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年6月,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立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土地改革法》就是基于这一总路线制定的。按规定,土地改革只“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这五大财产,而对“地主的其他财产不予没收”。“对地主亦分给同样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劳动维持生活,并在劳动中改造自己”。1950年12月8日,中共华东局向中共中央报告,试点地区土地改革完成后,“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定心,地主劳动回心”美籍华裔学者黄宗智认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是有序和温和的。

从1949年到1952年,全国耕地面积,由0.98亿公顷,增加到1.08亿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由208.95公斤,提高到288.12公斤。农业生产要素产出率实现快速提升,全国粮食平均每公顷产量,由1949年的1029.3公斤提高到1955年的1416.7公斤,提高了37.6%,年均递增5.5%,这是在传统农业技术下实现的(也有恢复性增长因素)。正是土地改革在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严格落实土地改革总路线的精神,有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发动群众的工作,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了一条伟大的反封建统一战线,因此保障了废除封建地主阶级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

       ——摘编自郑有贵《新中国土地改革开辟现代化通途》


(1)根据材料概括土地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初期的土地改革所产生的影响。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在广州等地设立市舶司,其市舶税制的课征内容有三:其一为舶脚,据船舶的运载量课征;其二为进奉,即外国商人向朝廷进贡的货物;其三为收市,即朝廷所要收购的货物。唐政府对外籍商舶“提取十分之三的货物,把其余的十分之七交还商人。”外国商船在市舶司完成登记,查验文书后依次课征关税,所余货物即可进行自由贸易。中国商船出海贸易,一般也按上述制度征税。市舶税是唐王朝的重要财政收入之一,德宗时,岭南节度使王锷在广州办理外贸,所得的收益就相当于两税的收入。

     ——摘编自齐海鹏、孙文学《中国财政史》

材料二   近代中国海关依据不平等条约而设立,外籍税务司制度受到各国支持,使得总税务司在内的绝大部分洋员由英国人担任。这种状态下的中国海关庞杂无比,除了进行税务和海务的本职管理外,还要确保清政府按条约规定的方式进行贸易。此外海关还承担了大量由条约赋予、列强强加、清政府委办或关乎总税务司利益的职务。至于总税务司以海关的名义举办的洋务活动和外交活动更不胜枚举,海关几成“业余外交部”。

       ——摘编自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史长编》

材料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海关工作会议和全国人大均要求对明显过高的税率做局部调整,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保护和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随后各地海关开始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的报关制度,恢复海关征税和海关统计。同时将关税收入统归中央,关税单独计征,与外贸利润分开交库。

     ——摘编自岑维廉等《关税理论与中国关税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市舶税制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行这一制度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晚清海关管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海关改革的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列宁认为“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后来,苏联逐步对士兵、工人、农民等全体公民实行国家保障。根据1977年苏联颁布的宪法,苏联实行全民社会保险制度,国家支付社会保险金,个人受保情况与其贡献和地位相关联。苏联的社会保障制度除了退休养老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社会服务保障,还包括补助金制度,为由于生病或其他原因暂时不能工作的劳动者提供物质保障。以及为生育或死亡造成的开支进行补助。

——摘编自《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1954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国家举办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群众卫生事业,并且逐步扩大这些设施,以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1955年,国家建立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保险制度。1958年,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两个养老保险制度在适当放宽养老条件和提高待遇标准的基础上作了统一规定,并一直沿用到1978年。

——摘编自马杰、郑来文《计划经济条件下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再评价》

材料三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一般都存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东亚国家经济发展和向发达国家迈进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滞后是一个普遍现象。东亚从未发展起西方那种多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适度福利和国民(家庭)自保是这个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新加坡政策研究会主席欧阳旋坚持认为,正是由于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

