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屈大均(1630-1696年),广东番禺县人,师从南粤大儒陈邦彦,曾游历荆、楚、吴、越、秦、晋等地,广泛结识顾炎武等中原名流学者。他倡导“以诗为史”,以史学眼光进行诗歌创作,创作出《垄土行》《民谣》《蛋户》等现实主义诗篇,赋予了岭南诗派强大的生命力。他对岭南历代文学作品进行了全面的整理,选编整辑《广东文选》《广东文集》等著作,保存了岭南的文化精华和珍贵史料。屈大均的史学著作也相当丰富,主要代表作有《广东新语》和《皇明四朝成仁录》。其中《广东新语》记载了广东政治、经济、民生、天文地理、风俗商贸、海外贸易等内容。屈大均治学务本求实,注重本土的国计民生,把发展乡邦文化和发展地方经济相互结合,成为他治学的最大特色,对整个岭南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摘编自冼剑民关汉华《试论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杰出贡献》等


(1)概述屈大均对岭南文化的贡献。
(2)简述屈大均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
2 . 文物的价值是文物最核心的属性,文物的价值解读是文物研究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当代文物的价值
传统意义上,文物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可是对于现当代文物,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体现并不明显,还需要尝试拓宽价值解读路径。

上图为深圳博物馆藏“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槌”。2023年5月,经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复核,确认为国家一级文物。该槌在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过程中公 开使用。此拍卖槌是1987年香港测量师学会特意在英国定制,并在拍卖槌上镶铜牌、署名赠送给深圳,以示纪念。深圳许多土地制度均以香港为榜样学习和借鉴,深圳土地拍卖的“第一槌”,基础也是香港土地批租制度。

——崔孝松《当代文物的价值探究——以深圳博物馆藏1987年深圳土地拍卖槌为例》

(1)为什么新中国首次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发生在深圳?
(2)对“1987年深圳土地有偿使用拍卖槌”进行文物的价值解读。
3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皇帝要求地方官员要及时上报当地发生的灾害。一般是地方官员上报户部,再由户部奏报皇帝,皇帝命令有关官员采取救济措施或先核实灾情再采取救济措施。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免费为灾区提供粮食衣物、生产工具等,这是明朝政府采取最普遍的措施。永乐十二年(1414)“河间府沧州、顺天、通州、固安县淫雨,宝坻县雨雹伤稼”,皇帝“令有司发粟赈之”。“景泰三年(1452)闰九月癸酉,免宣府前等十六卫所屯粮三分之一,以其早、蝗、霜、雹等灾也。”

——摘自谢行焱《明代国家的灾害救济机制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英国社会救助制度萌芽于中世纪时期基督教的慈善施舍和同业行会的互助互济。1531年亨利八世颁布救济物品法令,国家开始在社会救济中扮演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随后英国社会救济制度框架与政策模式逐步建立,1601年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济贫法,主要内容是规定地方政府负责办理救济贫民工作,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对贫穷家庭的孩子施行就业培训,对老年人、患病者和孤儿进行收容。

——据C.利斯和H.索利《欧洲前工业社会的贫困与资本主义》等

材料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社会救助体系呈现出应急化、边缘化、基础化、民生化的演进特点。1993—2013年为基础化阶段,关注因经济体制转型而下岗失业、进而陷入贫困的群体,通过以低保为核心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的建立与发展,为经济体制改革配套并维护社会稳定救助水平。2014年以来为民生化阶段,重点对象为新时代背景下无法达到社会认可的基本生活标准的生活型贫困群体,为贫困群体提升生活质量,以实现兜底保障和“弱有所扶”的民生保障目标救助水平,逐步提升政策适应对象和范围;重视制度衔接和综合型帮扶措施,建立临时救助和“救急难”工作机制。

——据张浩淼《中国社会救助70年(1949—2019):政策范式变迁与新趋势》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代中国社会救济和中世纪后期英国社会救济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救助事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在当下中国的时代价值。
2024-03-09更新 | 202次组卷 | 5卷引用:福建省漳州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三模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9年,毛泽东指定李六如、和培元共同编写《陕甘宁边区实录》,目录如下

