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利玛窦(1552~1610年)是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的传教士。1582年他来到澳门,通过不断“送礼”,获准到内地传教,利玛窦传教时尊重中国人“祭孔祀祖”的习俗,同时倡导“上帝就是你们所知的天,他曾经启示过你们的孔丘、孟轲和许多古昔君王,我们的来到,不是否定你们的圣经贤传,只是提出一些补充而已。”他还与徐光启等人译著了《几何原本》《乾坤体义》《同文指算》《经天该》《万国舆图》等图书,其中也掺杂了不少宗教神话。他还将中国的《四书》翻译成拉丁文,传到了西方世界。
——摘编自《传教士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二 李提摩太(1845~1919年)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卡马登郡。1869年底,25岁的李提摩太牧师如愿地登上了开往中国的轮船。1876年至1878年,历时三年华北大旱,李提摩太来到山西立即高效率地投入赈灾工作,他把记录灾区景象的日记和呼吁救济的报告设法送回英国。英国人设立了一个救灾捐助基金会,短时间内共募集白银二十万两,约六万英镑。1891年后李提摩太投身到广学会(注:传教士创办的文化出版机构)的工作中,宣传中国需要的政治、经济、法律、工业、交通和社会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首教官员,次教富绅,三教儒士,四教平民”,“如是十数年后,(中国)内不惧民多不能养,外亦不畏各大国之强,势均力敌,内外两患自消”。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人士都是凭借广学会出版的书籍接受最初的启蒙教育。公车上书时,李提摩太正在北京,康有为慕名来访,把引起轰动的上皇帝请愿书拿给李提摩太看。李提摩太给远方妻子的信中提到:“我吃惊地发现,我曾提出的各项建议几乎都被揉进了请愿书中,并被浓缩在一个绝妙的小小的指南针中。无怪乎他来拜访我,因为我们有这么多共同点。”1902年李提摩太利用庚子赔款建立了山西大学堂。
——摘编自刘伟波《上帝的使者——李提摩太在中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利玛窦在华活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的主要变化。
2016-12-12更新 | 45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山西太原高三模拟(三)文综历史试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英法两国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总人口(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
英国(1851年)约180048%52%
法国(1851年)约360075%25%

材料二城市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在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开始的。中国的城市化是在半殖民地化的特定历史背景下发端的,处处打上了侵略的络印。……在城市建设方面,清政府官员落后无为。历届反动政府与帝国主义一道视城市经济为其钱袋,(垄断和控制资源),暴敛勒索,城中贫民窟、棚铺区随处可见。……(外资控制下),民资萎缩,始终没能成为城市化的主导力量。到1949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为79.9亿元,占工农业生产总值的17%,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10.6%,中国仍处于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摘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中国近代城市化概况(组编自陶炎武《试论中国近代城市化进程》)

(l)根据材料一,指出英法两国城市化程度有何差异?结合所学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中国近代城市化的核心驱动力,概括中国近代城市化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成因。

2017-04-17更新 | 33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青海省西宁市高三下学期复习检测一(一模)文综-历史试卷

3 . 阅读下面材料,并回答问题。

“西方”“东洋”这些名称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都有一个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西方”名称的演变

时期名称主要范围
汉朝西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主要指塔里木盆地及其周围地区
东汉西域所载范围包括东罗马帝国,印度,波斯等国
唐朝西域涵盖之前的西域,增“西天”即印度
五代西洋马来半岛和印尼苏门答腊周围海域
明代西洋东南亚西亚东非或印度洋周围国家
西方欧洲国家
晚清西方、西洋专指欧洲国家
二战后西方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包括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

材料二“东洋”名称来源宋代,是古代中国人原创的地理名词。“东洋”原指中国沿海,外延是东海以远、朝鲜半岛和日本乃至太平洋岛国,是以中国为中心的地理概念,“东洋史”就是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但近代以后,“东洋”词义却发生了急剧变化。日本历史学家重新诠释了“东洋史”,“东洋史”中的主角不仅由中国变成日本,甚至就连“东洋”之名,亦被日本独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2)二战后的“西方”与晚清的“西方”内涵有何不同?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有何共同特点?

