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晚清王朝的本意上说,保持“天朝体制”和“上国”地位是宗旨,所以无论面临多大的外界压力,晚清王朝誓死保留了负责朝贡外交事务的理藩院,这种抗争直至1895年朝贡体系完全崩溃为止。在西方的强迫之下,晚清王朝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外交交涉而按西方的要求设置了主管洋务的总理衙门,并在上海和天津设置了南北洋大臣,负责一切对外交涉。而自1875年开始,晚清王朝在内外压力下设置的使领制度就更明显地反映出其对近代国际体系中的国际法原则的一种适应。1873年,同治帝在紫光阁以“五鞠躬礼”代替朝贡礼接见了当时列强驻华公使与代表,此举解决了自1793年以来中西方外交体制在觐礼问题上的争议。对晚清王朝而言,这实属无奈之下的变通与适应。

材料二   1919年的巴黎和会之后,中国外交出现了一个新的现象,那就是政府外交与国民外交的互动加强,取消不平等条约、收回国家主权的意识和行动日益强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欧列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国家在战争中衰落下来,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实现了统一中国的目标,力量的此消彼长为中国的收回主权运动提供了最有希望的可能。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为中国最终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平等参与国际事务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194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家宣言》四个发起国之一和1943年中国参与开罗会议等事件证明,在中国一个时代正在结束,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龙向阳《关于“中国外交近代化”的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9~1945年中国外交地位变化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
2022-04-15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论述题 | 较难(0.4) |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简介

耕织图,就是有关“耕”与“织”的图像资料。南宋楼《耕织图》,是我国现今有确切证据并有摹本留存下来的第一幅体系化耕织图。从宋至清,我国至少问世了数十套系统化的耕织图像,这些图像往往因皇帝或中央政令的形式而被提倡、刊刻与推广。出于各自的不同目的,中国古人创作了《耕织图》等诸多与农事生产相关的图像。那这些图像又是为谁而作呢?创作出来之后它们又发挥了何种实际功效或影响力呢?

——摘编自王加华《教化与象征:中国古代耕织图意义探释》

观点

图与诗的结合提供农民仿效操作的范例,其目的是发展农业生产服务,是一种社会化、大众化的科普著作。南宋楼《耕织图》就被称为“我国第一部图文并茂的农学著作”。

——摘编自臧军《楼〈耕织图》与耕织技术发展》

宋高宗既即位江南,乃下劝农之诏,郡国翕然,思有以灵承上意。四明楼,字寿玉,时为杭之於潜令,乃绘作《耕织图》。

——摘编自【明】宋濠《题织图卷后》等

楼钥将《耕织图》的创作完成与楼的“以课最闻”并述,应是以《耕织图》证其劝课农桑之绩。《耕织图》的创作,也确实为楼琦后来的一系列升迁打下了坚实基础,“初除行在审计司,后历广闫舶使,漕湖北、湖南、淮东,摄长沙,帅维扬,麾节十有余载,所至多著声绩,实基于此”。

——摘编自张万刚《楼琦(耕织图诗)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耕织图》创作的目的或功效,从材料中提取一个观点,并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隋初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度。开皇三年(583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同时也由于魏晋以来,战争频繁,设置常变,行政区划不断缩小,一州仅及汉时一郡,需要加以调整。因此,根据“存要去闲,并小为大”的原则,将州、郡、县三级制度改为州、县二级制度(炀帝时改州为郡)。同时,将任免地方重要属吏的权力,收归朝廷,凡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吏部任免,并由吏部每年考核一次。后又规定刺史以下的地方官,三年一换,不得重任,并须回避本郡,使地方豪强难于把持本地政务。特别是仿北魏例收回了地方官对死罪的处决权,文帝在诏书中明确规定宣布“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覆,事尽然后上省奏裁”。至此,封建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较为成熟的阶段。

——摘编自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主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初地方行政制度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4 . 唐代李郢在进士及第前,曾在杭州与人争聘邻家女子,在门第和财礼都不能定夺的情况下,女方便“请各赋一篇,以定胜负”。结果李郢以诗赋标格胜出,成为邻氏的佳婿。这表明唐代
A.社会阶层流动加速B.传统观念发生变化
C.门第观念已经消除D.选官制度产生变动
2022-04-15更新 | 334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公元426年,罗马帝国颁布《学说引证法》,该法规定享有法律解答权的法学家仅有五位,又规定“五大法学家的意见相左时,以多数为准;不能形成多数时,则以帕比尼安的学说为准;如果帕比尼安未发表意见,则由执法者自行选择”的适用规则。由此可知,古代罗马
A.注重维护帝国的法律权威B.赋予法学家解释法律的特权
C.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D.追求司法审判的公平与公正
2022-04-15更新 | 13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6 . 美国独立后十三个州一致选择了邦联体制;后由于邦联体制弊端暴露,不得不制定1787年宪法,在宪法中采取了联邦制和三权分立的设计。这些都集中体现了美国人
A.对直接民主的追求B.对自由价值的珍视
C.对社会公正的渴望D.对平等价值的热爱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7 . 1960年,美日签订新的《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条约删除了明显有损日本主权的条款,增加了双方磋商合作的约定;明确了美国对日本的防卫义务,规定了日本须采取相应措施巩固与美国的安全合作。这一条约的签订
A.反映出日本已成为政治大国B.标志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意味着美日平等关系的建立D.表明美国继续在亚洲推行冷战
2022-04-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五四运动前后,王光祈广泛接触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成为外来新思想的积极鼓吹者、空想社会主义的实践家。王光祈曾写道,一战结束后,中国青年“对于旧社会、旧家庭、旧信仰、旧组织以及一切旧制度,处处皆在怀疑,时时皆思改造,万口同声的要求一个新生活”。1919年他在《晨报》发表《城市中的新生活》,提出在城市中成立工读互助团。王光祈四处奔走游说,很快得到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文化名人的支持。《城市中的新生活》一文发表的当月月底,工读互助团便在北京正式成立,参加者达数十人。大家立志要终身做工、终身读书、改造社会、建设“新生活”,并表示要脱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和学校关系。19201月,王光祈在《少年中国》杂志发表题为《工读互助团》的署名文章,提出:“工读互助团是新社会的胎儿,是实行我们理想的第一步。”他将“这次工读互助团的运动”称作“平和的经济革命”,由此正式开启了北京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验,但最终以失败告终。

——摘编自苏峰《北京工读互助团:一场追求“新生活”的社会实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光祈工读互助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王光祈的工读互助实践活动。
2022-04-15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9 . 从明仁宗开始,在不升“大学士”官阶的前提下,进封阁臣师保、尚书衔,官秩擢至一二品,使得阁臣在地位上可以平视,甚至超过六部尚书,但阁臣“虽居内阁,官必以尚书为尊”。阁臣这一地位
A.对专制皇权有一定制约B.未突破明初祖制的限制
C.可有效弥补相权的缺失D.利于内阁对六部的控制
2022-04-15更新 | 348次组卷 | 4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1917年,毛泽东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日本某君以东方思想均不切于实际生活。诚哉其言!吾意即西方思想亦未必尽是,几多之部分,亦应与东方思想同时改造也。”毛泽东这一言论意在
A.宣扬彻底改造传统思想B.鼓励学习马克思主义
C.倡议中西文化融合发展D.反对日本的文化侵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