第一章陕甘宁边区是怎样一个地方第二章陕甘宁边区的政制和组织
第三章边区政府做了些什么第四章陕甘宁边区的统一战线
第五章陕甘宁边区的抗战动员第六章陕甘宁边区的群众团体
第七章陕甘宁边区的学校第八章八路军后方留守兵团的政治工作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陕甘宁边区实录》的编写目的与史学价值。
2023-12-16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优质校2024届高三12月阶段性检测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石器时代,中国已经出现了专门用于医疗的磨制石针。《黄帝内经》融合阴阳五行、经络腧穴、人体与自然相应等学说,构建了针灸学的理论基础。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因针灸便于操作,医者多加以提儡,百姓亦略知负疗;皇甫谥所撰《针灸甲乙经》是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针灸专书。唐朝出现专门的“针师”和“灸师”,针灸成为太医署的专业之一。北宋针灸家王惟一设计制成铜人模型,作为教学和考试之用。明代,针灸学文献丰富、名家辈出。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材料二   民国时期,中医学处境艰难,险遭扼杀,针灸也遭到歧视和排斥。在中医科学化的背景下,重新厘定针灸知识成为时人证明中医有效性的一项重要举措。诸多医家都对针灸知识革新进行探索,如征集整理并公开民间针负秘术、改编传统针灸入门医书以便普通读者接受、运用生理解剖学论证解释经络学说等。

——摘编自陈思言《注重疗效与回归经典:民国时期针灸知识革新的路径研究》等

材料三   针灸6世纪开始传到朝鲜、日本、印度,16世纪传到欧洲。新中国成立以来,针灸学的国际影响逐渐扩大。1975年以后,应世界卫生组织的请求,北京、上海、南京等地创办针负培训班,为许多国家培养了针灸人才。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中医针灸”入选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截至2019年.全世界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使用针灸。

——摘编自程莘农《中国针灸学》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针灸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括民国时期针灸学的发展状况并分析其原因。
(3)综合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针灸学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
2024-05-10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厦门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初统治者惩五代之弊,将重建礼制作为恢复秩序的重要环节。建隆元年,宋太祖君臣详定宗庙制度,厘定牲牢等级,恢复封禅、籍田等各项重要礼仪制度。开宝四年,太祖命刘温叟、李昉等人以唐朝旧典为基础,编修《开宝通礼》。太祖对礼官的出身颇为看重,选任时须“以诸道前资宾幕、州县京官、黄衣、诸司守选人充”,同时核查其出身、履历。因士庶之家车服多有逾僭,宋太宗下令对“冠服、居室、器用、车马之式”作出规定,后又厘定鞍髻、服带、头巾等制。雍熙二年,太宗获悉岭南有“不循教义,有亏礼法”的风俗,便下诏诸州长吏严加训诫,革除杀人祭鬼、病不求医及僧侣置妻等陋俗。太宗亲自书写《孝经》碑刻,以示重视孝悌之道。对于有孝行的个人则加以旌表,还在民间访查德业纯茂之人,推举入官。

——摘编自陈峰等《宋初两朝礼制的重建及其历史影响》

材料二   现代立宪国家,无论君主共和,皆有政党。其投身政党生活者,莫不发挥个人独立信仰之精神,各行其是。……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共和思想流入以来,民德尤为大进。……袁氏称帝,冯、段诸公,竟不以私交废公义,唐、蔡、岑、陆,均功成不居。……国民党人,苦战余生,以尊重约法之故……此非共和范为民德之效耶?

——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1916年《新青年》第2卷第4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初重建礼制的措施及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陈独秀批判儒家礼义的时代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礼乐文化的时代价值。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个世界的经济情况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1994年《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政府采购协议》实现了贸易自由化,1996年世界基本实现了保护贸易自由化的措施,这使得跨国投资的现象越来越普遍。1970年国际直接投资数额为400亿美元,1997年已达到4万亿美元。此外,区域集团化趋势正加速发展。目前已有164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35个区域性经济集团。这些区域经济集团不仅加快了成员间的商品和资本流动,而且对外开放程度也在提高。

——摘编自韩西林《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在国家分工中往往处于低端位置,被发达国家所支配。发展中国家通常作为发达国家的加工厂和原料基地,或者承接一些污染程度较重的重工业,这容易引发发展中国家的生态环境危机和资源危机。由于发展中国家在当今的国际市场大环境中处于被动地位,所以严重的经济风险往往伴随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过程。随着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愈发密切,尤其在全球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的发达国家面前,发展中国家的自主性将大大减弱,本国经济也很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

