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3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国维重视西北史地和民族史研究,而且善于利用考古发现新资料,借鉴外国东方学家成果,运用严密的科学方法,成就大大超过前辈。王国维早先就十分注意搜集整理蒙元史史料,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用很多精力从事校勘、注释,完成了《蒙鞑备录笺证》等,为后来学者提供了重要史料的完善校本,对诸书所载人物、地理、史事、年代、制度、风俗等都有精辟的考释。

陈寅恪自幼接受中、西学教育,通晓梵文、中亚古文字和多种东西方语言,在隋唐史、宗教史、西北民族史、敦煌学、古代语言与文学等许多领域都有重要贡献。其研究《蒙古源流》等四篇论文,以蒙、满、汉文诸本对校,旁征博引大量汉、藏、蒙文资料相考证,纯熟运用审音勘同方法考释,甚多发明。陈寅恪的蒙元著述不多,但足以作为我国蒙元史研究开始进入以直接利用多种文字史料运用等特征的新时期标志。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概括王国维和陈寅恪作为历史学家的共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学研究的原则。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

材料

史料史料   解释结论

阳陵虎符
虎符是古代帝王授予臣属兵权和调拨军队用的信物,因状若伏虎而得名。阳陵虎符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1
伏见掖庭遗烬,延炽宫阔,虽沿人事,实系天时。……时章献太后犹临朝,宗谅言国家以火德王,天下火失其性由政失其本,因请太后还政,而越亦上疏。

——《宋史·膝宗谅传》

2“天人感应”学说加强了皇权;同时,有利于统治者实行仁政,顺应天时,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
我吴市民罔籍田业,大户张机为生,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户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饕:早饭,餮:晚饭)。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则腹枵(枵:空),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明)蒋以化《西台漫记》

34

根据材料并从论从史出的角度,对表中空缺部分进行补充。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代王鸣盛编写的《十七史商榷》是一部史考类史书。他在考证唐代开国功臣段志玄的史事时,比较了《旧唐书》《新唐书》及段志玄神道碑的异同,并得出自己的考证结论。(见表)。

官职免官事官职赠官年龄
《旧唐书》骠骑将军右卫大将军辅国将军
《新唐书》车骑将军夺吐谷浑牧马逗留免
辅国大将军
段志玄神道碑骠骑将军隐讳“逗留免”一节右卫大将军辅国大将军春秋四十五
结论当从《旧唐书》当从《新唐书》当从《旧唐书》当从《新唐书》当从“碑”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王鸣盛编写《十七史商榷》参考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他考证史事的主要方法。
2023-02-28更新 | 218次组卷 | 4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统二年(1261年),立劝农司,以陈邃、崔斌等八人为使。…设大司农司,秩正二品,凡农桑、水利、学校、饥荒之事悉掌之。至元七年(1270年)始立(大司农司),置官五员。十四年罢,以按靠司兼领劝农事。…二十年,又改立务农司,秩从三品,置达鲁花赤一员、务农使一员、同知二员。

--(明)宋源、王柿《元史》

材料二   诸县所属村幢,凡伍拾家立为壹社,不以是何诸色人等,并行入社。令社众推举年高、通晓农事、有兼丁者,立为社长。…专一照管教劝本社之人务勤农业,不致惰废。如有不肯听从教劝之人,籍记姓名,候提点官到彼,对社众责罚。所立社长,与免本身杂役。年终考较,有成者优赏,急废者贵罚。

--(元)完颜纳丹等《通制条格》


以上材料为我们进行“元朝重视农业生产”的研究提供支撑,提取信息完成下表。

研究提纲

研究角度史料佐证
(1)
(2)
(3)
(4)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冷战是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冷战发生,是谁的责任?不同学者对这一问题有不同的解释。


A. [苏]祖博克,阅读大量苏联档案资料。

B.[美]弗莱明,由于20世纪60年代越南战争造成的困境,对美国政策进行再思考。

C.[美]詹姆士●伯纳姆,受20世纪50年代美国狂热反共浪湖的影响。

D.[挪威]文安立,冷战结束后,因为各国档案的揭秘,获得各方史料。


(1)将学者与观点一一对应,在表格中填入选项。
(2)针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历史解释,请说明影响历史解释的因素有哪些?
2022-11-09更新 | 57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壬戌,霖雨甚,顿营于贾胡堡……西京留守代王(隋恭帝,617年—618年在位)遣骁将兽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拒守。……帝(唐高祖李渊)闻而笑曰:“亿兆离心,此何为也。……我若缓以持之,彼必以吾为怯。出其不意,不过一两月间,并当擒之。吾无忧也。”于时秋霖未止,道路泥深。帝乃命府佐沈叔安、崔善为等间遣羸兵往太原,更运一月粮,以待开霁。

——摘编自(唐初)温大雅《大唐创业起居注》

材料二     秋七月壬子,高祖(李渊)率兵西图关中,以元吉为镇北将军、太原留守。癸丑,发自太原,有兵三万。丙辰,师次灵石县,营于贾胡堡。隋武牙狼将宋老生屯霍邑,以拒义师。会霖雨积旬,馈运不给,高祖命旋师,太宗(李世民)切谏乃止。

