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阅读表格,回答下列问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线索表

状况时期主要表现
加强地方管辖调整中央机构
确立秦朝在全国推广郡县制
巩固
完善
西汉颁布推恩令;分设刺史;设西域都护府
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
设置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
由文官出任知州,并增设通判实行二府三司制
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
强化地方设“都布按”三司
设伊犁将军、驻藏大臣、台湾府


(1)依据表格提示信息,将下列字母按照表格填入相对应的序号后面。
A.设行省   B.设政事堂   C.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设三公九卿   E.设军机处   F.设中朝
(2)综合上述表格内容,概括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特征或趋势。
简答题 | 适中(0.65) |
2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旧唐书·列传第六十八》记载:“炎因奏对,恳言其弊,乃请作两税法,以一其名,曰: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逾岁之后,有户增而税减轻,及人散而失均者,进退长吏,而以尚书度支总统焉。”
——李剑农《魏晋南北朝隋唐经济史稿》
材料二 万历九年(1581年),张居正在清丈全国土地的基础上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康熙五十一年二月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嗣后所生人丁,免其加增钱粮,但将实数另造清册具报。……山东布政使司所属州县卫所各项丁银,均摊入地粮内征收。
——《明经世文编》卷一八0
(1)根据材料一,概括杨炎“两税法”的主要内容)
(2)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我国古代税收制度的变化趋势。
2016-12-12更新 | 33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5届湖南怀化市高三第一次模拟文综历史试卷
3 . 社会风俗的变迁往往是历史变革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l)指出北魏孝文帝关于社会风俗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
(2)20世纪20年代,中国沿海城市出现了一股婚姻自主的潮流,请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
(3)建国初期,“着列宁装、讲俄语”成为时尚,请分析其出现的历史原因。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个性化、时尚化、快捷化,请分析这些趋势出现的原因。
2016-11-18更新 | 379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届广东省揭阳高三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卷
4 . “中体西用”思想是近代以来,中国学习和借鉴西方文明的一种政治文化理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之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 ——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在梁启超看来,“中体西用”论者所要学习的西方技艺,都是不值一提的末枝小节;相反,被他们视为“本”或“体”而不愿加以改变的……才是应该先变、大变的。——吴一泉《“中体西用”说及其历史作用》
材料三   “中体西用”没有引导中华文化成功地进行转型,一方面是“中体西用”模式下的“中体”已不具有先进的凝聚核心作用,在现实中成为阻碍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障碍。……另一方面,“中体”在吸收代表资本主义文化的“西用”之后,并没有实现“中体”本身的更新和发展,使中国封建文化形成一个新质的文化肌体。相反,中国文化在封建主义的故道上苟延残喘。
——王艳华《从“多元一体”文化发展模式角度评析“中体西用”》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思想的直接目的。
(2)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化两方面理解材料一中的“中学为内学”的主张。
(3)概括说明材料二、三分别从什么角度去否定“中体西用”思想的?
(4)面对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你能从“中体西用”思想的借鉴中得到哪些有益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启示?
5 . 【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威廉很顺利地到达伦敦,詹姆士逃跑了。议会随之发表文告宣布:查理二世擅离职守,由玛丽和威廉共同入主英国。历史上称这次不流血的政变为“光荣革命”。
(1)据材料一,文告颁布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增加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力;工商业资产阶级在议会中的席位增加了,选举制度民主化的进程加速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化发展的趋势及原因。
6 . 概述20世纪初,中国在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思想文化方面发生了什么变化?简要分析经济与思想文化方面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023-05-2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全国联考2023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7 . 概述新中国在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重大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023-05-21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招收华侨港澳台学生入学全国联考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8 . 有人说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概括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主要特征。在此影响下,世界经济发生了哪些变化?为顺应这些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对策?
(2)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概述这些成就产生的影响。
(3)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影响下,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艺术领域分别出现了哪些变化?
(4)科技不仅具有积极作用,还有消极影响。试举现实生活中的一例说明科技的消极影响。
2020-07-01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学情调研(三)历史试题
9 . 国际组织——构建国际关系的平衡器
近代以来,通过构建国际组织维护世界秩序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普遍选择。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请将相应的国际组织名称填入下列表格中。

(2)二战后的国际组织与之前相比呈现出哪些明显变化?出现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3)为顺应这一变化,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加以应对?
2020-03-04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杨浦区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10 . 多面“国学”

近代以来,“国学”有着多种涵义。

在晚清“中体西用”的文化争论中,“国学”是“夷学”、“洋学”、“西学”等概念的对立面,这时它是一个文化名词。

在学制改革的过程中,“国学”作为经、史、子、集“四部之学”的总称,与从西方传来的文、理、法、商、工、农、医“七科之学”形成对立,这时它是一个学科分类体系中的     教育名词。

在清末革命浪潮中,邓实、章太炎等人提倡的“国学”具有儒家的“家国情怀”,他们认为其对立面是“君学”,“君学”灌输朝廷即国家、事君等同于爱国的专制思想,“国学”又具有了政治色彩的名词。

新文化运动中,胡适则认为,国学是“国故学”的缩写,“国故学”的使命是“整理中国一切文化历史”,具有“中华民族学术文化总代表”这样一种涵义,“国学”因而演变成一个学术名词。

——《“国学”的外相和内涵》(《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年第 6 期)


(1)简析晚清时期,“夷学”“洋学”“西学”及“七科之学”等能成为与“国学”分庭抗礼概念的历史原因。
(2)章太炎等人将“国学”定位于“君学”对立面的目的何在?
(3)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对待“国学”的?这种态度最主要的局限性是什么?
(4)导致近代以来“国学”涵义不断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0-06-01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上海市静安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