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他在该书中提出的“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势力的日益增长,从而引起了斯巴达人的恐惧”的观点,在2012年被美国国际问题专家格雷厄姆·艾利森概括为“修昔底德陷阱”,用来表示传统大国与新兴大国间的争端。据此可知(     
A.历史认识需要史料来丰富B.历史学家大都真实书写历史
C.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偶发性D.历史演绎带有主观功利色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2 . 2009年曹操墓的发现,使曹氏及其家人的故事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此正是“岁月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在历史记载和民间话本等诸多材料中,曹操形象犹如川戏之“变脸”。研究发现,曹操在戏台上虽是白脸,实是了不起的人物,几个儿子都才兼文武。曹丕多才多艺,会使剑,在宴席前曾以甘蔗代替,击败对手。反而是号称有八斗之才的曹植,武的方面差。有人则分析指出曹植一直希望能有机会带兵打仗,只是始终未能获得准许而已。还有研究者认为,曹植之所以渴望上前线,并非真想立功建业,只不过是想离开牢狱式的“封邑”。这说明
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
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
C.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2018-06-01更新 | 1303次组卷 | 14卷引用:浙江省2018年4月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在鸦片战争中琦善作为钦差大臣,代替林则徐与英国代表交涉周旋。不同时代的学者对琦善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有学者认为,琦善是导致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是一个“胆小鬼”“卖国贼”;也有学者认为,琦善具有远超时人的外交家的智慧,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
A.历史学家的认知水平与生命体验存在差异
B.历史学家思维习惯及对外部世界认知不同
C.时代大势、史观史论以及意识形态的因素
D.历史人物的复杂性使研究者难以准确定论
2021-01-26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4 . 中共八大是我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良好开端,但之后遭遇了严重失误和重大挫折。长期以来,关于八大路线中断原因的研究是八大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有学者认为“党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思想准备不足是八大路线中断的根本原因。有研究者认为“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对八大路线的中断或起了催化剂作用,或是直接原因。”还有人从国际共运的形势分析指出“1956年前后国内外重大事件影响了党和毛泽东对形势的判断,作出了错误结论。”这表明
A.历史解释需要通过出土文物加以印证
B.对同一历史事件发生原因的历史解释可能是多元的
C.历史学追求的是史实的纯粹与客观,历史解释的实际价值有限
D.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
2021-01-22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西州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传统观点认为17世纪的英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后来有学者通过对双方阵营社会成分的分析,提出英国革命不是一次阶级革命;还有学者认为英国革命具有清教和宪政的双重属性。据此可知,关于英国革命的认识
A.随时代发展历史解释日益多元B.说明研究者的立场影响历史事实
C.因研究视角的拓展而渐趋真实D.后期史学家的研究更加科学合理
2020-05-20更新 | 460次组卷 | 3卷引用:2020届四川省泸州市高三二诊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四等人制”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在以往的历史著述中被广为论述,如史学家钱穆《国史大纲》第三十五章第三节“元代之政治情态”中,称“第一最著者,为其政治上之显分阶级……依种类分为四等。”但近年来,中外一些学者从具体史料出发,对“四等人制”提出质疑,如刘晓认为:“‘四等人制’从未见诸任何元代官方文件……只是后人将元朝相关零散规定加以概括总结而形成的一种理论假设。”对此,最为准确的解读是(     
A.元朝“四等人制”已被广为接受,刘晓的研究多余
B.钱穆是近代著名的历史专家,其观点更具有权威性
C.历史的研究往往见仁见智,两种说法各有其道理
D.“四等人制”的真相需要进一步的探究与考订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全球史研究中,不少学者持一种宽泛的全球化观念,研究范围包括了从古代到近现代的历史进程。美国历史学家布鲁斯·马兹利什在则关注当代全球化现象,把二战后史学界的全球化研究界定为“新全球史”、其研究主题包括冷战与全球化、跨国公司、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性与地方性的关系、全球文明等。这说明
A.研究者的学术背景会影响历史研究的方向
B.研究成果越新越能够接近历史发展的真相
C.“新全球史”才是对世界历史的正确解读
D.“新全球史”是对传统全球化观念的否定
2019-08-26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8 . 解释唐代士族衰弱的原因时,许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科举的兴起所致。然而美国的中国古代史专家陆威仪认为,这是倒果为因。虽然进士举越来越重要,但是旧的家族娴熟地掌握了这种考试,以至于进士举成为大家族确保自身永久地位的一条新途径。不同于后来中国朝代科举以笔试为主、考官无从知晓答题人身份的规定,唐代的科举要求主考人和应试者之间、应试者们自身之间一种广泛的、遵照礼仪的互动。科举过程中强烈的社会因素也总是优惠士族的子孙。关于这一史学争鸣,下列说法正确的(     
A.历史研究只有质疑精神才能还原历史的真相
B.新的历史解释离不开新史料的发掘
C.在争论中我们有可能不断接近真相
D.家国情怀会影响历史学家的价值
2023-11-29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一般高中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9 . 【加试题】近日,研究者陈景元重申了他坚持四十年的看法,“兵马俑主人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芈月”,这一观点引起各方热议。有学者指出“历史上早就有定论的事情,讨论没有任何意义”。对此,史学研究应遵循(       
A.考古资料是唯一证据B.专家观点是主要依据
C.史学争鸣是必要途径D.小心求证是重要手段
2016-07-19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2016学年浙江绍兴一中高二下期中历史试卷
10 . 【加试题】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
B.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
C.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D.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