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共产党宣言》发表之后,欧洲经历了两场影响重大的革命,即1848年~1849年的欧洲革命和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前一场革命从整体上说是反封建主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从局部上看18486月巴黎工人起义已经是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尽管这次起义只经历四天就被镇压下去了。后一场革命却取得成功,第一次建立了工人政权,开创了工人阶级领导的新世界,工人政权只坚持七十二天又失败了。在这两场革命之后,欧洲以至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都有重大发展,1864年成立了国际工人协会,史称“第一国际”,1876年解散之后,1889年又成立了第二国际,这是欧美新建立的二十几个社会主义政党的国际联合组织。与此同时,世界资本主义也在深广方面航得了重大发展。马克思、思格斯对19世纪下半叶世界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问题和世界社会主新义的实践经验的总结,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材料二   自从资本主义来到人间,其在给人类带来一定文明面的同时,也在更大程度上展示了其野蛮的一面。一战和二战是资本主义野蛮面集中展示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各国进步人士如何进行有国际性组织的斗争,从而促进民族解放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便成为最紧迫的问题。正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共产国际在1919年应运而生,期间尽管有失误,甚至是较大的错误,但有了共产党的国际联盟这一重要组织形式,就使全球共产党人能够有效联合起来,共同拿起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在思想、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领域进行革命性斗争,并对世界发展进程尤其是相关国家的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产生重要的影响。

——刘新刚、程恩富《共产国际的历史价值及其精神的时代价值一写在共产国际成立100周年之际》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后半期工人运动的特点并指出其背景。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意义。
2022-03-25更新 | 485次组卷 | 7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八)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率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开创了通过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以市场机制自发推进工业发展的市场化内生发展模式,走出了一条通过纺织业走向全面机械化、工业化的道路……。在其工业化过程中,英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如《人身保护法》《货物买卖法》等,建立起保护消费者的商品检验制度和价格控制制度,制定保护投资者的《取缔证券投机法》,建立起保护劳动者的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和济贫法。与英国的“圈地运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美国依靠让农民广占耕地,以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来为工业化积累资本。在两次工业革命期间,美国农业的全面机械化推动了美国农业的迅速发展,这既为工业提供了市场,也促使农产品加工业一度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制造业,而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工业部门,又为美国工业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经过两次工业革命,美国日渐成为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强国……当然,英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化也一度产生了社会及生态环境等突出问题,为世界工业化留下了沉重的历史教训。

——摘编自周宇《论欧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道路上的经验教训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1949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帝国主义者算定我们办不好经济,他们站在一旁看,等待我们的失败。……苏联……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们已经建设起来了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直到19572月,尽管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暴露出了一些缺点和错误,毛泽东在讲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时仍然强调向苏联学习。他说:“为了使我国变为工业国,我们必须认真学习苏联的先进经验。苏联建设社会主义已经有四十年了,它的经验对于我们是十分宝贵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人民选择的苏联模式的工业化道路,在短时期内对新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来看也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摘编自公茂虹《向苏联学习工业化建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美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指出其历史教训。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选择向苏联而非英美学习的历史背景,并谈谈你对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认识。
2022-03-22更新 | 576次组卷 | 1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3 . 农业政策关系国计民生,在不同时期中国政府出台相应的政策以保障农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9年,农工商部奏准颁行了《推广农林简明章程》,规定各属官员对农林事业要因势利导,量加董劝,“总以境内所有荒地一律垦辟为要义”;凡绅民集股合资筹办农林,若果资本不继、周转为难,地方官查实后应酌拨公款,量予补助;其成效卓著者,“即从优奖励:或缮给匾额,或给予功牌奖札,或酌予虚衔、顶戴,或按照异常、寻常劳绩咨部汇案奏奖”。绅民承领荒地、荒山,地方官在厘定税则时,应“优加体恤”;对于民间农林产业,地方官应“切实保护,如有刁绅劣衿、势豪地痞、奸胥滑吏从中阻挠侵占,以及蹂躏禾稼、砍伐树木等事,一经业主禀报,应即立予究办,按律严惩”。

