底比斯,侵占埃及,三入苏萨,摧毁埃兰

A.首次完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B.受到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的影响
C.客观上利于推动区域文明交融D.建立起地跨亚非欧的世界性帝国
5 . “国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他们是当时社会统治宗族的成员,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拥有广泛影响力。西周时期“国人”势力开始形成,春秋时期社会影响力达到全盛,战国时期逐渐退出政治历史舞台。“ 国人”社会影响力的变化,反映了
A.分封制度已被完全废弃B.宗法秩序逐渐走向混乱
C.国家治理模式的新发展D.社会组织结构日趋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宋初最高统治者开始重视《大学》和《中庸》,不仅亲自抄写,还赐予臣下学习,“仁宗天圣八年( 1030年)赐进士王拱辰《大学》篇一轴。 ……自后,登第者必赐《儒行》和《大学》《中庸》篇"。宋统治者的做法
A.意在抬升理学的政治地位B.助推了儒学新形态的形成
C.践行了“知行合一”理念D.确立了传统儒学主流地位
2022-02-23更新 | 541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2022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在考古发掘中、商代晩期的都城安阳殷墟、西周王朝的丰镐、周原和洛邑都没有发现外郭城墙,构成了中原早期都城“大都无城墙”的鲜明特色。对此解释最有可能的是
A.皇权至上的强大吸引力
B.经济能力不足无力修建城墙
C.尚未掌握城墙修建技术
D.王都的强大实力和文化自信
2018-12-03更新 | 3218次组卷 | 19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押题文综历史试题
8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A.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王阳明认为,人子有父母之丧,哭与不哭,完全决定于个人”由衷”的情感,而不是“循守格套",情不由衷,在吊客面前“作伪”。据此可知,王阳明
A.摆脱了儒学思想束缚B.否定纲常伦理道德
C.突出个体的自我意识D.倡导知行合一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曾出现过中国民族史撰述高潮,其中王桐龄、吕思勉、林惠祥各自撰写的《中国民族史》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著作。这些著作大都以汉族同化、融合其他民族不断壮大为线索考察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并认为中华民族发展的前途为各民族趋于汉化一途。1939年,顾颉刚有感于帝国主义利用民族问题分裂中国的阴谋,发表了《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提出“五大民族”一词是中国人作茧自缚,授人以分裂的口实,应该正名,“中华民族是一个”,边疆与内地为一体。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材料二   费孝通不赞同顾颉刚的观点,在他看来,中华民族既是一体,又是多元,一体与多元原是辩证统一的概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施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费孝通参与并领导了这一工作,从中他“深切体会到民族是一个……具有亲切认同感的群体。”他于20世纪80年代末发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构建了有关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多元一体”理论。

——摘编自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

材料三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引发了中国民族史的撰述热潮,诸多撰述纷纷以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为主线考察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华民族史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摘编自赵梅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与中国民族史撰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出现民族史撰述高潮的历史背景,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说明王桐龄、吕思勉等著述观点的局限。
(2)根据材料一、二,比较顾颉刚和费孝通在中国民族研究上观点的异同。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形成的原因及意义。
2023-05-01更新 | 445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第一高级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全真模拟押题文综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