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1 . 下图是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商代晚期)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太阳神鸟金饰。图中圆形图案象征太阳,中心向外辐射的十二条旋转的金色光芒线以及最外围首尾相接的四只“神鸟”象征十二个月周而复始和四季轮回。这体现了(       

A.成都平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
B.商代先民对图腾和太阳的崇拜情节
C.先秦时期发达的天文学和手工技艺
D.古人已具备朴素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2024-06-05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2 . 1915年,日本出口中国自行车总价值达到55687关平两,占中国全年自行车总进口价值的59.70%,以绝对优势位列第一。而老牌自行车工业强国英国占35.73%,屈居第二。之后连续3年,日产自行车都占据中国市场第一进口国的位置。这说明当时(       
A.列强对中国市场争夺激烈B.英国丧失大国地位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很迅速D.日本加紧对华侵略
2024-05-15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分为两个阶段。

1918-1928年为第一阶段,民族解放运动出现了第一次高潮。1918年,土耳其发动了凯末尔资产阶级革命。19191月,阿根廷首都工人发动总罢工。3月,朝鲜人民举行了反日起义,埃及发生反英武装起义。4月,印度爆发第一次非暴力不合作运动。5月,中国爆发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1921年比属刚果兴起了带有宗教色彩的反帝运动。1922年墨西哥几十万农民发动了全国性的总暴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转入低潮后,东方的民族解放运动仍在继续发展。

1929-1939年为第二阶段。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的高涨。19302月,越南国民党领导了安沛起义。1933年,印度尼西亚爆发了军舰起义。1934年到1939年墨西哥实行了卡德纳斯政府的改革。193510月,埃塞俄比亚人民坚持进行抗疫斗争。1936年,智利人民阵线成立。19377月,中国人民开始了全面抗日战争。第二阶段的民族解放运动,在许多国家具有反法西斯侵略性质,成为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一部分。

——摘编自王斯德《世界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意义。
2024-05-10更新 | 15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侯建新在《中世纪与欧洲文明元规则》一文中提出了文明“元规则”(meta-rules)这一重要概念。他认为“元规则”指:某种特定文明的首要、起始和关键的规则,被社会广泛认同并被明确定义,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以至渗入法律和政治制度层面;它们是决定规则的规则。文明元规则的内涵高度稳定,外在表现形式随着不同文明的交流和借鉴而变换,更随着时代和空间变换而变换,有时看上去甚至面目全非,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一种文明都保留着其独有的原始特征。

根据材料,提炼出一项中华文明的“元规则”,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达清晰)
2024-05-10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近现代中国,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以来,政党逐渐成为了民族与国家之间的连结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党的意识形态和组织体系的建设,来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国家”的双重建构。在民族独立运动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号召,团结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在民族国家建构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党的组织体系和意识形态共同嵌入国家的制度结构中,逐渐完成了国家政权和民族认同的双重建构。它将国家权力的触角延伸至社会最基层;同时,它培育了国民的民族意识,塑造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华民族团结的核心纽带:它用组织来团结人民的行动,缔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政权。中国共产党成为了连结中华民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政治桥梁。

——摘编自王金红、李水胜《中国共产党与近现代中国的民族国家建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引领近现代中国“民族一国家”的双重建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推动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因素。
2024-05-10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是独属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形态,兼具物理空间、社会形态与精神投射的多重维度。

材料一   南宋时期,《乾道临安志》《淳祐临安志》以及《咸淳临安志》相继问世,后人并称“临安三志”。《乾道临安志》主要记述南宋临安的皇室宫苑、朝廷机构、物产风俗、历代牧守;《淳祐临安志》主要载述南宋临安的城府、山川;《咸淳临安志》征材宏富,体例井然,对疆域、山川、秩官、风土、人物等内容均有记载,是三本志书中篇幅最长的一部。临安三志在中国古代都城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比较《咸淳临安志》与《长安志》,显然都城志在南宋时期已趋于定型。都城志发展至两宋时期,体例趋于完备,内容也更为丰富,这与当时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修志风气的盛行分不开。

——摘编自黄硕《临安三志研究》

材料二   临安成为都城的原因,首要问题是财赋。绍兴僻处海隅,州城狭小,其所在浙东地区的物产无法满足行都的财赋供应,距离驻扎在江淮一带的宋军也较远,不利于遥控指挥。绍兴二年(1132年)四月初一,回到临安的赵构将由绍兴府治改成的行宫赐还地方,复为府治,表示不再考虑将绍兴作为行都的候选地。其二是区位。临安有运河交通之便,腹地也比绍兴更广。建康的经济地理、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等条件都更优于临安,但就防御金兵来说,不如临安安全。他放弃在地理上有镇东南之势的建康,选择地势狭窄、僻在海隅的临安的主要原因,无非是前者太过靠近长江,而后者离金兵更远,且有“重江之险”。

——摘编自包伟民《南宋临安—壮心未与年俱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临安三志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南宋临安城发展的原因。
2024-05-10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7 . 在战后重建和冷战的时代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公民不需劳动、不需缴纳税费就可以从国家的福利体系中获得足以维持基本生活的各种保障和支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公民劳动权利的变相剥夺。这说明西方国家(       
A.主导了民众的社会生活B.公民的社会权利存在缺失
C.即将削减社会福利开支D.福利责任存在非理性扩展
2024-05-10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8 . 苏联在1932年至1933年产生大饥荒之后,依旧将粮食卖给其他国家。其中1932年出口数量为一亿八千一百万公担,1933年的出口数量为一千万公担。这反映当时苏联(       
A.一五计划成效显著B.集体农庄取得成功
C.获得群众广泛支持D.对工业化的急迫性
2024-05-1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9 . 康德把“懒惰和怯懦”作为导致人处于“不成熟状态”的原因,因为懒惰,人们过于安逸或依赖外界,而无法自身独立;因为怯懦,人们只能固守传统,无法改变思维。由此可知康德主张(       
A.人要敢于独立运用理性B.挑战上帝的权威和旧秩序
C.人的尊严应为最高宗旨D.进一步丰富人文主义内涵
2024-05-10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10 . 中世纪时期的西欧不是一个统一的政治实体。层层的采邑分封,使得任何一个社会阶层都不可能积累起足够的政治资源,在广泛的地域内建立起稳固的经济政治共同体。这表明中世纪的西欧(       
A.国王权力受教会势力制约B.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C.呈现出松散性的结构特征D.地方完全不受国家控制
2024-05-10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贵州省遵义市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