(3)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东洋易主”的原因。

2017-06-09更新 | 18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揭阳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4 . 海权就是拥有或享有对海洋的控制权和利用权,海权对国家的盛衰有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位外国史学家认为:明朝时期的中国正朝着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潜在的可能从未实现。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二 道光二十一二年(1841~1842年),夷船入长江,而全局始震。咸丰十年(1860年),夷兵犯津通,而根本遂危。盖京畿为天下根本,长江为财赋奥区,但能守此最要次要地方,其余各省海口边境略为布置,即有挫失,於大局尚无甚碍。
——摘自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三 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可以控制世界财富,最后也就控制了世界。”
——摘自《太平洋上的较量》
材料四 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五 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民族。”由于中国对海权历来持一种和平的态度,使海权处于自发状态,……近代中国和日本的交锋历史,其实就是海权交锋的历史。……日本海军认为,要赢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要迅速充实海军力量,夺取和控制黄海等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作为近代中日博弈一个标志性的拐点,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国国运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对海权的认识及造成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到明清时期中国“成为海上强国的可能从未实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十九世纪中期列强军事侵华在地域上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从控制海权的角度,概括英国为了达到“控制世界”的目的所做出的努力。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英国“控制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五,指出中日两国关于海权的不同态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夺取了黄海等海域的制海权对远东国际格局产生了哪些影响?
(5)根据材料和上述分析,你认为今天我国应如何对待海权问题?
2016-11-18更新 | 128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一中2010级高三下学期考前模拟文综历史
5 . 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自主,站起来的中国人才真正开始以平等的身份登上世界舞台,逐步走向外交的辉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什么?
(2)周恩来总理在外交舞台上留下了众多的身影,20世纪50年代,他代表中国政府提出的外交原则和方针分别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了新局面,列举其中三项重大成就。
(4)当今世界格局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新形势下我国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斯福新政》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了《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对失业者、老人和残废者给予一定的保险金,以使他们在失业或生活无助时能够渡过难关。政府还举行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材料二 欧洲的社会福利水平普遍较高,德国更是以高福利闻名。
一名叫汉斯的德国公民,现年56岁,长期失业。一家5口,每月可从社会保障局领到1255欧元的生活费,750欧元的房租和医疗健康保险均由政府支付。如果加在一起这个家庭每月的实际收入超过2000欧元。目前,德国职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800欧元。况且每年换季时,领取救济金的人还能再得到几百欧元的服装补贴。如果生活上仍有困难,可以申请额外资助。
记者在社会保障局的黑板上看到一些人申请实物的项目:结婚戒指51欧元,洗衣机306欧元,厨房用品161欧元,煤气灶397欧元等。大多数家庭在拿到现金救济后还会再申请实物救济。
材料三   24年不工作却活得滋润
据《泰晤士报》和法国《解放报》报道,法国44岁男子提尔里24年来从未工作过一天,但他却靠着政府的福利救济一直过着神仙般的滋润生活。令人惊讶的是,“超级懒虫”提尔里日前竟不知羞耻地出版自传《我,职业求职者提尔里》,披露他的“懒虫秘诀”。此书刚一出版立即成为畅销书,并在法国引发争议。
材料四 二次大战后,西欧各国在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纷纷建立起“福利国家”。各国实行的社会保障大体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社会保障,对年老、患病、失业者提供补助。这是社会保障的最基本内容。二是社会救济,对贫困者提供各方面的援助。三是社会工作,对教育等社会事业提供支持,居民得到这三方面的保障,或如一些人所说,得到“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基本上解除了对温饱问题的担忧,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它的取得是同新技术革命的开展、生产发展、物质丰富分不开的。
材料五   里根政府上台后,以供应学派的理论为指导,主张削减政府开支,……为此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主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1)比较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信息,说明二战后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较以往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三,有人认为“福利只是养懒汉,中国不应建设福利国家”,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
(3)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里根政府减少社会福利开支的历史背景?
并分析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新特点!
(4)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认识和评价发达国家的福利国家制度?
(5)从社会公正的立场出发,就在如何建立有效福利制度的同时,兼顾公平和效率,趋利避害,谈谈自己的看法。
2016-11-18更新 | 6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江西上高二中考前热身测试文综历史卷
简答题 | 困难(0.1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工厂的广泛建立,妇女和儿童像男工一样长时间工作,同样在闷热、潮湿和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工作。为了改善工人工作状况,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亲自创办新纳拉克工厂进行实验,并于1815年提出改善童工和成年工人工作状况的立法草案。

