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兰克学派关于“世界历史”的观念,近代以来西方史学经历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和发展,最初,影响最大的是19世纪中期产生的以兰克为代表的“兰克学派”。

对当时西欧的知识分子来说,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称心如意的时代……资本主义发展没有遇到大危机,整个社会洋溢着信心和乐观主义,这成为兰克学派及其观点盛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兰克在其第一部著作《拉丁和日耳曼民族史(1494-1514)》的前言中写道:“历史学被认为有判断过去,为未来指导现代的职能,对这样的重任,本书不敢企望。它只想说明:什么确确实实发生了”。同时强调,“我的注意力将放在(欧洲)日耳曼或日耳曼拉丁后裔的民族之上,其历史是整个现代史的核心”。该学派的历史编纂偏重于政治、军事、外交史料,因为其认为第一手的、比较可靠的史料是来自于政府文件、军事外交档案及政治家的日记、书信、讲演稿等。而进入20世纪,其光芒逐步褪去。

分析兰克学派史学观盛行的历史背景。依据材料,简要评价其史学观念。
2024-01-20更新 | 114次组卷 | 5卷引用:历史(福建卷02)-2024年高考押题预测卷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张献忠沉银”是四川民间流传数百年的传说。关于沉银地点,主要有“锦江”与“江口”两种说法。

出处

作者

作者身份

记述

《绥寇纪略》吴伟业明末清初士人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穿数仞,实以黄金瑶宝累 亿万,然后决堤放流,名曰铟金。

《明史

张廷玉清朝军机大臣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 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
《蜀警录》欧阳直张献忠追随者金银山积,收齐,装以木鞘箱笼,载以数十巨舰, 令水军都督押赴彭山之江口沉诸河。
彭山江口民
(明末清初)

/

/

石牛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 都府。
《乾隆朝军机   处录副奏折》孙士毅署理四川总督查江口获银(民间私挖白银)三千七十九两零 ……续获银四千四百三十三两零。
《彭山县志)

(嘉庆朝)

史钦义彭山县知县明季杨展率兵拒贼(张献忠)于江口,焚贼舟数 百,珠宝金银悉沉水底。
综合上述史料,判断“张献忠沉银”的地点并说明理由。
2024-05-10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甘棠港,古代港口名,位于福建省东北部沿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发点之一,唐末王审知开辟,宋代逐渐走向衰落。对于甘棠港的具体位置,学界存在“长乐说”与“琅岐说”之争。

——整合自欧潭生《唐末甘棠港究竟在何方》、林廉《甘棠港港址在长乐之辨析》

(1)根据材料,指出学者考证“甘棠港”位置所运用的史学研究方法。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针对“甘棠港”位置的史料考证与史学争论的作用。
2024-04-0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三明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一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花生的起源,有学者认为中国是花生起源地之一,也有学者对此质疑。

材料

①西晋稽含的《南方草木状》(304年)中,对千岁子的描述说:千岁子,有藤蔓出土,子在根下,须绿色,交加如织……干者壳肉相离,撼之有声。从其记载所述的性状来看疑似花生。(注:同时千岁子这个名称在《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中又名仙人掌草,是一种攀缘在岩石上的植物。)

1958年在浙江省吴兴钱山漾原始社会遗址中和1961年在江西修水县山背地区原始社会遗址中,掘得了完全炭化的花生种子。用碳14年代测算法对两地与花生同一灶坑出土的稻谷、木炭等遗物测定,距今分别为4700±100年和公元前2800±145年。

201442日,由多国农作物遗传学家参与的国际花生基因组计划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个花生全基因组图谱绘制工作,证田间栽培的花生是两个野生种自然杂交的后代,而二者的原产地均在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巴拉圭到阿根廷一带,时间公元前3000~2000年。

④南美洲的花生野生种群,分布在从巴西北部至南纬35%的区域,我国属于这一气候类型的地域宽广,又有干湿交替适合野生种群生长与保存的条件,尤其在福建、云南、江西、广西等未垦殖的林区边缘地带。

——摘编自游修岭《说不清的的花生问题》等

根据材料,说明学者质疑中国是花生起源地的依据,指出运用史学界有争议的史料应秉持的态度。
2024-05-09更新 | 7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下令各级科举考试一律改试策论而不用八股文。八股文被废后……梁启超描述说:“八股既废,数月以来,天下移风,数千万之士人,皆不得不舍其兔园册子、帖括讲章,而争讲万国之政及各种新学,争阅地图,争购译出之西书。昔之梦梦然不知有大地,以为中国为世界上独一无二之国者,今忽然开目。憬然知中国之外,尚有如许多国,而顽陋倨傲之意见,可以顿释矣。”

——刘海峰:《中国科举史》,417页,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如何看待材料中梁启超的相关描述?据此指出利用文献史料研究历史应注意的问题。
2024-05-01更新 | 9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半期考联考(期中)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吴兴(今属浙江湖州)富民沈秀(又名万三或万三秀)者,颂筑都城三之一(又请犒军)帝(朱元璋)怒曰:“匹夫犒天子军,乱民也,宜诛。”后(马皇后)谏……乃释秀,戍云南(1382年,明朝平定云南全境)。

