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学术界普遍认为,野生西瓜原产于非洲。“旧传种来自西域,故名西瓜。”这样看来,西瓜名字的由来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和传播有一定关系。根据最早关于西瓜的文献记载,五代后晋(936947年)的胡峤从契丹归来后撰《陷虏记》,记载在契丹见闻,其中提到西瓜。北宋时期相关文献较少,有说法当时黄河地区可能已经种植西瓜,《清明上河图》展现了汴京街市,“其中一个水果摊前案上放有数块切开的西瓜”。南宋时期西瓜的记载多处可见,如诗人范成大在《西瓜园》中写道:“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诗注里有:“西瓜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文天祥《西瓜吟》中:“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元代官修农书《农桑辑要》中不但首次出现西瓜的栽培方法,还有西瓜子仁的介绍。而《日用本草》记载:“西瓜,味甘寒,无毒,消暑解热,解烦渴,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明《本草纲目》也有关于西瓜引种、生理特性、用途、食用等各方面的详细记载;《群芳谱诠释》记载“子取仁可荐茶,皮可蜜煎、糖煎、酱腌”。清代各地方志中关于西瓜的记载内容逐渐出现多样化,涉及西瓜的形状、种植、用途、产量、传播、贸易等各方面。

——摘编自石慧、王思明《西瓜在中国的引种推广及动因探析》

材料二   水果历来是属于温饱之外的奢侈品,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果已逐渐成为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的重要内容。以西瓜为例,在1982年居民还为买瓜走远路、排长队,而到1985年西瓜市场放开后,西瓜上市量大,质量好,购买方便。到90年代初期,北京人均消费水果47公斤,接近世界最高水平。美国的蛇果、墨西哥的青柚、印度尼西亚的毛丹、新西兰的杨桃、韩国的丰水梨、日本的水晶梨、智利的红提子……来自世界十几个国家的50多种水果摆满商厦柜台。鲜瓜果58.80公斤,其中西瓜就将近40公斤。

——摘自张太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西瓜的特点,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广泛种植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出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变化的原因。
2024-05-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一中、昆明一中高三二模联合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显而易见的是,科举制改变了传统选官制度中自下而上、权力下移的性质。再同以往的察举、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是一种由中央确定标准、决定取舍的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比如说,唐代的“乡贡”,已经完全不同于察举制下的推荐,更不同于辟除制下的自行任免,地方官不再掌握推荐的权力,只不过是奉命行事,按照中央规定的具体选官标准进行资格审查和预选而已。明清的“乡试”,实际上已经成为全部由中央操办的全国统一的分区考试。这种统一的选官标准和方式,排除了地方长官对政策的解释权力,即自行解释人才标准和按个人好恶取舍人才的因素。

——刘文瑞、杨柯《试论科举制对中央集权体制的历史作用》

材料二 西方文官制度是受到中国科举制的影响在19世纪前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对西方历史产生极大的影响。以下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制度的(局部)内容的比照:

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
考试
内容
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自然科学、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道,并问经史时务、政治

——摘编自陈小锦《从英国文官考选制度看清末科举制的衰亡》


(1)根据材料一,说明相对于传统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变化是什么,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比较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内容上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2024-01-20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东晋南朝、唐中叶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虽然还有某些士大夫激于道德上的义愤,对“钱”这个怪物进行挞伐,但是,到了宋代这个时候,“钱”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力量,在社会上活跃起来了,人们对它的看法也已经大大地改观了。在某些人的心目中,“钱”具有强大的力量,连诗人的笔触也不得不承认:“有钱可使鬼,无钱鬼揶揄。”

——摘编自漆侠《宋代经济史》

材料二   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针对国门洞开,西方列强经济渗透日益扩张,民族危机愈来愈深的严重现实,阐明重利是富国救亡的重要举措。如果继续因循守旧,“犹不讲求生财之道,承亟以实利之是尚,吾恐鱼无水死,国无财亡。”他还强调轻利之说压抑人性,扼杀人才,致使国家陷于困境。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义利观的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人们对钱的看法改观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康有为的义利观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4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天子经略,诸侯正封,古之制也。土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故《诗》曰:“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左传》昭公七年

材料二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民得买卖”。平毁井田中间纵横的阡陌封疆,进一步破坏井田制。按土地多少征税,以法令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并可买卖。