——李玉《晚清政治经济史论》

材料二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的文件,其中规定了进步放宽山区、林区政策,积极兴办交通事业,乡镇企业实行信贷、税收优惠,鼓励技术转移和人才流动,放活农村金融政策,按照商品经济要求积极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制,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加强小城镇建设的指导,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这就把农村经济纳入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促使传统农业逐步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摘编自张岂之、杨先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中国农业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时期中国农业政策出台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和新时期中国政府的农业政策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近代中国选择、规划标准时区的权力与实施境况,不仅与近代中国的政治状况密切关联,并映射政治进程的重大变化,还与时间的全球化密不可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18年,中央观象台提出将全国划分为5个标准时区,即:中原时区(GMT8)、陇蜀时区(GMT7)、回藏时区(GMT6)、长白时区(GMT8.5)、昆仑时区(GMT6.5)。

随着外国资本的进入,官僚买办以及民族资本工业的出现,航运、铁路等公交企业和电信、邮政等公用事业的发展,客观上需要五时区特别是中原时区的应用。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刻,由位于上海租界的徐家汇观象台提供,以电报形式将标准时刻传递到各地所属机构。短短几年,在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相继建立了广播电台,在车站、码头及繁华街道设置有大钟,为普通市民提供时间服务。南京、青岛等城市还每日定时为市民鸣放电笛报时,中原时区的标准时得到了有效实施。然而,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未尽见实行”。

——摘编自孙毅霖《民国时期标准时制的发展》

材料二   19377月起,日本强令伪满洲国使用东经135°标准时,以宣示伪满洲国“国家疆界”的存在及与日本本土在标准时间上的一致。广西本属陇蜀时区,应以东经105°(GMT6)为中央经线。但193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通令全省“一律严守本省采定东经110°为标准时刻”,造成陇蜀时快20分钟,比中原时慢40分钟的局面。1939年国府迁渝,为适应抗战军事部署的需要,国民政府再次重申五时区制并规定以陇蜀时区为标准时间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改用陇蜀时间。

新中国成立之初,并无以“北京时间”作为全国通行的标准时间的决议或法规。但伴随各地方政府的成立,尤其是伴随人民军队军事战略的迅速推进,将军队一直沿用的中原标准时区推向全国,各地电台在实际工作中也自觉以北京所在的中央经线的平太阳时为准,以显示与中央政府的一致,“北京时间”遂成为约定俗成的民用称呼。至此,近代以来未曾整齐划一的标准时间底定一统,自下而上地成为新中国的一项时间制度及与国际社会交往的标准时间。

——摘编自封磊《从海关时到北京时:近代中国的“时区政治”及其嬗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民国时期推行五时区制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北京时间”被确立为标准时间的特点与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茶从“神农氏尝百草,日遇72毒,得茶而解之”至今已有近五千年的历史。商朝以前,茶被视为珍物。六朝时期,我国佛教盛行,茶与佛教产生互动,促进了茶文化的萌芽。唐朝时期,茶叶品种更加多样,产量也更高。同时随着茶叶贸易活动不断完善,大众饮茶习惯逐渐形成。唐代大量与茶相关的作品出现,如茶诗、茶画等。世界上第一部专门写茶叶的著作《茶经》出现,其内容丰富,包含生物学、生态学、制茶学、分类学及数理学等一系列学科知识,还包括当时盛行的一些关于茶文化的传说、史记资料、诗词歌赋等。

——摘编自郝祁花《中国茶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研究》等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与利用茶的国家。饮茶在国内日益发展的同时,其影响还不断越出国界。17世纪中国茶叶被引进英国。随着时间推移,英国人开始向茶中添加在传统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牛奶,后来又大量添加燕糖,逐渐形成具有英国特色的下午茶。在剑桥大学,饮用下午茶已然成为学校的重要传统,下午茶的氛围十分民主与平等,无论身份高低与专业差异,人们就相关问题自由探索。英式饮茶需要大量添加蔗糖,带动了蔗糖消费的增长,为了制造出更多的蔗糖满足社会需要,英国在适宜种植甘蔗的西印度群岛进行大力开拓,英属西印度群岛的甘蔗种植园迅速发展,其他作物抑或植物被砍伐或者抛弃。为了不依赖中国,英国开始努力探索茶树种植,先后在印度、东非等地区大量种植茶树。

——摘编自刘章才《茶向西方的传播简述》

材料三 中国茶文化具有中国特色,是世界文化体系中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内容,这就需要我们把中国茶文化的发展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既与全球化发展趋势总体适应,又与茶文化发展的国情、省情、地情相吻合,切实做到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彰显特色。随着当代文化经济一体化发展,茶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需要茶文化研究成果的应用,包括营造茶产业活动的氛围、实现有关茶技术知识的再生产、促进茶知识和技能传递等,而且茶文化自身产业化发展也成为一种趋势,这就为茶文化研究的产业化提出了要求。历史地看,中国早期的茶文化发展是走在茶科技、茶产业前面的。然而,今天的茶文化还未取得与茶科技、茶产业同等的地位。应像抓茶科技、茶产业一样,打造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平台,提供及时、有效的茶文化信息与技术服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引导或指导人们广泛开展茶文化创新实践活动。

