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诗经》里面收录了一首题为《氓》的民歌,开始的部分说:“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诗中的“布”,有人认为指的是“布币”,即先秦时期铸造的一种铲形铜币。表4为一些学者主张“抱布贸丝”的“布”应为“布币”的论据。

论据出处
《氓》是《卫风》中的诗。卫的国都在今河南省淇县,出土空首布(布币的一种)的河南伊川,离淇县不远。何丹、钱玉趾:《<诗经·氓>“抱布贸丝”的确解》载《文史杂诗》2008年第3期。
《诗经》与衣服、鞋、帽有关的诗篇中,没有发现“布”字。
朱熹在《诗集传》中为“抱布贸丝”的“布”注解为“布,币。”
“抱”在上古的意思不同于今天“用手臂环绕、双手合抱”。从出土文物及历史记载看,上古人们穿袍裙,有怀中藏钱物之习。胡海琼:《<诗经>“抱布贸丝”之“布”考辨》载《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

表中的学者是从哪些方面收集史料论证自己观点的?这些论证过程具有哪些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随着政权的变更而几度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因各国皆有专定国乐,更兼为了“整饬礼乐,以正人心”,颁布国歌《巩金瓯》。这首国歌大意是:“承蒙上天庇佑,当保牢疆土。老百姓们都欢欣鼓舞,庆幸生于清平盛世,真是幸福吉祥,心情舒畅。大清帝国有上苍保佑,会像苍天一样不会塌下,像大海一样不会干枯。”这首国歌颁布仅仅六天后,就爆发了武昌起义,伴随着清朝的灭亡而寿终正寝。

——摘编自《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政府颁布国歌《巩金瓯》目的。

材料二  1913年,《卿云歌》被定为中华民国临时国歌。歌词内容是“卿云烂兮,纠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1915年,袁世凯准备称帝,废除《卿云歌》,启用新国歌;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该国歌销声匿迹。1921年,北洋政府最终确定《卿云歌》为国歌,在此期间,学者吴研因提出国歌应该是“有韵的白话歌!古典文章是不行的”

——摘编自李静《民国国歌(卿云歌)的诞生与争论》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国歌《卿云歌》创立与废除的时代背景。根据吴研因对《卿云歌》的批评,指出这一时期文化领域出现的新变化。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政治发展的特征。
2022-02-01更新 | 139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修昔底德(约前460~前396),古希腊杰出历史学家,自幼生活在雅典,曾任职于十将军委员会。其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代表了古希腊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他把古希腊哲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历史研究中,认真筛选和考证史料。他着重记述了雅典与外邦之间的贸易情况,并特别指出粮食贸易对雅典的重要性。他尖锐批评雅典统帅尼西阿斯因迷信天象而贻误战机的愚蠢行为,揭露神谕的欺骗性,认为在战争和历史发展中“人是第一重要的”。他善于用精炼准确而又通俗易懂的语言描写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以便让更多的人受到历史的垂训。

——摘编自朱寰、马克垚主编《世界史·古代史卷》等

(1)根据材料,概括修昔底德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修昔底德史学思想的历史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的一件大事,不同史书有不同的记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刘)备闻曹公军下,恐惧,日遣逻吏於水次候望权军。……(备)乃乘单舸往见瑜,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备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但观瑜破之。”……备虽深愧异瑜,而心未许之能必破北军也,故差池在后,将二千人与(关)羽、(张)飞俱,未肯系瑜,盖为进退之计也。……瑜之破魏军也,曹公曰:“孤不羞走!”

——《江表传》

材料三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谓刘备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遂与鲁肃俱诣孙权……(孙权)遂以周瑜、程普为左右督,将兵与备并力逆操……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搡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

——《资治通鉴》


(1)依据上述材料,确定赤壁之战发生的历史事实。
(2)指出三则材料对刘备在赤壁之战中作用的叙述有何不同?据此说明运用史料进行历史研究时应该注意哪些原则?
2021-05-07更新 | 459次组卷 | 6卷引用: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英国何以崛起?

英国的崛起是16世纪以来世界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为研究英国何以崛起这一问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搜集到以下两则史料。

材料一   对食品的渴求是英国发展的驱动力。17世纪以来,产自纽芬兰岛(位于北美大陆东海岸)海城的鳕鱼深受民众喜爱,为此英国成为组芬兰捕鱼业的主角,该岛最终也成为其殖民地。英国商人又靠把大量的腌鳕鱼卖到欧洲各国而发大财,再用这些利润去资助海上探险家和商船海员的航行。1570-1689年间,英国舰船吨位增加了7倍,英国成为欧洲主要海上强国。

对于甜味的渴求在英国也势不可当。到1775年,英国所有进口商品中糖取代亚麻跃居第一,这使其在拉美地区的甘蔗种植园对工人有持续需求,进而又刺激了黑奴贸易的发展,仅1688年英国的燕糖岛就需要2万名奴隶。蔗糖贸易不仅给英国带来巨大财富,还有成长起来的商业和工业。

——据【英】莉齐.克林汉姆{饥饿帝国》

材料二   14世纪黑死病横扫欧洲各地,英国也未能幸免于难,一直到16世纪中叶人口规模才有所恢复。由于人口供给不足,在英国城市工商业发展迅速的情况下,雇主们不得不支付高工资来满足对劳动力的需求,当时英国工人工资的平均水平要远高于同时期欧洲其他国家。这就使得英国工人有实力花更多的钱去品尝美味佳肴,穿着高档服饰,也为未来的技术革命提供了条件。