——聂玉海《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业寝,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它体现了怎样的土地制度?
(2)材料二体现的是商鞅变法中的什么措施?具有怎样的影响?
(3)材料三描述的是中国古代社会怎样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有教无类”,整理《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二   “有”和“无”、“难”和“易”、“美”和“丑”、“福”和“祸”都是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的。

材料三   “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提倡节俭,反对浪费。


请回答:
材料一、二、三思想的学派及代表人物分别是谁?联系所学知识,简要谈一谈这一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021-06-22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中卫市海原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摘编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史记·商君列传》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君能令政必行。

——王安石《咏商鞅诗》

材料三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四   秦孝公启用商鞅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其目的在强国,而非富民。随着改革的深化,秦国对全民、全军和经济的动员能力越来越强,席卷天下、并吞八荒的“秦国梦”正在一步步逼近。然而,任何一场改革,如果缺乏全民共识,不能构建上下认同的所谓“核心价值观”,要想“从胜利走向胜利”,结果可想而知。

——王立新《商鞅改革何以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


(1)概括材料一中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
(2)据材料二、三,概括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3)材料四认为商鞅改革“为秦帝国灭亡埋下伏笔”,你是否赞同?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2021-03-05更新 | 106次组卷 | 1卷引用:宁夏吴忠市青铜峡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张衡(78年—139年),生于南阳大姓,“天资睿哲,敏而好学,体性温良。”十六岁去三大文化中心游学,十八岁入京师、观太学,之后做过太守主簿、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从事科技研究。张衡有较强的古文经倾向,其文学作品多依从古文经,不言谶纬,表现出朴实严谨的文风,且有更多、更强烈的批判内容。张衡曾两次担任史官,历览前代史学经典,“条司马迁、班固所叙与典籍不合者十余事。”许结先生在《张衡评传》中认为张衡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对《周易》《太玄经》的研习促使他更多地去思考,而文学与哲学启发着张衡走上探索自然的道路。张衡的《四愁诗》被认为是“后代七言歌行的先声。”他还把赋的创作题材转向日常生活。张衡的成就是前代文学、经学、天文学家的足够积累而至此的质变,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科技等高度发达积累的结果。

——摘编自连靓晓《张衡与东汉中期的文学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衡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衡取得成就的原因。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代诗歌的成就尤为突出。唐代诗人之众和作品之多都超过了以往各代。仅《全唐诗》所录就有两千三百多人,近五万首诗。唐诗内容的广泛也是空前的。……它有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也有祖国壮丽的自然景色的画面。……在艺术上,唐诗也达到高度成熟的境地。除李白和杜甫两个伟大诗人外,其他如陈子昂、孟浩然、王维、高适、白居易、韩愈、李贺、杜牧、李商隐等人,也都各自具有独创的风格,在诗歌史上形成了百花争艳的繁荣局面,使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传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材料二 明清时代,是白话小说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岁月。此时的白话小说不仅数量浩繁,而且以其辉煌的成就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在数千年中国文学殿堂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通俗小说能够成为文学的主流,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崛起经过一个文学的启蒙、继而诞生启蒙文学的艰苦过程。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产生了新的城市阶级。阶级使社会群体重新划分,群体的价值意识也必然出现不可逆转的整合。

——摘编自于平《明清小说外围论》


(1)据材料一概括唐代诗歌艺术成就的特点。
(2)据材料一,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从唐代诗歌到明清小说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小说繁荣的原因。
(3)根据以上材料概述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图所示


材料二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坛纺。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率。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请回答:
(1)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概括小农经济的特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九龄(678~740),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七岁能文,进士及第后步入仕途,开元年间官至宰相,成为秦至唐在统一王朝任官级别最高的岭南人。张九龄为政注重民生疾苦,轻刑罚,薄赋敛,扶持农桑。其为人忠诚耿介,敢于进谏,亦终因此罢相,后有人认为这是唐朝由治到乱的分水岭。张九龄有《曲江集》传世,其诗清新自然,其文高雅严整。岭南多被时人视为蛮荒之地,而在张九龄的笔下,却是山明水秀,风光无限。他曾主持开大庾岭新路,便利了岭南与中原的交通,至今用之。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人们以其家乡之名称之为“曲江风度”。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据《新唐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九龄成为盛唐名相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张九龄的历史贡献。
2020-07-09更新 | 4575次组卷 | 25卷引用:宁夏银川市景博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