——《明史》

材料二   张士诚(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据吴时,万三已死,

——乾隆十二年《吴江县志》卷五六《旧事》

材料三   沈万三后代情况表

姓名与沈万三关系主要事迹资料来源
沈茂、沈旺沈万三儿子洪武初……建南京廊房一千六百五十四楹,酒楼四座,筑城阶,造铁桥水关诸处,费巨万万计。时方征用人才,茂为广积库提举,旺之侄为户部员外郎。《吴江县志》
沈荣沈万三长子初,荣父之先君子(即沈万三)游于故侍讲袁文清之门。……生于元大德七年(1306)……卒于国朝洪武九年(1376)……得年七十有一。《沈荣甫墓志铭》

沈森沈万三孙子生元天历二年(1329)……卒国朝洪武九年……年四十有。《沈茂卿墓志铭》

—摘编自顾诚《沈万三及其家族事迹考》等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有关沈万三的争议点并结合上述三则史料对“争议点”给出自己的观点报说明理由。
2024-01-30更新 | 21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史料

序号

内容

威海市档案馆藏《英国威海卫行政公署招募华工的布告、用途、薪金表》(1916年)

《大战中的中国:她在劳力、原材料、军需品和食物上对协约国的贡献》,杂志《亚洲》(1917年第8期)


图:一战中华工在英国军官带领下前往前线挖战壕
表为泉州某校高二研究性学习小组搜集的史料。请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拟定一个研究主题,并简述史料运用应遵循的原则。
2024-02-04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三兔共耳”的装饰图案广泛分布于古丝绸之路沿线的亚欧大陆各地,成为当地宗教、文化与民众日常生活中的图饰,沿用至今。目前已知该图案年代最早的实例存于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壁画中“三兔共耳”发端于隋初,图案的主体构成呈圆形,三只兔子以等边三角形均匀分布其中,两两共用一耳,相互追逐,首尾相接,动感十足,造型优美.古人眼中“兔”的内涵很丰富,西晋张华《博物志》中说:“兔舐毫望月而孕,口中吐子。”“三兔共耳”的“共生”创作手法也体现着中国传统宇宙观,有自秦汉以来“三圆三方”宇宙模型的影子,体现着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这幅图具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为人们带来无限遐想和吉祥的寓意。

——摘编自赵燕林《千年壁画“三兔共耳”缘何闻名中西?》


(1)根据材料,概括“三兔共耳”装饰图案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择一种类型的史料佐证“三兔共耳”所体现的哲学观念,并简要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马铃薯是世界四大主粮之一。1551年西班牙人将原产美洲的马铃薯带入欧洲。“马铃薯”最早出现在中国何处,学术界存在争议。

观点一:“东南沿海说”

史料1福建《松溪县志》记载“康熙十八年县府曾刊布文告晓谕民众种植马铃薯……菜依树生,掘取之,形有大小,略如铃子,色黑而圆味甘苦。”

史料21903年,美国人威廉在《荷据时期的台湾》一书中提到“1650年到过台湾的荷兰船长斯特儒斯曾在其日记中记载在台湾见过马铃薯。”

——摘编自何炳棣《美洲作物的引进、传播及其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影响(三)》

观点二:“北京说”

史料3明万历年间,《土豆》诗:“榛实(果实)软不及,蒸根(植物根茎)旨定雌。吴沙花落子(花生),蜀国叶蹲鸱(大芋)。配茗人尤未……。”

史料4明崇祯年间,《酌中志》记载道:“斯时所尚珍味……素蔬……辽东之松子,蓟北之黄花金针,都中(北京)之山药、土豆,南都(南京)之苔菜……不可胜计也。”

——摘编自郑南《美洲原产作物的传入及其对中国社会影响问题的研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两个观点所引史料进行辨析,找出观点所引史料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措施。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23年8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指出“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和抵赖。日方应正视并深刻反省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以史为鉴,消除遗毒,不要重蹈覆辙”。

材料一:1940年10月27日下午2时许,敌机袭鄞(宁波),掷下跳蚤和谷、麦等甚多,11月1日始发现鼠疫病人死亡,此后每日均有新病例发生,多者日死亡9至10人,少者2至3人。到12月6日鼠疫被控制,共流行34天,总计染疫99人,死亡97人。

——摘编自容启荣《浙江鼠疫调查报告书》(时任南京国民政府卫生署防疫处长)

材料二:《井本日记》为日军中国派遣军参谋本部负责日军细菌战联络实施的作战参谋井本熊男的工作日记。1940年10月7日,该日记有如下内容:“一、奈良部队的情况:(1)运输计6次(其中船运2次),空运当日到达,船运约需6日;(2)攻击次数,共6次,跳蚤1克约1700只。(3)等待效果判定(密探);(4)决定在杭州测定气象等情况,并将其移到当地,不得使用降落伞(只对宁波)。”

——摘编自《井本日记》(第10卷)

材料三:1949年12月25日,战犯原731部队军医少佐柄泽十三夫在伯力法庭的供词说:“……1940年下半年,我奉直接长官铃木少佐的命令,要准备70公斤伤寒菌和50公斤霍乱菌。……石井将军正准备率领一个特别远征队去用细菌反对中国军队……我执行了这个命令。同时,我从第二部人员方面听到,第二部内为石井将军远征队培养了5公斤染有鼠疫的跳蚤,以便用去散布鼠疫。”

——摘自前苏联《伯力审判材料》

依据材料,请指出运用文献史料论证历史问题应遵循的原则,并运用这些原则论证“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细菌战的事实铁证如山,不容否认”的观点。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