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1 道试题
1 . 2023年1月,美国财长耶伦访问赞比亚,要求赞比亚对其高达170亿美元的债务进行重组,以便获得世界货币基金组织的13亿美元贷款。耶伦以13亿美元扶持贷款为要挟,要求赞比亚向更高比例的西方金融机构贷款。此举(       
A.得益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制度化运作
B.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与思想观念变革
C.反映了“新殖民主义”制约第三世界国家独立发展
D.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度参与全球化发展的进程
昨日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贵州省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考前冲刺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据史书记载,唐朝中后期湖北某地一名崔姓农民,“原家贫乏,偶种桔约千余株,每岁大获其利”;同时,江南地区也出现了许多这样的农民家庭:他们“涸湖池取鱼,获龟犹倍多,悉刳其肉,载龟板至江陵鬻之,厚得金帛”。这些现象的出现(     
A.说明了多种经营方式的普及B.反映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C.体现了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D.受到了税制改革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3 . 1871年,美国海军袭击了朝鲜半岛西侧的江华岛,并摧毁了当地的要塞。1898年,美国吞并夏威夷王国并宣称:“我们需要夏威夷就像我们需要加利福尼亚一样,而且更加需要。”这些行为(     
A.加速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B.标志着帝国主义时代的来临
C.致力于扩大倾销商品的市场D.表明美国拥有亚太地区霸权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4 . 澶渊之盟达成后,宋真宗欲“封禅泰山,镇服四海”,又恐为宰相王旦所阻,竟在宫中单独宴请王旦并赐御酒,王旦回家后才发现御赐酒樽中尽是珠宝。封禅大典后,王旦对未能阻止此类劳民伤财的闹剧后悔不已。这说明宋真宗时期(     
A.君权受到多重限制B.官场风气腐朽黑暗
C.文人政治特征明显D.相权不断遭到削弱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贵州建省以后,明朝政府在采取各种措施重点培养和教育土司子弟之外,还大力创办社学,发展初等教育。自永乐以后,明廷严督贵州各属长官司于衙门附近及少数民族聚居区创办社学,令少数民族蒙童入学,读书习礼、接受儒学文化。明朝统治者为普及社学教育,一再提高社学的社会地位。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年)规定,社学中优秀学生可以直接升入各级儒学校学习,语令社学中“有俊秀向学者,许补儒学生员”把社学与府、州、县儒学在学制上衔接起来,调动了地方创办社学和民间子弟踊跃入学的积极性。弘治十七年(1504年),再次重申,要求全国各地抓紧创办社学,是年;“令府、州、县建立社学,选择明师,民间幼童十五岁以下者送入读书”.在中央政府的三令五申下,贵州出现大办社学的热潮。自弘治年间贵州按察使钱钺带头创办社学以后,各级地方官吏、社会贤达及民间有识之士纷纷出资也出力创办社学。据明代贵州各地方志书记载,明政府在各府州县治地、土司辖区与土流并治地区广泛设立的社学约有200所。未见于记载者肯定还有很多,可见当时社学的发达。

——摘编自张羽琼《贵州古代教育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贵州社学教育发展的作用。
2024-05-1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毕节市高三下学期三模考试历史试题
6 . 郡国庙是西汉特有的产物,是伸张刘氏统治权力的一种有效方式。文、景、武帝时期,诸侯国由于立有先帝的宗庙,等于有了“礼制”给予的入承大统的正当性。至元帝时期,中央政府取得了罢郡国庙的彻底胜利。这种变化反映了(       
A.汉代地方治理能力的提升B.礼制兴革与维护统治的关系
C.中央集权制度的持续加强D.诸侯王国势力得到一定膨胀
2024-05-09更新 | 6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33年,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颁布了《劳动互助社组织纲要》,着力推动互助社的发展,兴修水利、发动群众开垦荒地。当年,中央苏区农业收获量比1932年增加了15%。1934年公营工厂已有32个。这体现了苏维埃中央政府(     
A.对新民主主义经济的早期探索B.受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影响
C.公有制成为经济发展主要成分D.以发展农业合作社为主要任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8 . 康熙按政治需要重新诠释孔孟程朱之道,以汉制汉,不妨碍他恪守祖制;他对待蒙藏边疆诸族,重视喇嘛教作用;在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不改变当地民族的信仰。其做法的历史影响在于(     
A.继承了政教合一的传统B.承认国家的多元信仰
C.推动了大一统国家发展D.突破传统文化的藩篱
2024-05-06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高三下学期适应性考试(二)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文明强大的创新性,形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样态。从源流上来看,中华民族自始便是多元的,民族文化间交往交流交融是历史的常态。博采众长、有容乃大,是中华文明诞育之时便携带的文化基因。正是在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互联、重构融合中,打破了原生性民族的封闭性、保守性和落后性,不断促进中华大地多元民族群体的交流融合,推动中华文明不断向前发展。

19世纪中期,中华文明在挫折磨难中加速向现代文明转型发展。一方面,我国面临着内部社会矛盾激化的挑战;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为基础的西方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华传统文明。在反复实践中,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被重新激发出来,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走上了向现代民族、现代国家以及现代文明的全方位转型之路。

——摘编自朱军、张兰《论中华文明的五大特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历史相关知识,就“中华文明的创新性”自拟论题,从整体或局部任一角度进行阐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不得抄袭材料中的案例)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7世纪中叶,日本通过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律令制国家,将贵族的私地私民均收归国有,行班田收授之法,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所授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田地由国家收回。该措施(     
A.推动了庄园经济发展B.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
C.强化了天皇专制统治D.削弱了幕府的经济基础
2024-04-28更新 | 12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高三二模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