——据【英】罗伯特.艾伦《近代英国工业革命解密:放眼全球的深度透视》等

(1)材料-、二对于该小组研究的问题有价值吗?分别说明你的理由。
(2)材料一、二都展现了怎样的历史研究视角?利用该视角研究问题需要注意什么?
(3)对于该小组的研究,你认为还可以搜集哪些方面的史料?举两例予以说明。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朝到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最盛时期之一。汉使到达了大宛、大月氏、安息等多国,唐王朝也曾与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交往。在此期间,中国接受了许多西方文明要素,如音乐舞蹈、穿戴服饰等;同时,中国也向西方世界提供了丝绸、瓷器等。

——摘编自《中外关系史:新史料与新问题》

材料二   中国……造纸的知识传入欧洲,1340年意大利出现了第一个造纸的作坊。……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标志着我们(欧洲人)心目中所谓书籍的开端。

——[德]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   1798年,法国人发明了近代第一台造纸机,大大减少生产的工时与成本。至19世纪中叶,欧洲出现纸的大机器生产,实现了造纸生产的近代化过程。

1882年,上海一些商人购置了英国的造纸机,切纸机等建立机器造纸厂,开始改变中国长期以来手工造纸的局面。

——摘编自潘吉星《中国造纸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唐时期对外交流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有学者认为“文明因互鉴而发展”,请根据材料二、三,以造纸技术的发展为例加以论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开创纪元我探访”小组寻访历史亲历者,记录了下列资料:


材料二   至今,76岁的樟木村村民莫荣樟对1951年秋末分田地的情形记忆犹新:“村上地主、富农的田地和房屋都分给没有田地的贫下中农了。”“打土豪,分田地,那些分到田地的村民个个脸上乐开了花。共产党是咱老百姓的大救星呀!”

——摘编自《土地改革:农民翻身做了土地的主人》

材料三   第二章土地的没收的征收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不得侵犯。

——摘编自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两位老人提到的历史事件。
(2)对比材料二,概括在土地政策上口述历史与文献记载的不同。
(3)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的解答,就口述史料研究历史问题提出一点建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大禹神话产生于口耳相传的时代,文字的产生记录下了各个时代神话的发展变化 过程,流传至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作品内容

西周中期燹国国君"燹公'‘青 铜礼谤铸《燹公蕴铭文》(目前所 知中国最早的关于大禹神话记录)

“天命禹敷土、唯德民、好明德、忧在天下。”

春秋战国时期《诗经小雅》、 《孔子家语五帝德》《孟子滕 文公》

“信彼南山,维禹甸之。"(南山:今终南山, 今陕西西安市南);“禹掘地而注之海……水由地中 行,江、淮、河、汉是也"…为民父母……兴 六师以征不序,四极之民,莫敢不服。”;“禹疏九 河,……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 乎。”

汉武帝时期司马迁著《史记夏本 纪》

"……劳身焦思,居外十三过家门不敢入。 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于沟减……以开九州(豫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 雍州、冀州、兖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 食少,调有余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 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1)根据材料,概括大禹神话传播的特点。
(2)以“大禹神话"为探究主题,对三则史料进行辨析。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烽燧遗址

2019年至2020年,考古工作者对新疆尉犁县境内的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烽燧由三层或四层土坯夹一层芦苇草,中部夹放胡杨桁木垒砌而成。在烽燧南侧还发现有土坯垒筑的护坡。遗址中出土的文书、木简带有明确纪年,已发现有“先天”“开元”“天宝”等年号。出土的军事文书数量最多,详细记录了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有关的军镇、守捉、烽铺馆驿等各级军事设施名称。出土的木质实物标本记载了“计会交牌”制度(传递军情和政令),为国内首次考古发现。

烽燧遗址出土了《韩朋赋》《游仙窟》《孝经》等手抄本,都是当时风行一时的作品和书籍。出土的纺织品,主要为丝、毛、棉、麻四种。遗址中发现了34种不同的植物,其中粮食作物有水稻、青稞、大麦、小麦等,园艺作物有桃、杏、枣、核桃等;还出土了不少动物骨头,有马鹿、野猪、黄羊、鱼等,多数属于野生动物。

(1)烽燧遗址出土了哪些类别的史料,根据上述材料,举例说明。
(2)依据烽燧遗址的考古信息,概括其反映的历史面貌。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柳诒微(1880-1956年)是中国文化学的奠基人,中国史学由传统步入现代的关键人物,他所著的《中国文化史》为中国文化史的开山之作。该书是“作者身经清末封建政治腐败濒于崩溃之际,深慨民族自尊心的丧夫、崇洋媚外的奴化思想无从抵制,因此蓄志阐述中国文化政救源流,以增强我民族自尊心,抉择中国文化的特点,以助勉青年学习继承和发扬我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撰成。柳诒微撰写该著作时强调:“世恒病吾国史书,为皇帝家谱,不能表示民族社会变迁进步之状况”。时人刘英士对该书评价:“全书大部分是重述古书,所以有人把它当做‘史料’看待。然据我们看来,此书中颇有超过史料之处。最明显的是著者常在引用史料之际,参以已见,加以新的解释”。1932年,《中国文化史》正式印行,建国后,一再重版。

——摘编自吴忠良《柳诒微与<中国文化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柳治微撰写《中国文化史》的时代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柳治微的史学贡献。
2022-05-13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2届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