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整个18世纪一直不断颁布、修正工厂法案。工厂立法经历了l802——1831年的探索时期、1833——1867年的确立完善时期、1871——1901年的成熟强化时期三个阶段。实际上,英国政府对于工厂立法的态度与自身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同步的。有学者将英国中央政府的管理以187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835——1870年的分散式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全国管理较为混乱,地方政府腐败和低效问题严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

——《19世纪英国工厂立法初探》

材料二清末经济立法是清政府为摆脱困境、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一场法制变革运动。1902年清政府在修律上谕中提出“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指示修律大臣“按着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1903年的)《公司律》基本上是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公司律》明确挽定以确定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奋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这就使民族工商业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1903年的)《简明商会章程》规定了商会具有的社团“法人”地位,商会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

——《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英国政府建立健全工厂立法的因素与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

8 . 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在不断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设监州,与知州平列,其职责为:“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得刺举以闻。”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监州的设置针对什么问题,反映北宋什么政治趋向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制定反腐法律的国家。……1889年,英国颁布了第一部反腐败法,即《公共机构腐败行为法》。但同时,英国又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需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时至196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议会监察专员法例》,并正式成立了英国议会监察专员署。

——《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根据材料二,分析英国近代监察制度的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


材料三1945年,毛泽东在延安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人亡政息”的历史周期率时,肯定地说:“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3)据材料三概括毛泽东的核心思想,用建国初中共与民主党派关系的史实加以印证。这些史实反映了新中国政治的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权力运行的认识。
2017-04-03更新 | 3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17届天津市十二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历史试卷
9 . 货币金融体系不断发展演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末年,钱庄已成为一种金融机关,不但可以兑换铜钱和金银,而且积极地发放贷款。不过中国明末的钱庄,同欧洲中世纪的银行比较,不但规模小,营业范围也小。欧洲的银行,由兑换而发展出存贷款和汇兑的业务来;中国的钱庄,由兑换只发展出贷款业务。存款业务在明朝没有进展,不论公家或私人,都将白银埋在地下,实行窖藏,不能供人利用。因为存款业没有发展起来,导致钱庄规模小;贷款的数目也不大,只是个人间的通融,多供消费。存款业不发达,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动荡,没有进步成一个法治国家;一个人的财产放在外面,毫无保障。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明代的钱庄与早期的西方银行相比有什么不同?说明不同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二: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外国银行在中国设立了大量机构,并发行货币。中国的资本市场长期为外国银行垄断。外汇市场更是基本上操纵在外国人的手里。外国银行垄断了国际汇兑,上海的外汇买卖业务2/3由英国汇丰银行经营,汇价也由汇丰银行决定。
金融市场本应该为工商业服务,但近代中国的金融市场和产业联系甚少,主要从事黄金、外汇的交易。金融市场上买卖证券多是国家债券,成为各路军阀维持统治,互相混战筹集资金的场所。
东南沿海城市的金融市场产生早,发展较快,主要集中在上海、广州和天津等沿海大城市。内地金融市场产生较晚,发育程度也很低。抗战期间金融市场曾一度转移到重庆和西南、西北一些城市。抗战后,金融中心很快回到上海等沿海城市。
——摘编自赵津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金融市场的特点。你如何认识以上特点。
材料三: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条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抄写答案示例不得分)
2016-11-27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二模历史试卷
简答题 | 适中(0.65) |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864年11月20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了新的《司法章程》。新章程规定,所有人都在同一法院,依照同一法律,遵照同一司法程序受审;同时,仿效英法实行公开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实行无等级审判、原告和被告双方律师进行公开辩论,实行审判的公开性,法官的独立性。废除旧的等级法院,代之以公开的独立于行政的和有陪审员的审判制度。法官和陪审员由各等级选举产生。司法改革被认为是19世纪60、70年代最激进的一项改革。但农村还保存着按习惯法进行审判的乡法院,乡法院掌握在地主手里,继续对农民实行体刑。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
⑴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俄国司法改革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⑵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对俄国司法改革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