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从1917年到2017年的百年间,各种力量不断地分化组合,影响着世界格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17年俄国革命经历哪两个阶段?革命的成功对世界局势产生怎样的影响?
(2)二战后,美国为遏制社会主义力量,在欧洲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形成怎样的世界格局?
(3)20世纪70年代后,新兴政治力量崛起,冲击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世界格局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该趋势对国际关系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9-10高一上·河北·期中
名校
2 . 秦朝时期开始形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据此回答以下问题:
(1)秦朝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建立的最大意义是什么?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必须要解决两个矛盾,这两个矛盾分别是什么?元与明两个朝代在解决这两个矛盾方面有什么重大举措?
(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的趋势是什么?
(4)清朝前期,专制主义达到了顶峰;清朝晚期,专制主义遭到毁灭性打击。请分别指出与这两个历史现象有关的历史事件。
2019-09-1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邯郸四中2009-20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3 .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早期表现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经济全球化开始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经济全球化的开始?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于何时,推动其最终形成的历史事件是什么?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发生后,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什么措施阻碍了世界市场发展?
(3)二战后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包括哪两大体系?其有何特点?
(4)20世纪90年代推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的政治因素是什么?有人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此,你如何理解?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一体现的中国古代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与图一相比,图二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图三中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什么政治特点?综合上述图示,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
2017-02-17更新 | 169次组卷 | 2卷引用:【全国百强校】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中学人民版高高一历史必修一1.4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作业

6 . 任何权力如果不加以有效约束,就会被滥用,在君主专制的封建社会尤其如此。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一统天下,置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魏晋以后,监察制度的变化有二:一是御史台从少府中独立出来,成为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独立监察机构;二是不再设置固定的地方监察机关,改由中央不定期地派遣巡御史监察地方官吏,而御史的职权,也不断加强。

宋元时期,宋代监察制度的变化主要是在地方设立通判,负责对地方官的监察,成为皇帝在地方上的耳目。元代尤重监察御史,御史台与出令的中书省互不统属;御史大夫有权直接选任台官,因而大大提高了监察官员的地位。

材料二古代监察机构及官员相对独立,有职有权,是廉政建设中制衡机制的体现。从整个政治结构来看,是同体监督;但从结构内部的相互制约来讲,其相对独立,又是异体监督的表现。监察官员权力过大,不加制约也不行。开元年间,唐玄宗就规定弹奏应先通过御史台副长官御史中丞,再通报中书、门下,然后方可弹奏。唐中宗时又下令弹劾官员必须先送奏章,有关部门批准后才可当廷弹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御史的权力。宋代又给尚书省以奏报御史失职之权,使政府与监察部门相互牵制。这种制约权力的方法,在廉政肃贪、保证监察制度的正确施行中起到了一定作用。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时期的监察制度较秦汉时期有何变化。

(2)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是如何对地方官员进行监督的。

(3)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特点。谈谈你对古代监察制度的看法。

7 .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时间
区域
东汉后期唐朝前期
黄河流域765669
长江流域342611

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比较以上两表,提取一项有关汉语中外来词引入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016-11-03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高三上期期中历史试卷

9 . 阅读下列有关宗教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宗教改革(英语:Reformation),开始于欧洲16世纪基督教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运动(抗议宗教改革运动,ProtestantReformation),该运动奠定了新教基础,同时也瓦解了从罗马帝国颁布基督教为国家宗教以后由天主教会所主导的政教体系,为后来西方国家从基督教统治下的封建社会过渡到多元化的现代社会奠定基础,因而西方史学界直接称之为“改革运动”(Reformation)。

——《百度百科》

材料二

亨利八世(1509-1547年)原反对马丁路德和更正教,后与王后凯瑟琳(Catherine)离婚,遂成为他改革的导火索。从实质上看,变革是在英格兰民族主义和反教权主义日益高涨的情况下实现的,并和亨利八世的对法战争和西欧的国际格局变化都有一定的联系。他受拒于罗马皇帝,因此1534年与更正教合作并共同通过《最高治权法案”》(ActofSupremacy)宣布创立英国国教(Anglicanchurch),又称圣公会,与罗马旧教的教义仪式并无二致,只是英国王代替罗马教皇成为政教权威。同时亨利八世也是最早研习全球地理的欧洲统治者。(注释:更正教——对新教的一种翻译。)

——《百度百科》

材料三

基于“宗教是人民的鸦片”的理解,讨论儒家文化是否也是一种宗教,也就变成对儒家文化“历史罪行”的审查和认定——儒家文化不仅被等同于封建专制,被认定为“吃人的礼教”,如果再加上一条“人民的鸦片”,可谓罪上加罪,那就可以在打倒的基础上,“再踏上一只脚”,“永世不得翻身”!由此,关于儒教是否是宗教的讨论就超越了单纯学术领域,带有为儒家文化或给予政治审判或给予政治辩护的味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材料四

可是,儒教的“天”并不等同于基督教的“神”,儒教的圣人也并不具有神性和法力,儒教的成贤成圣并不寄望于来世和往生,然而这并不妨碍儒教成为一种宗教。儒教是“神道设教”,作为人之养成的教化之教与作为安身立命的宗教之教合而为一。

儒教的“执无鬼而学祭礼”曾招致墨子后学的批评,面对释、道二教的昌盛,儒教在唐宋的复兴中也同样重新处理生死存殁的议题,儒教仍然始终坚持“子不语怪力乱神”的立场,但这并不妨碍儒教起着“为天地立志,为生民立道”。

摘自<认识儒教>——彭永捷

(1)阅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马丁·路德、加尔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内容。

(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儒教的作用。

2016-11-18更新 | 124次组卷 | 3卷引用:河北省衡水中学滁州分校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