——摘编自王彩波《社会保障的东西方比较》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苏两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相同点,并简析两国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意义。
(2)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亚洲国家避免采用西方的福利体系才将亚洲引向繁荣”的理解。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社会保障制度确立和发展的因素。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英国工业革命冲击了农业和传统手工业,为寻求就业,大量劳动力进入新兴工业聚集区,这导致了两方面问题的出现:一,机器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很多劳动力,但一些农村人口失去生计而成为“危险的职业讨饭阶级”;二,许多劳动力由于文化水平和身体等原因,不能获得工作,而且由于各地区的劳动力分布不均衡,劳动力过剩的地方会出现失业、贫困现象。1782年,英国议会通过《吉尔伯特法》对贫民实行“院外救济”。1795年,英国实施“斯宾汉姆制度”,根据食品价格决定基本工资标准,对不能达到这一基本工资标准者,由政府给予救济补贴。19世纪中叶,以马尔萨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对斯宾汉姆制度提出批评,认为这种制度有可能带来英国人口无节制的增长,强烈要求对济贫法制度进行改革。在这种社会背景下,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济贫法》,主要内容有:183771日起一律停止对济贫院所有壮年男子的救济,将救济对象严格局限于丧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幼身上;废除以教区为单位的救济行政,实行中央督导制,组建济贫法实施委员会管理救济工作。

——摘编自《工业革命时期欧洲劳动力政策及其特点》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颁布的背景。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英国1834年《新济贫法》的内容,并对《新济贫法》进行评价。
5 . 英国诗人库柏有一句名言:“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奥古斯都所推行的城市化运动最杰出的成就,毫无疑问,那就是辉煌的罗马建筑。罗马城在方位走向上注意与有序空间协调一致,城市主干道一条为南北走向,另一条为东西走向,两条大道成直角在市中心交汇。交汇点一般为城市中心,通常在这里要为宗教纪念物挖一个地基。剧场是罗马人在借鉴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方式加以变化,从而使得它比原来的形式更为华丽、雄伟。罗马市政当局认为城市人数在5万人左右最为合适。在罗马的建筑师看来,理想的城镇应为2400~1600英尺,因为长度太长就会看不清沿城墙传递的信号,因而对城防不利。城市的下水道、供水管、桥梁、道路一应俱全,甚至还建立了西方世界最早的医院和最早的国家医疗体系。正是有了这样的管理才使罗马居民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喷泉的壮观场面得以实现。

——据杨俊明、巢立明《奥古斯都时期古罗马的城市规划与建筑》整理

材料二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始于以蒸汽机发明为标志的英国产业革命,由于工业区存在许多就业机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引起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工业化成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以后,其城市化进度开始趋缓。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及80年代早期,许多发达国家出现了大城市人口向郊区和小城市流动的逆城市化现象。1979~1982年,欧洲高城市化地区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少得最多,达到-18.4%。

——摘编自段瑞君《欧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材料三   20世纪60年代,经济空洞化使城市衰败地区蔓延,而衰败使中心区古老的建筑群逐渐沦为贫民窟,对城市文化及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欧洲城市曾尝试拆除衰败地区和建立现代建筑。对城市历史中心的破坏,引起了普遍的敌意。欧洲具有悠久的历史,城市中心密布着古老建筑群,各国制定了严格法律进行精心地保护,城市更新罕见。城市历史中心建筑拆迁几乎是禁止的,政府还严格限制现代建筑布局在历史中心而破坏城市景观的协调性。欧洲闹市区依然完整保留着数百年前的画景似的古城风貌,古色古香。城市建筑遗址有的可上溯道古罗马、古希腊时代。在城市中心附近,中世纪的罗马式圆顶教堂或哥特式尖顶教堂作为城市的天际线,象征着古老的庄严。