——摘编自朱泽雨《浅析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材料三   二战后延续至今的世界经济秩序及治理体系无法满足全球生产力普遍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要推动全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对经济全球化的“社会形式”作出根本性变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和世界历史理论,从对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批判性立场出发,力求在价值层面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作出理性规约,在实践层面引领全球经济治理观变革、促进全球化的内容整合,为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提供根本动力。

——摘编自陈旭、刘行《批判与重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的新经济全球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不利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价值层面和实践层面的贡献及其意义。
2023-11-19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初的社会治理重视根据理学宗旨整饬基层教化,强调敦厉风俗对社会治理的重要性。然而,进入雍乾时期,地方政治因人地矛盾升级而亟须革新,皇帝在用人铨选方面也有所变化。雍正、乾隆不再推崇康熙时期颇受重视的理学官僚治理模式,诸如水利、农桑等较为专门性、技术性的知识,亦被视作为官之必需。为实现个人政治价值,部分理学官僚开始在处理地方政务的过程中主动将目光延伸到河工、漕运等技术领域,实现了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的转变。自洋务运动开始,大量的新式技术官僚涌现。他们作为18世纪技术官僚的后辈,既是传统封建官僚体系中的新元素,也是近代西方科技向中国渗透的过程在制度上的反映。

——摘编自张少娜《从理学官僚到技术官僚:清雍乾时期地方治理模式的转型》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文官制度实行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的原则。由于牛津、剑桥等贵族学校以培养通才著称,因此高级文官出现了贵族化的趋向。科技人员、经济管理人员长期处于文官队伍的中下层,使许多部门出现了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20世纪60年代,福尔顿委员会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调整文官分级制度,专家科技人员自成一类称“科学类”。另外还设立专业技术、训练、法律、警察等十大类。此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未能彻底打破通才体制,而且政府机构臃肿也严重束缚着行政效率。

——摘编自阎铃铃《英国文官制度中的“通才”原则》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理学官僚和技术官僚的共同之处,分析清朝部分理学官僚转变为技术官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英国文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并简评其实施效果。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对当今中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启示。
2024-05-10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四次质量检测(三模)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时代周刊》创刊80多年以来,《时代周刊》封面上以中国的人和事为主题的有60次左右。该周刊为我们提供了从不同角度看中国的机会。1938年1月,时代周刊》的锋面人物是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合照。1949年3月,毛泽东第一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1984年4月30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手里拿着可口可乐,面露微笑,背景是中国长城。标题是:“中国的新面貌,里根将会看到什么”(如图)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阐述《时代周刊》将蒋介石、毛泽东分别列为1938年和1949年封面人物的理由。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上图《时代周刊》“中国的新面貌”出现的原因。
(3)如何客观认识《时代周刊》等外国刊物对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历史价值。
2024-04-28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19年,弗吉尼亚选举产生第一个民选政府标志着北美殖民地自治生活的开始。美国地方自治的源头要比公共权力的源头更为久远。殖民生活伊始,自治便是殖民地居民的基本生活方式,并成为美国地方自治的最初面貌。后来,随着英国对殖民地的经济限制和税收盘剥,自治变成了殖民地居民的一种价值诉求。这种地方政府先于联邦政府的情况与殖民时期移民们的生活现实和政治实践密切相关。此后,新英格兰的各殖民地通过代议制议会先后选举产生了殖民地政府,而代议制议会也变成了殖民地居民自治的具体方式,可使殖民地更像母国。随着联邦制的确立,地方自治最终以制度的形式成为美利坚的一种制度安排。

——摘编自施峰矫《美国地方自治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二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政府就筹划将保甲制度与舶来的地方自治熔为一炉,使其既能适应于中国乡村社会,又能顺应基层政制近代化发展的需要。1936年5月,蒋介石在全国地方高级行政人员会议上,推出了“融保甲于自治之中”的地方自治方案,并在同年8月的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上厘定了相关法规原则,决定纳保甲于自治之中。1937年,国民政府决定成立地方自治委员会。1939年,国民政府确立新县制,这标志着保甲与自治在法理上的融合。1939年9月,国民政府颁布的《县各级组织纲要》及1941年8月公布的《乡(镇)组织条例》,最终以立法的形式确立了保甲在自治组织中的地位。

——摘编自柳德军《保甲与自治视域下民国基层政制近代化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近代英属北美殖民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地方自治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英属北美殖民地和20世纪30年代中国探索地方自治的共同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近代中美地方自治对推进当代中国地方治理的启示。
2024-04-11更新 | 80次组卷 | 2卷引用: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