——摘编自(后晋)刘昫《旧唐书》

材料三     代王侑(隋恭帝)遣虎牙郎将宋老生帅精兵二万屯霍邑以拒渊。……渊(李渊)与数百骑先至霍邑城东数里以待步兵,使世民将数十骑至城下,举鞭指麾,若将围城之状,且诟之。老生怒,引兵三万自东门、南门分道而出。……世民手杀数十人,两刀皆缺,流血满袖,洒之复战。……渊即命登城,时无攻具,将士肉薄而登,遂克之。

——摘编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分别指出上述材料对李渊和李世民在霍邑之战中表现的历史书写的不同之处。
(2)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说明在史料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4年,美国基督教来华传教士柯志仁(18761970年)出版了《蓝虎》一书,记载了他在中国福建地区狩猎老虎、鬣羚、野猪、野雉等动物的情形。柯志仁日常所猎获的动植物标本为美国的自然博物馆、大学等研究机构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材料。以获取新奇生物为目的的考察活动主要是由美国的一些自然博物馆、大学和美国农业部策划,也有许多私人探险家自发进行。根据史料记载,野猪给当地农民生活带来巨大的破坏,每年都有大量野猪侵扰并破坏村庄谷物,许多小村庄因此被废弃,成为各种各样野生动物的理想巢穴。此外,在20世纪20年代初,福州地区还频繁发生“虎患”,柯志仁所掌管的四个教区最严重的一年有将近500人死于“虎患”。

材料二   民国初年,外国人在华狩猎几乎是“任意狩猎,毫无拘束”,刺激感十足,广州政府曾提醒注意外国人狩猎,认为“以持械行猎、每因不慎,小则践踏田禾,大则伤害人命,且于古迹之保存、鸟兽之繁殖,均极有关系”。据柯志仁回忆,他曾花很多时间去研究福州周边地区橄榄园和坟墓附近小树林里鸟类的生活,为了确定某只老虎的性别和尺寸,进入老虎最经常出没的一个巢穴,《蓝虎》和《华南的鸟类》二书便是其研究成果。此外,他记载了当地民众如何将虎骨视为有奇特作用的药材:小孩脖子上缠着沾老虎血的碎衣布可以预防麻疹或者天花,在有进攻性的狗面前挥舞沾老虎血的手帕可以威慑它们。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吴羚靖《民国时期美国传教士柯志仁在福建狩猎活动评析》


(1)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柯志仁狩猎活动的特点。
(2)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列强狩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
2022-10-07更新 | 35次组卷 | 3卷引用:历史(福建A卷)-学易金卷:2023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8 . 解读史料,获得历史信息,探寻史料表象背后的意蕴,是历史学的魅力所在。1976—1978年,我国形成了出国考察潮。下表摘录了部分考察人员的感触,以及回国汇报时领导人的表态。

考察团摘录
赴西欧五国考察团和这些国家相比,我国大大落后了,形势咄咄逼人我们的一个省市,比欧洲一些国家还大,可是省市管理经济的权限却很小。(谷牧)
从战略形势看,我们要搞快点。这次调查比较全面,可以说都看了。引进什么,从哪个国家引选,应当拍板了!不要光议论了!(聂荣臻)
赴英国考察团我看英国搞得不错,物质极大丰富,三大差别基本消灭,社会公正,社会福利也受重视。(王震)
赴南斯拉夫考察团过去我国经济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一些同志,把斯大林时期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当做是唯一的模式,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和实路上都是站不住的。(李一氓)
赴日本考察团邓小平坐上日本新干线高速列车时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们现在正适合坐这样的车。
经济要搞好,首先是企业要搞好,要扩大企业自主权。(李先念)

——据刘艳红《1976—1978年出国考察与中国改革开放的起步》等整理


围绕上述人员的所见与所思,结合所学,对1976—1978年的出国考察潮予以评述。(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2022-11-18更新 | 223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福州第一中学等八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史料一   清政府与后人/学者对《南京条约》部分内容的认识

条款清政府后人/学者
政治1宣布结束战争清大皇帝与洋妇平等条款
3.割香港岛并列;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7.租赁房屋防止华夷杂处滋事“国中之国”
8领事裁判权主动提出、避免
麻烦、免于纠纷
破坏司法主权
9.片面最惠国待遇丧失更多主权
10.英舰进入通商口岸合情合理领海主权的被剥夺
经济2.五口通商不易防范既有损害又有机会
4.废除公行制度商贸管理难度加大政府财政收入人增
5.赔款不平等条款不平等条款
6.协定关税不降反升的好事丧失关税主权

史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①。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新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②。

——梁启超

戊戌变法实开中国近代改革之先河,冲击封建桎梏③,刷新风气,启示后人,功不可没。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


(1)清政府与后人/学者产生认识上的差异的着眼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何保留?如何认识史料②③的观点?
2022-09-27更新 | 114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石狮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测试历史试题
10 . 中国古代都城建设讲究规划布局,东晋南朝建康城的营建基本模仿了魏晋洛阳城的都城形制,而北魏洛阳城的重建又学习、借鉴了建康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模仿与被模仿



(1)以上三幅图是根据哪些类型的史料绘制而成的?
(2)历史地图示意图可以使人直观地了解空间因素和图中展示的社会因素的变化,从而认识和理解历史。观察三幅图,对“模仿与被模仿”作出阐释。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