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6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郡县制的特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意义?

材料二:“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

                                                               ----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秦汉和唐朝政治制度“大变动”分别指什么?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材料四: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4)材料四中“光荣革命”创造了什么完美的政治设计?该设计是如何有效控制“控制者”的?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恩格斯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过程,指出唯物辩证法使马克思作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大发现,而两大发现又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文中指出:“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反杜林论》

材料二: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风云新途》

材料三: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四:中国革命在斗争方式与发展形式方面,有极可注意的特点,如“革命不可能有夺取‘首都’一击而中的发展形势”,而是“各省农民此起彼落的武装暴动”。

——瞿秋白(1927年12月)


(1)材料一中“不成熟的理论”指什么?根据上述结论简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列宁革命主张的主要依据。
(3)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俄两国分别选择了什么样的革命道路?简要说明两国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想从小农经济做文章,靠在个体经济基础上行小惠,而希望大增产粮食,解决粮食问题。解决国计民生的大计,那真是“难矣哉”。

——毛泽东(1953年)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以有限的资金和建设力量,首先保证重工业和国防工业的基本建设。

——《中央关于编制1953年计划及长期计划纲要的指示》

材料三   1953年起,我们就要进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了,准备以.20年时间建成中国的工业化;《论十大关系》实际上是思考开辟一条跟苏联有所不同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1)材料一中毛泽东指出的重大问题是什么?为解决这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采取了哪一措施?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特点,并分析这一特点的成因。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某班同学对近代中国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


●工业文明外力冲南下社会矛盾的产物
●农民阶层的救亡图存运动
●以基督教文明与中华本土文明相融合为特点
●以反清革命为斗争目的
●在上海遭遇华尔的洋枪队

材料二 圆明园被毁,是这个东方名园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当时的一些有识之人,开始把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行动,开始了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这场运动成为……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上册

材料三 ……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不得不“办洋务”,这就为中国向西方学习打开了一个难得的缺口。

——仲尧明、沈为慧、何成刚《史学阅读与微课设计》·中国近代史上册


(1)材料一所描述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该历史事件最主要的领导人是谁?
(2)材料二中,毁掉圆明园的是什么军队?据材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宗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洋务运动和材料一所描述的历史事件之间存在的关系。洋务运动对中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什么?
2022-02-08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5 . 纵观历史,每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都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1840年,正值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结束后不久,故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就在中国人模仿这些技术达到高潮的时候,西方正酝酿着又一次技术革命……对此,中国科技人员再没有冷淡和怠慢……应该看到,经历了这70余年,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了。

——杨德才主编《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材料二   进入20世纪,中国社会经济变动……较之以往更为剧烈、更为复杂,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开始了外资在华大规模设厂浪潮。

——丁守和主编《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尽管是一个低收入国家,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出于国家防御的目的……成立了一批精英聚集的研究机构,比如中国科学院(CAS)。六七十年代,中国在核技术、空间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方面的重大进步证实了这种制度成功的一面。

——【美】劳伦·勃兰特托马斯·罗斯基编《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

材料四   现在是第四次工业革命……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或者一个行业如果不能意识到这场变革的核心以及其中隐藏的潜能,或者没有找到应对之道,那么也许其他新的行业、国家和地区在新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会取而代之,获得领先地位。

——【德】乌尔里希·森德勒主编《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1)材料一中,“以英国为中心的技术革命”开始的标志是什么?“中国的大门”被“砸开”开始于哪一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说“中国的大门可以认为是新技术这一重锤砸开的”?“中国技术发展的整体速度加快”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方式有何变化?这一变化与哪一不平等条约有关?
(4)材料三中,“核技术、空间技术”方面的“重大进步”指什么?“中国仍然选择了追求高科技水平的发展战略”的目的是什么?
(5)针对材料四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你认为中国的“应对之道”是什么?
2019-09-01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田家炳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开学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航海时代到来后的大西洋,孕育出了连接寒冷欧洲、亚热带、热带的西非与美洲的海洋商贸圈。这一商贸圈结合了大西洋三角贸易与批量生产商品性农作物的种植园。西欧的商人组织和指挥着这些全球性的贸易,而国家给予支持通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商路网,商品有规律地流动着,大西洋周边地区的距离越来越近。到18世纪中叶,曾经繁荣的地中海周围的城市呈现出衰败与萧条的景象,而巴黎、阿姆斯特丹与伦敦一改1500年时的旧貌,焕然一新。

——摘编自宫崎正胜《人类文明史》、刘德斌主编《国际关系史》等

材料二:工业革命之所以首先发生在英国,主要是由于该国在……十七世纪时,政治结构…已经发展到适合于工业化的程度。

——奇波拉《欧洲经济史》

材料三: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却认为:就欧洲的工业化历史而言,“世界视野”对于欧洲的意义远不如“欧洲视野”对于世界的意义大。对于核心地区的经济增长来说,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微不足道。