——摘编自徐和平《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文化保护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归纳古罗马城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80年代早期欧美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归纳欧洲城市更新运动中对古典建筑群保护的意义。
2022-07-07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长寿区七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代土地交易频繁,草市、集市遍及各地,内外贸易限制大为减少。以李靓、陈亮、叶适为代表的一批士大夫反对空谈仁义道德,提出“义利双行”的主张。发展经济,扭转贫弱是宋代中期以后的社会愿望。为巩固政权,政府的政策导向也避免与社会对立,在民事、经济立法上与前代相比有较大改变。“官中条令,惟(土地)交易一事最为详备”,并规定卑幼未经尊长允许,典卖土地无效。关于遗嘱继承,条款复杂,序列完整,还出现遗嘱继承的真实详尽案倒。法律禁止各级官府借口官需勒索商人,强买强卖;禁止以公务为名,阻滞商旅,盘剥商人。市舶司在外商往来之际,慰劳送别,成为条例;鼓励外商投诉不法行为。

——摘编自张晋藩主编《中国法制史》


(1)分析宋代民事经济立法改革的背景。
(2)概括宋代民事经济立法内容的特点,并说明民事经济立法改革在经济上的意义。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不少中古传统的典籍中,比较简要记录了中国通向西方的陆上丝绸之路,但对于一些道路的细节,则缺少记载。1974年出土的一枚王莽时期的《传置道里簿》木牍,上面记录了长安到张掖郡氐池的20个置之间的里程,巧合的是,1990年出土的一枚《传置道里簿》木牍,记录了武威郡仓松到敦煌郡渊泉间12个置之间的里程;两相结合,正可以复原西汉时期从长安到敦煌的驿道和驿站设置情况。我们知道出土文献都是极其偶然留存下来的残篇断简,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残简来举一反三地理解历史的真实情境。

——摘编自荣新江《出土文献所见丝绸之路概说》

材料二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驻龟兹后,在西域地区设置羁縻府州、建立镇戍守捉等军事防御体系,而连接这些府州、镇戍的道路,就是具有法令意义的“官道”或叫“驿路”了。按唐制,官道上三十里置一驿,非通途大道则立馆。当地出土文书记载的馆驿名称以及与馆驿有关的赋税记录,证明了唐安西四镇地区馆驿的广泛存在。唐朝的馆驿是当时西域地区最小的行政单位,它和烽铺往往同设在一处,所以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唐朝以安西为中心的驿路系统的开通,以及馆驿制度在西域地区的建立,成为唐朝军政人员、公文、物资往来的途径与支撑,同时也为丝绸之路上兴贩贸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畅道路。

——摘编自荣新江《唐代安西都护府与丝绸之路——以吐鲁番出土文书为中心》


(1)据材料一,指出学者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
(2)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馆驿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作用。
2022-11-13更新 | 110次组卷 | 3卷引用:重庆市2023届高三上学期一轮综合检测(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景帝时,蜀郡太守文翁“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乃“修起学官于成都市中”,教授书、礼、易、春秋等,并选拔基层官吏到京师向博士学习。经过数年努力,郡内“争欲为学官弟子”,以致“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自文翁兴学后,郡、州、县也兴起学校。西汉一朝,蜀中“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严君平、王褒、扬雄,“以文辞显于世,文章冠天下”。东汉杨仁为蜀郡什邡县令,“劝课史弟子,悉立就学。其有通明经术者,显之右署,或贡之朝,由是义学大兴”。巴蜀地区的私学也相当盛行,广汉绵竹人董扶,少游太学,后还家教授,“弟子自远而至”。

——摘编自李桂芳《浅析儒学的传播与汉代巴蜀地方教育的发展》

材料二   清末民初川渝地区的文化发展概况

时间

概况

19世纪末

1897年,宋育仁等效法《时务报》,在重庆创办《渝报》,以救亡图强为己任。1898年在成都创建蜀学会,“以扶圣教而济时艰”,创办《蜀学报》,积极宣传和推广近代科学知识。

20世纪初

从1904年起,四川留日学生大增,最多的时候达二、三千人。巴县青年邹容,著《革命军》一书:“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使“举国上下无不震动”。