——龚永新等《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历史回顾与思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茶文化在唐朝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社会饮茶的特点,并简要分析中国茶传播对世界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归纳作者对促进当今中国茶文化发展的建议。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前期,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多次出兵平定西北边疆叛乱,完成了对新疆、西藏的完全统一,击败沙俄侵略,收复台湾。在承认中央王朝统治前提下,允许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有限自治;不同地区颁布了如《理藩院则例》《蒙古律例》《回疆则例》《西藏通则》等相应的法律;各地因俗设官(制),如驻藏大臣、军府、盟旗等;对于少数民族上层人物,用封爵、给俸、联姻、朝觐等措施加强联系;不断赐封喇嘛教领袖,在蒙藏地区形成了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四大活佛系统;蒙古族集中生活地区划定牧区、屯田(新疆)、 实行招民开垦(西南地区)等,大力发展边疆经济。

——摘编自马汝珩、 马大正主编的《清代的边疆政策》等

材料二   19世纪70年代,沙俄武装强占伊犁、阿古柏盘踞新疆喀什等地、日本国入侵台湾,清朝面临边疆危机。对此,李鸿章的意见是:“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之大患愈棘。……否则,只此财力,既备东南万里之海疆,又备西北万里之饷运,有不困穷颠蹶者哉?”丁宝桢的观点是:“各国之患,四股之病。患远而轻;俄人之患,心腹之疾,患近而重。”左宗棠的观点是:“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重。今之论海防者,以目前不必专顾西域,请以停撤之饷匀济海防;论塞防者,则主宜以全力注重西征,西北无虞,东南自固。此皆人臣谋国之忠,不以一己之私自封者也。”

——摘编自尹金海 《学术视野中的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 所学知识,说明清代前期稳固边疆的特点及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官员应对边疆危机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2022-05-23更新 | 235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届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26年,雍正帝采纳云贵总督鄂尔泰建议,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即废除统治少数民族的土司,改由中央政府委派流官直接进行统治。在推行改土归流的过程中,鄂尔泰主张“土司改土归流原属正务,但有应改者,有不应改者,有可改可不改者,有必不可改者。审时度势,顺情得理”。在“应改”地区,对自动交印的土司,政府会酌加赏赐,对抗拒者加以惩处,没收财产。清政府在原土司领地分别设置府、州、厅、县,并辅之以“减免赋役,善加抚恤,疏浚江河,垦辟荒芜,设立学校”等善后措施。到1730年,云贵地区基本完成了改土归流。

——摘编自马亚辉《雍正朝云南改土归流再探》

材料二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重庆地处长江上游,是中国西部与中部、东部地区的结合点,同时又是西部的西南与西北地区的集合点,于1891年开埠,到抗战爆发前夕,已成为四川乃至西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商贸和金融中心。193412月,国民政府命令打破军阀防区,改组四川省政府,刘湘被任命为省主席。1937813日,蒋介石对刘湘转呈的建议中央迁川、长期抗战的意见“甚表嘉许”。193710月,国民政府召开了国防最高会议,蒋介石在会上正式确定以重庆为国民政府的驻地。

——摘编自黄立人《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意义与作用》

材料三   三线建设"是新中国发展历程中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而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816地下核工程是其中一个极具典型的案例。这里曾经是中国第二套核反应堆,现在以“世界上已知最大的人工洞体、全球解密的最大核军事工程”而著称。816工程作为国家的绝密军事工程,1967年,由中央军委直属工程兵54师(部队番号8342)承建,先后有6万余名工程兵和参建者云集白涛。工程建设期间,建设者们争分夺秒,开山掘洞,架桥铺路。76名官兵为之献出了平均只有21岁的年轻生命。1984年,因国家战略调整,工程停建。816工厂停建后,原职工队伍军转民,改建为化肥厂。20181月,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摘编自《地下核工程“816”:一代人的使命与激情》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雍正帝“改土归流”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迁都重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816工程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理由。
8 . 重庆历史上经历多次大移民,形成而今“行千里、致广大”的地域特色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川渝地区天灾战乱不断,出现“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之民”的状况。清初从顺治到乾隆时期,政府鼓励移民入川,“无主荒地,听凭百姓垦种,永占为业”“荒地耕种,十年起科”。据统计,清初重庆府人口约23万,到1820年已达230余万。重庆府初耕地从167112.4万亩,到1728年达1259.76万亩。期间红苕、烟草伴随移民传入,形成“田种禾稻、山种杂粮”的格局。移民中的汉族、土家族、壮族、回族等定居川渝后,在元、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深入互动。