——据帕特里克·奥布莱恩《欧洲经济发展》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世界近代早期“大西洋商贸圈”经济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帕特里克·奥布莱恩对工业化时代欧洲地位的认识。结合所学从“世界视野”角度论述工业革命后“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等边缘地区的作用”并非“微不足道”。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吉利民族既尊重传统又善于变革,当他们发现只有推行变革才能更好地尊重传统时,他们就放弃旧的阵地,接受变革,去尊重新的传统;他们在推行变革时,又以维护和尊重传统为已任……以传统在外壳上的完整延续和内涵上的不断更新,英国形成了以温和的改革与合理的妥协为特征的政治文化特色,即“在冲突中达到融合”的渐进模式

——姜守明《高中英国史教学与史学范式》


材料二所谓阳光,是指北美革命的性格,温和而耐久;而闪电则指法国革命之特色,爆发于黑暗,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照亮并荡涤旧世界的角角落落,但也迅速回归黑暗……1787年美国建立的宪政制度,从历史说,与其说是与以往冲突一刀两断,不如说是诸多传统因素的综合。总统为民选,为民主制之大胜,然而总统执行权之集中,则可使人想起历史上的酋王与君主;国会一分为二,参议院如贵族制,众议院则回归民主制;最高法院大法官干脆与民主制绝缘,由总统钦定,且终身任职,有如罗马元老制之子遗。这是个民主、贵族、元老、君主四合一的制度,不今不古,只能称“复合共和制”。而在法国,“共和”则仅仅理解为君主制的对立面,以一根腿的“民主”踢翻四个脚的“共和”。议行合一,“金鸡独立”。单一民主爆发为千钧霹雳之“闪电”,复合共和只能集束为冬日之一缕“阳光”。

——夏玉成《阳光与闪电:社会变革过程中传统价值的再思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近代政治文化发展呈现出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法两国在变革的方式和内容上有何差异。
(3)综合材料一、二,概述“阳光革命”和“闪电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不同影响。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俾斯麦担任宰相期间,德意志帝国实行均势外交,缔结了以下主要条约(见表)。1890年,德皇威廉二世将俾斯麦解职,并拒签再保险条约,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

时间名称参加国内容简介
1873年三皇同盟条约德、俄、奥如果遇到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三国应该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
1879年德奥同盟条约德、奥缔约国一方遭到俄国的进攻,他方应以全部兵力援助,并不得单独媾和;一方遭到第三国(指法国)进攻,他方应采取善意的中立。
1887年地中海协定英、奥、意在俾斯麦的推动下,三国共同维持近东现状,保护黑海海峡和确认土耳其对保加利亚及小亚细亚的宗主权,共同抵制俄国影响在土耳其的增长。
1887年再保险条约(相对于德奥同盟条约)德、俄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

     ——摘编自姜爰晟《卑斯麦外交模式及其启示》

材料二   德国要成为世界政治大国!这句话本身就足以引起欧洲和世界的震动。亨利·基辛格博士有句名言:“至少300年来,德国的地位问题一直是欧洲稳定的关键所在”。自从1871年俾斯麦通过铁血政策统一德国后,德国就没让欧洲和世界歇心过。这个能量特别巨大的民族,表面严肃但内心却蕴藏着炙热的欲望岩浆,他们不甘平庸的行为,希望“要么不干,要干就要杰出”,结果却是“要么像圣人,要么像魔鬼”。

     ——摘编自孙恪勤《德国,走向政治大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德意志帝国均势外交的特点,并指出1890年后德国外交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德国谋求世界政治大国的目标能否实现,并简要说明理由。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代以他官与三省长官共同参议政事,即为宰相会议。唐初建立政事堂,自此以迄五代,宰相会议始有制度化的决策方式。宰相会议的内容十分广泛,举凡军国事务,都可以进行讨论。宰相会议对于各种政事在讨论后所作出的决策,一般即以中书门下奏状的方式上报皇帝批准后,作为与诏令具有同等法律效力的文件颁布,或者转交中书舍人或翰林学士起草正式诏令颁发。如果皇帝对于中书门下的奏状不予批准,则其所议即作罢论。反之,皇帝的诏令,在一般情况下也要经过宰相会议讨论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始正式第一次。

材料二   唐五代,在宰相会议中实行集体决策的制度。在政事的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时,不是以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通过,而是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对于决定的决策向皇帝上奏状时还必须有全体宰相的联合署名。如果某一宰相拒绝在奏状上署名,则此状即为废状。如果宰相意见未取得一致,各以己见上奏,则属于违反联署制度,往往要被解除职务。

——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唐代宰相会议的特点。
(2)概括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唐代的宰相会议制度。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63年何平山王于陕西省宝鸡市宝鸡县费村慎,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平的文字记载,何尊高38.8厘米,口径28.8厘米,重14.6公斤。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记录了天于对于臣子何的训语之师,还引用了周武王克商后在高山举行祭祀时发表的神辞,即“宅兹中国,自之又民”。定都天下之中以统治万民,达是周王朝开国之君革故鼎新。接受天命的宣言。


材料二赢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产生和发展起未的中央基权制度加以展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有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四家元首制;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此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统治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袁行常等主端《中华文明史》

材料三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13次。...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外国之货日至,珠、青、象、犀、联项、稀世之珍,滋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马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杨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葛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指出材料一的史料类型。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史料研究的价值。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构成秦朝制度“三个环节”的名称。说明该制度建立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朝对外开放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