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学者霍布斯鲍姆在《资本的年代:18481875》中指出:十九世纪是一个以自由主义资产阶级为主轴的世纪,一个改造世界的世纪。它于革命烟硝中诞生,在资本积累上茁壮,随帝国扩张而臻于巅峰。火车、汽船等新科技将场景从欧洲拉至世界,衣着素朴的主角们,自信而冷静地演出这个不闻起伏跌宕,但见壮阔宏伟的胜利时代。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霍布斯鲍姆的观点。(要求:观点正确,持论有据,逻辑清晰)
2 . 简要评析“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影响。
2021-04-27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九一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为什么一个前现代世界长期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化世界的转变过程中如此步履维艰、艰险迭起呢?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资本主义的渗透和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的, “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种解释的分析框架。

—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的其中一种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

4 .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是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冲突的历史。对此,马克思和斯塔夫里阿诺斯有着不同的观点。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中认为,在文明的交汇中只有一种结果,就是“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的征服和消灭”。而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文明交汇中一定会出现文明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的结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马克思或斯塔夫里阿诺斯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析;运用相关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观点明确。)
2016-11-21更新 | 118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届江西省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高三12月联考历史试卷
5 .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6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分为两个阶段:1914—1917年为欧洲阶段,1917—1918年为全球阶段。
——摘编自(美)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
材料二        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印度外交官、历史学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将1917年视为一战从欧洲阶段转入全球阶段的主要依据。
(2)结合时代背景,评析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
2015-03-31更新 | 1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东潍坊市高三3月质监文综历史试卷

7 .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是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公元前5世纪开始,有一批人对于政治、伦理和辩论术之间的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当时人称他们为“雄辩家”或“智者”。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法语“文艺复兴”一词的意思是“再生”,它指的是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之间的一轮艺术和知识的创新,反映了西欧高度发展的城市社会的持续发展。

——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智者”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指出材料二中“再生”一词的实质,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文艺复兴时期人文精神内涵。

(3)结合史实扼要评述人文主义思想的进步性。

8 . 材料 如果第三世界在华盛顿发出了什么信息的话,那就是:我们仍然为全球化付出代价,只要我们能确信,如果我们按规则办事,它就会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从现在起,我们要参与制订这些规则。印尼经济学家马里·潘格斯图说:“不能只是给发展中国家一个金融结构的全球模式,让它们要么接受,要么抛弃。它们必须成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
——(美)《商业周刊》1998年10月19日评论《对自由市场的信心危机》
评述材料中发展中国家对于全球化的观点。(就材料观点进行评论,要求史论结合,层次清晰,表述清楚)
2016-11-27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14届陕西西安铁一中及国际合作校高三4月月考文综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在上世纪的学术界,多数传统观点认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17世纪后期18世纪末),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发展经济文化,加强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方面有重大功绩,是大清帝国国力鼎盛,雄踞东方,史称“康乾盛世”,这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高峰。进入21世纪后,史学界将康乾盛世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进行比较,并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进行研究。多数学者认为康乾盛世如果“横向比较的话,相对西方的发展则明显是缓慢的。”“与欧美国家的发展相比较,康乾盛世不免黯然失色,虽然它取得了中国古代社会所能达到的最大成就,但却落后与西方国家,落后于人类历史前进的步伐和时代的潮流。而且比较起来,二者变动与发展的速度,更是迅猛的不可同日而语。”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清朝康乾盛世的观点。
2013-07-01更新 | 81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2-2013学年湖南浏阳一中高二4月段考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