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7 道试题
1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有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的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史实准确的是
A.《浅议秦代分封制利弊》B.《谈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与影响》
C.《简议汉代的科举制度》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 . 学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专题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夏商西周》B.《趣谈秦始皇与郡县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D.《论元代内阁制与中央集权的强化》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4 . 学过《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后,某班四位同学分别撰写研究历史小论文,其中论文标题出现史实错误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朝代——夏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9-11-06更新 | 125次组卷 | 57卷引用:2012-2013学年四川省雅安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
5 . 下列历史论文的标题中,出现明显知识性错误的一项是
A.《浅议我国世袭制度的创立者——黄帝》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六部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谈谈科举制对现代教育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容易(0.94) |
名校
6 . 学完“古代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后,某班四位同学就本单元内容分别拟定四个选题准备开展研究,这四个选题的研究最终将无法成功的是
A.《浅议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创立者—大禹》
B.《趣谈周武王与分封制》
C.《论隋唐三省制度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D.《论清代丞相与军机大臣的权力制衡》
2018-01-08更新 | 238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4-2015学年四川雅安中学高一上期10月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开展“冀中一日”写作运动,收到来自干部、士兵和老百姓共5万多篇稿件(如下图所示)。这一写作运动(     
“冀中一日”写作运动部分来稿内容摘编
◎站岗的60多岁老大伯坐在树荫底下,鼻孔里断断续续地哼着一首抗日歌曲。
◎七八岁的孩子挺着胸膛站岗,见到生人,先问识字牌上的字,再检查通行证。
◎一位八路军战士回家探亲,儿子称其“爹同志”,父亲回称“儿子同志”
◎民众学习“唯物史观、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识字“保卫麦收”“努力春耕”等
A.抓住了抗日战争形势好转的时机B.广泛传播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C.增强了根据地军民的政权认同感D.有效提高了根据地文化水准
8 . 《梦溪笔谈》是北宋沈括所撰的一部兼具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共609个条目,其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如下,由此可知该著作
《梦溪笔谈》自然科学条目分类表(摘编自祖慧:《沈括评传》)
内容条数内容条数
自然观(阴阳五行)13数学12
物理学40化学9
天文学26地学37
生物医学88工程技术30
A.系统总结了古代科技成就B.主要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
C.记录并指导人民生产实践D.没有摆脱经验型实用性思维
9 . 下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的变化表(摘编自龚关《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导致这一时期粮、棉、钢、煤产量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粮产量棉产量钢产量煤产量
1952年1.64亿吨130.4万吨135万吨0.65亿吨
1957年1.95亿吨164万吨535万吨1.3亿吨
增长19%26%296%100%
A.恢复国民经济B.土地改革C.一五计划实施D.抗美援朝
10 . 关于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党和国家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下表所示为中国近现代阐释民族关系和民族政策的一系列重要表述摘编。这些表述体现了
时间重要表述
1941年《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规定,依据民族平等原则“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区”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强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A.汉族谦虚礼让的传统B.消除民族差别的理想
C.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D.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