——摘编自周勇《“湖广填四川”与重庆》

材料二19371120日,国民政府发布《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引发全国各界向西南大迁移。到19406月底止,内迁民营厂矿共452家,内迁设备12万多吨。重庆成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重工业资本约占50%,改变了战前轻工业占优的状况。内迁重庆高校有中大、复旦等31所。1946年,重庆人口增加到124.5万,内迁人口包括有政府及各事业机关人员、沦陷区工商界人士、文化名人、学生、产业工人以及其他难民。随迁渝者日众,饭馆内苏(州)常(州)式的小馒头、汤包也都成为常见食物了。

——摘编自张瑾、龙海《抗战内迁大移民》

材料三20世纪60年代初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1964年国家定位把重庆地区“建设成能够制造常规武器和某些重要机器设备的基地”。1965年开始从沿海内迁了大批企事业单位,随迁的包括管理人员、熟练技工、科技人才等。经过三线建设者们的艰苦努力,重庆逐渐建成以重工业为主体、门类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改革开放以后,他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中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810月,中宣部将“三线精神”列为新时代大力弘扬的民族精神、奋斗精神。

——摘编自田姝《三线建设内迁大移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初川渝移民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内迁的背景及其作用。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三线精神”的理解。
2022-05-15更新 | 18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2届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高考模拟调研卷(五)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仁宗(1022-1063在位)时期,面对社会挑战,许多士大夫萌发了强烈的忧患意识,便由佛老的虚无本体之学转向以气为本体的实体之学,崇尚词赋的浮华之风转向“明经致用”的经世之学。宋儒针对“重义轻利”的思想传统,大力提倡“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经济之士必先富其国”,不管是“庆历新政”,还是“ 熙宁改革”,都是在实学理论指导下进行。明清思想家将实学推向高潮,地主阶级革新派和新兴市民阶层,构成了实学思潮高涨的主要社会基础。他们在明王朝覆亡的痛苦中,反思晚明理学的空疏实质。顾炎武强调学术一定要从经书和实际生活中得来,强调学者一定要去关注那些事关国家兴衰治乱之源和生民根本之计的问题,后来乾嘉学者进一步将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发扬光大。梁启超指出“有清学者,以实事求是为学鹄,饶有科学的精神。”

——摘编自葛荣晋《论宋代实学》

材料二  19305月,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郑重发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的时代呐喊,作出了“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等一系列闪耀实事求是璀璨思想光辉的精辟论断。……从1942年到1945年,毛泽东相继写下了《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著作,强调反对主观主义、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及相关要求。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将革命进行到底》等重要著作,从人民战争的客观规律出发,精确研判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对解放战争不同阶段的作战方针和相关工作作出实事求是的战略安排和顶层设计,推动解放战争逐渐走向胜利。

——摘编自武文豪等《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及其新时代意蕴论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实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实学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的核心要义,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带领全党同志继续发扬实事求是优良传统取得的历史性巨大成就。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2013年8月,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成立“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研究组,微博组织百余名专家经过三年的考证与比较研究,以突出原创性、反映古代科技发展的先进水平、对世界文明有重要影响为重要标准,最终选出古代科学技术发明创造88项,基本解决了我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创造到底有哪些的问题。这88项科技发明大致分为科学发现与创造、技术发明、工程成就三大类。以下是“技术发明”类的部分项目

技术发明(一)年代技术发明(二)年代
水稻栽培距今不少于10000提花机不晚于前1世纪
猪的驯化距今约8500针灸汉代
粟的栽培距今约8000地动仪公元132
含酒精饮料的酿造距今约8000翻车(龙骨车)公元2世纪
养蚕;缫丝距今5000多年瓷器成熟于东汉晚期
大豆栽培距今约四五千年马镫不晚于4世纪初
块范法约公元前17世纪雕版印刷术7世纪
茶树栽培周代水密舱壁不晚于唐代

(1)分析图表材料,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对中国古代技术发明进行分类。
(2)从古代技术发明看中华文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并予以说明。(至少两项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