1919年前后

1918~1921年间,成都、重庆等地出现了留法勤工俭学的热潮,人数居全国之冠,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是其中的突出代表。1921年创刊的《新蜀报》,斗争锋芒直指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被称为“青年的百科全书,黑暗社会中的开路人”。

——摘编自陈效亮《“五四”前后巴蜀文化的现代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巴蜀地区教育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
2022-06-03更新 | 1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校2022届高三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9 . 石碑上的历史。

材料一   目前发现的刻于吐蕃时期的石碑包括桑耶寺碑、唐蕃会盟碑、丽江格子墓碑等。总体来看,石碑主要是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常任侠在研究唐蕃会盟碑时认为:“其颇类柱体,碑上有盖,簷阁四出,其式殆为唐代经幢的变形,非汉以前立碑的古遗制”。碑帽形制中盝顶和庑殿顶的形制应是受中原地区的影响。碑座中的仰覆莲座属于明显的佛教元素。碑体上的日月图案有吐蕃文化的自身因素,属于西藏地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其后期的发展中带有波斯风格。而飞天图案、大象图案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碑文以盟书誓文、纪功述德为主,也有祭祀、颁赏、会盟以及纯宗教内容的刻文造像,还有个别以纪事为内容的碑刻,这有别于中原地区碑文内容和叙述方式。

——摘编自卢素文《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

材料二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

时间事件
公元前196为纪念古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用象形文、古埃及草书、古希腊文三种文本,刻下了拖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1799拿破仑入侵埃及,残破的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22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石碑上的古希腊文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启近代“埃及学”的正式篇章,成为研究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1917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吐蕃石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塞塔石碑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塞塔石碑的保护与开发在近代碰到怎样的挑战?
(3)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努力。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末清初,四川地区战火四起,灾荒、瘟疫又随战乱接踵而至,致使人口锐减,出现了“有可耕之田,而无耕田之民”的景象。清前期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由此产生。从顺治十六年(1659年)至乾隆六十年(1795年),持续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涉及十余个省份、一百多万移民,湖北、湖南的最多。既有清政府倡导的强制移民,又有民众迫于生计的自发移民。在清政府“安民、惠民”政策的激励下,大量荒地陆续被开垦出来,米粮生产直线上升,成为全国粮仓之一。认为四川地区人口迅速增长,清代乃至今天四川人口的构成,移民数量也远超土著。在生产、生活中,移民之间、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在语言、风俗习惯方面产生碰撞交融,催生了新川剧和以湖北话为基础的现今四川官话。

——摘编自魏登云、曹先东《论清前期“湖广填四川”移民情况及其影响》

材料二1930年,作为江巴璧合四县特组峡防局团练局局长,卢作孚对东北进行考察,总结日本、俄罗斯、德国经营下工业城市的经济发展、建设与经营经……提出“政治上最后的问题是全国的问题,认为它的基础却在农村”……通过外出演讲宣传、组织科学交流会议等方式让国内外各界精英力量为北碚建设献计献策,仅中国西部科学院聘请的外国专家就达40余……抗战期间,北碚被定为战时文化迁建区,先后吸引70个单位内迁。

——摘编自《“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运动”》等

材料三19924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采取“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式,水库淹没涉及重庆、湖北两省市20个区县。1993年,三峡移民工作正式实施。2009年,三峡移民搬迁安置主体任务完成。20101026日,认为三峡工程蓄水至175米目标水位,标志着三峡工程开始全面发挥初步设计确定的防洪、发电、航运、供水等巨大综合效益。在三峡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过程中,孕育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

——摘编自《红岩春秋》

材料四 三峡百万移民携妻执子,远离故土,举家迁移,告别祖辈的家园,你们向故乡作最后的凝望,把眷恋深藏在心底。你们割舍个人的情感和利益,为的是成就几代中国人高峡出平湖的梦想,为的是造福更多的后代子孙。

——摘编自2002年《感动中国》颁奖词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湖广填四川”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抗战时期重庆“大内迁运动”的背景。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三峡移民精神的基本内涵。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